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村美中国美全国各省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展示_曾诗淇

乡村美中国美全国各省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展示_曾诗淇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席慕蓉的一首《乡愁》,平添了几分对故乡的怀恋、愁绪和怅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对故乡怀有特殊的情感,而那些淳朴静谧的农村更是很多人记忆中的故乡模样。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原始的乡村面貌已经渐行渐远,随着城市生活中种种弊端的出现,人们开始怀念乡村的美好,开始倡导回归自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

据统计,我国农村户籍人口达8亿多,农村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量的94%以上,这些国土面积上分布着260多万个自然村庄。

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

自2013年初,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范例。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集中体现在“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四大基本表征,其中“产业美”是美丽乡村的前提,“生活美”是美丽乡村的目的,“环境美”是美丽乡村的特征,“人文美”是美丽乡村的灵魂。

这些亮点突出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政策、人才、科技、组织为支撑,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努力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新农村建设内涵。

为进一步提高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有效借鉴和推广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本期专题将对全国各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特点与成效进行集中展示。

本刊记者 曾诗淇辽宁省以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为依托,积极采取措施,调动各方有利因素,努力营造良好的“美丽乡村”建设环境。

以自然村为单元,有步骤、有层次逐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做到分步实施、科学治理,确保建设一处、治理一片、受益一方,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通过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庄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提升,乡村环境更加优美、农民生活更为富美、农村社会更趋和美。

吉林省将“美丽乡村”创建与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小城镇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紧密结合,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本地特点,树立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标杆模式,推动形成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农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模式。

通过加强技术支撑和项目推动,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经过创建,试点村形成了四大建设思路:一是依靠种养等“一产”带动发展;二是靠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养殖种植大户带动发展;三是以文化传承“三产”带动发展;四是以特色农业为主带动发展。

黑龙江对高效种植业、健康养殖业及民俗文化旅游业进行了整体规划和立体开发,走出了一条农、牧、游产业富民增收的“美丽乡村”创建之路。

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选取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乡村建设典型,突出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农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主线。

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兴业富民工程和服务优化工程,创建试点村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得到培育壮大,协调美观的整体环境风格初步形成,健康文明的村风民风得到明显提升,建章立制的规范化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

江苏省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打造了乡村旅游带动型、生态农业带动型、工业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城乡统筹带动型等“美丽乡村”创建方式。

全省统筹兼顾不同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类型等要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并突出特色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江西省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在实现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根据各地财力承受度、农民接受度的不同,因地制宜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在赣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村庄环境整治;赣中片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城乡统筹;赣西、赣南、赣东山区发展生态乡村旅游,加强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美丽乡村创建的各个试点乡村,生态环境更加良好,经济条件更加优化,为在全省全面建设美丽乡村打下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山东省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与生态农业、农村新能源示范县建设、农村大中型和户用沼气建设、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区(点)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面源污染防控项目等紧密结合起来,创建了一批兼具鲜明区域色彩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典型,积极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了以“渔村”为代表的胶东(半岛)模式,以“民俗村”、“古村”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模式,以“山村”为代表的鲁南乡村模式,以“平原村”为代表的鲁西、鲁北美丽乡村模式,以及以“特色经济”、“地标产品”为代表的新农村模式。

为推进全省农业农村主导产业、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农业资源环境条件、乡村民俗文化的高度融合和协调发展树立了很好的样板。

2013年,山东省53个乡村被命名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

河南省的美丽乡村创建以“美丽的田园风光、自然的风土人情、纯朴的乡风民俗”为理想,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力争达到“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的目标。

河南省科学编制《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各年度实施工作方案,并按照生态宜居型、特色产业型、文化传承型、资源环保型、技术革新型、新型社区型6种乡村发展目标模式,对46个国家级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在方位和区域上进行精心设置和合理布局。

湖北省“美丽乡村”创建主要从家园、田园、公共清洁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入手,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环保清洁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 “一村一品”无公害产业,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

2013年,湖北省下发了《湖北省“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角度,构建科学、量化的评价目标体系,通过开展“三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建设)、“四推”(推广生态农业、清洁能源、污染防治、废物利用技术)、“五培”(培育科技之星、沼气之星、环保之星、致富之星、文明之星)活动,用3年时间在全省创建美丽乡村试点45个,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湖南省结合实际,依据“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典型推动”的建设原则,以农村清洁工程为抓手,着重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方面重点建设,根据各地不同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文化特色,通过科学编制规划、因地制宜开展、坚持以人为本,涌现了产业带动型、旅游休闲型、社区发展型等一批做法先进、效果明显的美丽乡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紧紧围绕生态文明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科学规划与因地制宜、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和谐生态与顺应民意、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四个相统一,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要求,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生态相互支撑,积极整合涉农项目,提高项目的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农村能源的多重功效,全面开创“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

海南省将24个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分为三大类:一是依靠种养等“一产”产业带动发展模式;二是发挥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特点,以“三产”带动发展模式;三是发挥人文资源特色,以文化传承“三产”产业带动发展模式。

通过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试点创建村镇的村民思想意识发生了改变,社区文明生活方式被群众接受,文明向上的村风得到了明显提升;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村容村貌也大为改变,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重庆市针对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并存的特殊市情,坚持生态为本、特色为魂、发展为要、民生为重,围绕五大功能区建设,以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为抓手,以示范村建设为着力点,将创建工作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结合,实现农业产业配套、基础设施配套、体制机制配套、公共服务配套,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把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具体细化为“五有、四无、三覆盖”:即有现代的产业支撑、有清洁的田园风光、有优美的生活环境、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幸福的生活质量;无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无规定动物疫病发生;实现农村“普九”、农民医疗保险参保、农民养老保险参保全覆盖。

贵州省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抓手,在全省推广“四在农家”典型经验,建设美丽乡村。

2013年贵州省成功申报农业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镇)村41个,投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4000万元,实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55个。

贵州省从农民最关心、受益最直接、要求最急迫的问题入手,通过产业发展富饶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带动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改变美丽乡村、民族特色点亮美丽乡村,既改善了贵州农村的面貌,又改变了农民生产生活的一些不好习惯,成为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惠民工程。

云南省以展现农村生态魅力为特色,着力建设秀美之村、富裕之村、魅力之村、幸福之村、活力之村。

坚持生态优先、彰显特色。

尤其注重突出乡村和民族特色,体现地域文化风格,充分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

据了解,全省有30个乡村被选入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

各试点村按照“培育中心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走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的多样化路子,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打造升级版新农村,力争把美丽乡村建成云南叫响全国的又一张名片。

陕西省结合全省城镇化发展战略,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以保障农村居民的住房、饮水和出行安全为基本要求,大力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建设美丽乡村。

各试点村镇按照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要求,依据规划,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来进行,打造不同亮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