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监控量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隧道监控量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隧道监控量测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2.1.1熟悉设计文件对监控量测的相关要求。

2.1.2熟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2015)、业主下发有关监控量测的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

2.1.3完成三级技术交底,即项目总工程师对项目部各部室及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技术主管人员对作业队技术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业队技术负责人对班组长及全体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对参加监控量测作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2.2.1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

2.2.2建立监控量测组织机构,负责测点埋设、日常监测、数据处理及仪器维修保养工作,并及时将量测信息反馈于设计和施工。

建立测量控制网,布置监控量测点。

配置监控量测使用的仪器、反射片、手电、冲击钻等。

配置专用量测软件,APP终端采集设备平板电脑等。

3.技术要求施工中应将现场监控量测作为工序纳入作业循环,并结合地质预报做出评价,优化设计参数,实施动态管理。

监控量测工作必须紧跟开挖、支护作业,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点和监测,并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或增加量测的项目和内容。

量测数据应及时分析处理,并与工程类比法相结合,及时调整支护参数或施工决策。

4.施工程序及工艺流程4.1施工程序隧道每个断面为一个完整的作业区。

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埋设断面测点→采集数据→数据分析→信息反馈指导施工→检验验收。

4.2工艺流程工艺流程见图1、图2。

图1监控量测工艺流程图图2监控量测信息化系统工作流程图5.施工要求5.1施工准备5.1.1配置足够的监控量测仪器。

测量仪器必须是鉴定合格,精度满足要求的产品。

如全站仪、水准仪、平板电脑等。

5.1.2监控量测管理人员均经过监控量测业务培训学习,熟悉规范及测量仪器操作。

5.1.2隧道监控量测信息化管理对接工作准备⑴配置充足的APP终端采集设备(平板或手机)、PC机。

⑵采用适用于安卓系统的手机和平板APP终端采集软件。

⑶所有监控量测相关人员经过厂家培训取得上岗合格证书。

⑷登录网址已完成项目、标段、工区、工点信息的初始化工作。

5.2施工工艺5.2.1量测点布设量测点尽量靠近掌子面埋设(≯2m)。

埋设方法结合实际研究确定,可以采用直径φ22螺纹钢筋,用早强锚固剂固定,伸入岩体250~300mm,外露端头斜切磨平,粘贴反射贴片与全站仪激光束基本正交。

测点布设在量测组的指导下,由开挖班协助完成,做到牢固可靠。

为易于识别,并有利于保护测点,量测组在测点形成之后,立即用油漆标示出明显的红“△”并标有此测点断面的编号,挂设监控量测标识牌,标牌标明里程、日期、责任人等信息。

同一断面内的监控量测点要确保在同一断面内,左右侧量测点标高要一致,整体布局整齐划一。

测点布设应在隧道开挖后12h内完成,并及时读取初次数据,最迟不得大于24h。

同一处拱顶下沉、收敛量测,以及隧底隆起、围岩压力等洞内量测应设在同一断面,以便于整个量测形成信息体系,相互印证。

拱顶和地表下沉量测基点应与洞内、外水准基点建立联系。

5.2.2浅埋地表沉降点布设浅埋隧道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

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里程。

一般条件下,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应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2015)或设计要求布设。

横向间距为2~5m,监测范围应在隧道开挖影响范围以内,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围不应小于(隧道宽度+埋深),地表有建(构)筑物时,量测范围适当加宽。

地表下沉量测频率应与洞内量测频率相同。

5.2.3隧道洞内外观察⑴洞内观察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

①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

重点观察记录工作面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包括:岩性、结构面产状、节理裂隙发育程度、断层的性质、产状,掌子面自稳情况,涌水量大小、涌水位置等。

做好地质素描,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态记录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

对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应留存影像资料,作为地质变化的依据之一。

发现工程地质条件恶化时,应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②对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完成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进行一次,主要观察喷射混凝土是否发生裂隙和剥离现象、锚杆的受力变形情况、钢架是否压曲变形和二次衬砌的工作状态等。

分析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的可靠性和围岩的稳定性。

并记入施工日志。

⑵洞外监测①洞外监测的重点为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山间洼地、岩堆、破碎带、岩溶洼地、偏压洞口的地表开裂、下沉和洞口边、仰坡的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等情况,同时还应对地面建(构)筑物进行观察。

