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感到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课内素描、写观察日记等,都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有效方法。

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应该是课文。

心理学研究者指出:“学生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力的发展,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同时它又是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

”因此必须重视挖掘课文中能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潜在因素,在字词句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懂得培养观察力的重要性和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如何把观察后获得的材料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技巧。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是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工作。

观察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

通过观察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

而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具有正确细致的观察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

没有观察力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

小学生的口语、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观察事物和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忽视了培养观察力这项工作。

在各种能力中,观察能力是基础。

一个有较强观察能力的学生就容易获得较多的知识,从而也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观察时要看的多,看得细,反复看,学会全面地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为此我是这样做的:一、在看图中培养观察力。

课本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比较爱看,十分有利于进行观察力的培养。

新课标的教材画面十分的丰富。

我先放手让学生看,比谁看得细,看的多。

接着指导他们由近及远地仔细观察,做到有顺序地不遗漏地讲清楚图意,然后帮助学生反复看,并进行归类,让学生知道图上虽然画了许多东西,但它们可以分成几类;通过分析、归类,学生对图画的讲述既清楚,又有条理。

在培养观察力的同时,也达到了说话训练的目的。

有时画面复杂,有人有物,观察时如不按次序,就容易搞乱或遗漏。

我就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顺序,从近到远地观察,注意近处有什么,远处有什么,然后进行说话训练。

这样,学生就能把画幅大、画面复杂的图看的全,看的快了。

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是教会学生观察方法的一个重要手段。

例如结合课本中的《三味书屋》,让学生学会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的观察方法;结合课文中的《长城》,教给学生由远到近、从上到下观察事物的方法;结合《桂林山水》,教给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的方法;结合《黄河象》的插图教给学生用比较法进行观察的方法。

注意在观察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加强边观察边指导,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有效措施。

在观察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加强边观察边指导,也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先进行一两种观察方法的指导,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增长,逐步对一般的观察方法进行综合运用。

在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还注意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要求他们看到事物的形状就想到事物的变化;看到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就想到人物的心理活动。

在教学《长城》这课时,同学们看看图十分风趣地说:“我们到了长城啦!”我就抓住这句话借题发挥:“同学们,第二幅图中长城顶上是哪些人?”这一问,象在热油锅里撒了一把盐,大家纷纷议论开了:“是参观的人。

”“有工人、有农民、还有解放军叔叔。

”“还有外国朋友。

”孙悦同学说:“还有我们少年儿童。

”付强同学没等孙悦同学把话讲完就接上来说;“有小红旗那个地方的人最多,就是我们班全体同学。

那个个子高高的,就是我们的徐老师。

”这时,课堂气氛更热烈了。

同学们还要讲。

我认为时机成熟了,就用启发的口气说:“大家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写一篇《参观长城》的文章,看谁想象丰富,写得生动。

”话音刚落,同学们立即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天一篇篇生动有趣的作文送到了我的手中。

二、在拼音教学中培养观察力。

观察力的培养不仅仅通过图片,还可以通过拼音教学来进行。

学生认读拼音字母比较抽象,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光读不利于记忆,而把字母的形态与儿童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物体形状相联系,编成歌诀,帮助学生记住字母,效果就较好。

如字母C,有的说是一只耳朵C C C,有的说是半个圆圈C C C,这是学生观察后得到的结论,很容易记住。

我还利用拼音字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帮助他们找出字母形状与图画的关系。

学生回到家,字母的读音如果忘了,只要仔细看插图就回忆起来了。

对相近的字形进行比较观察,也能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三、从识字教学中培养观察力。

进入识字教学,观察的要求就更高了。

观察字形比观察拼音字母的形状要求更高更精确、细致。

而学生对字形的观察往往是笼统的,粗枝大叶的。

如:看一看,比一比的内容,要求比较形近字,它们之间只有多一点或少一点,多一横或少一横,笔画出头或不出头的细微区别,一定要细心观察才能区别开来。

我着重让学生观察这些字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既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词义。

四、合理利用一切机会有意识地培养观察力。

观察力的培养不仅在教学中要重视,还要经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活动,引导他们观察,激起观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让学生观察早上的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晚上再看看太阳从什么方向落山,从中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

在操场上做游戏的时候也要注意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力。

如让学生看看周围不同方向的花草树木的生长方向,教室的位置等等,又什么特征,然后回教室让学生分别述说观察到的情况。

结合学生喜爱活动的特点,我带领进行实地观察,接触生活实际,扩大视野。

观察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是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的,使秩序不乱。

这种实地观察比课堂里观察图画难度大得多,图画只是静态观察,实地观察是动态观察。

动态千变万化,对培养和提高观察力的作用也就更大,同时,实地观察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当然,学生年级有高低,年龄有大小,智力有差异,性别有不同,爱好不一致。

要针对这些情况,去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并使他们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是存在着一定困难的。

如果不在教学中做大量细致、艰巨的工作,如果不能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按照规律办事,那是无法达到目的的。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注意积极引导。

唯物辨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这告诉我们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不可忽视“培养”二字。

这里所说的“培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小学生喜新奇,但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积极引导,逐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其观察的能力。

我曾在三年级学生进行实验,组织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

结果参加体育组的人数比参加观察小动物生活习性的要多。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孩子对体育活动感到新奇,而猫呀,狗呀,小蜻蛙,小蝌蚪什么的,对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常看见,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

后来我们就针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提出一些思考的问题。

如,公鸡每天叫几次,是否天天是定时的?鹅吃不吃鱼?小蝌蚪长大了,尾巴哪儿去了?这些问题孩子们感到很平常,但又回答不上来,这样逐步把小学生的观察积极引导到有目的有意识的具体细致观察的轨道上。

通过重新细致观察,学生发现了许多新东西,学到了许多新知识。

对猫呀,狗呀,鸡呀,鹅呀又有了新的认识,观察兴趣与日俱增,观察得也具体细致了。

引导学生观察,并要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就必须注意学生年级的不同,智力上的差异,年龄、性别、爱好上的差别。

我把小学六个年级分为三个阶梯。

一、二年级为一个阶梯。

三、四年级为一个阶梯。

五、六年级为一个阶梯。

对每个阶梯提出不同的观察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对一二年级学生只要求观察一些简单的色彩鲜明,活动变化的事物,通过观察,能够说出事物的名称、形状、颜色就行了;要求三、四年级在一二年级观察要求的基础上,除观察色彩较鲜明的事物外,开始对人物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不但要能够说出某一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部构造,简单说明其作用,同时还要把观察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

对人物的观察,要求他们能说出人物的高矮、身体的胖瘦,年龄的大小;五、六年级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观察比较复杂事物,加强进行对人物的观察,不仅要他们观察外貌特征,而且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情。

还要求他们逐步学会抓住事物特征进行快速观察的本领,在观察过程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每次观察后,不但要学生们进行口头表达,而且结合作文让他们用文字表达出来。

平时,我们还注意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建议学生家长给学生观察的机会。

如让学生自己洗衣服、叠衣服、补衣服,了解衣服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让他们喂鸡食、拿蛋,逐步了解每只鸡的外形、神态以及每只鸡下的蛋的大小、颜色等。

我还注意和课任老师取得联系,使同学们有更多的对具体事物进行观察的机会要使学生坚持对具体事物的观察,要保持学生观察的兴趣,提高观察的效果,就必须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

提高观察的效果。

我着重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上下功夫,观察的方法一般来说可分为:由近及远、由远到近、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由易到难、由表及内等。

我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将这些方法教给学生。

以上体会极为肤浅,语文教学中通过怎样的途径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实践、摸索。

在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方面,我做了些工作,积累了一些材料,收到了一些效果。

但这仅仅是开始。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学习新的课程理念及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