每次观察后应做好详细记录。

②地表下沉的量测必须在隧道开挖之前进行。

量测断面应与隧道内的量测处于同一横断面,观测点布置执行技术规程要求,监控范围应延伸布置在隧道开挖影响范围以外。

地表构筑物应在其周围增设观测点。

量测应超前于隧道开挖工作面进行(距离为隧道埋深与隧道开挖高度之和)。

监控量测时间应一直持续到地表下沉长期稳定、隧道衬砌施作完毕后停止。

6.劳动组织6.1监控量测实行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共同参与、各负其责的管理体系。

公司(建设指挥部)是建设项目监控量测管理的责任主体,设计单位是监控量测设计的责任单位,施工单位是监控量测实施主体,监理单位是监控量测实施的检查单位。

各单位须成立监控量测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相应的责任体系。

6.2施工单位成立监控量测工作小组,每组6人,其中现场量测人员4人,现场布设测点人员2人,承担所在作业范围的监控量测工作。

7.材料要求满足施工。

8.设备机具配置用于本工程的测试元件及量测仪器均为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

隧道净空量测、拱顶下沉量测采用全站仪和带十字丝的反射光片进行量测。

洞内、外观察采用现场观察、数码相机、罗盘仪。

地表沉降采用水准仪、全站仪。

根据现场量测必测项目及施工作业需要每个架子作业队需要配置主要设备种类及数量见下表1。

9.9.1质量控制9.1.1监控量测管理等级和工作流程采用变形总量和变形速率对隧道监控量测安全等级进行管理。

9.1.2位移管理等级(见表2)及采取措施(见表3)。

9.1.3措施;当速率连续2天大于10mm/d时,由监理单位组织施工单位进行原因分析和制定措施并报建设指挥部批准;当速率大于15mm/d时由建设指挥部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进行原因分析和制定措施。

9.1.4预警信息发送范围监控量测预警信息在第一时间发给相关人员,确保信息发送及时。

相关人员收到信息后立即登陆铁路总公司工管中心信息平台即可对报警的断面信息进行查看,召集相关人员立即分析原因,消除预警。

9.1.5监控量测数据整理、分析和反馈应符合下列要求:⑴每次监控量测后应及时通过网络将数据上传至服务器。

⑵通过专用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自动生成时态曲线图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并与位移管理等级进行比较。

⑶出现红色预警时,由建设指挥部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研究制定措施。

9.2质量检验9.2.1监控量测项目量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

必测项目是隧道工程应进行的日常监控量测项目,具体见表4。

选测项目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埋深及其它特殊要求,经参建各方研究确定,具体见表5。

②监控量测选测项目除上表所列项目外,还包括有特殊要求作为选测项目。

9.2.2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浅埋地段)等必测项目应设置在同一断面,其量测断面间距及测点数量应根据设计文件、围岩级别、隧道埋深、开挖方法等确定,按表6规定实施。

注:①洞口及浅埋地段断面间距取小值;②软岩隧道的观测断面适当加密;③在特殊部位(斜井与正洞交叉口等)应加密测点断面,且点位可以不在一个断面上;④Ⅱ级围岩视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布点及间距。

不同工法量测断面布点及编号详见《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数据接口暂行规定》(工管办函〔2014〕75号)中“附录1 测点顺序号编号说明”。

地表沉降观测点的顺序编号规则为沿铁路里程增大方向,线路中线位置的测点顺序为00,左侧顺序号为奇数(01,03,05,07,09),右侧顺序号为(02,04,06,08,10),由中心线向外依次增大,见图3。

图3 地表沉降观测点编号示意图拱顶下沉测点的顺序编号,沿铁路里程增大方向,线路中线位置的测点编号为00,左侧编号为奇数,右侧为偶数(02,04),由中心线向外依次增大。

周边收敛测点的顺序号编码规则,沿铁路里程前进方向,中心左侧测点编号为奇数,右侧为偶数,成对编号,由中心线向外依次增大。

图4 洞内监控量测点编号示意图台阶法和全断面法施工时拱顶下沉监测原则上设一个测点,净空变化测线数见表7。

地段开挖方法一般地段特殊地段全断面法一条水平测线—台阶法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分部开挖法每分部一条水平测线CD或CRD法上部、双侧壁导坑法左右侧部,每分部一条水平测线,其余分部一条水平测线。

图5 全断面法测点布置示意图图6台阶法测点布置示意图图7三台阶法测点布置示意图图8双侧壁导坑法测点布置示意图9.2.3监控量测频率各项量测项目量测频率根据位移速度确定,见表8。

结束量测。

对于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位移长期没有减缓趋势时,经各方研究后适当延长量测时间。

9.2.4监控量测系统及元器件的技术要求监控量测系统的测试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拱顶下沉、净空变化、地表沉降、纵向位移、隧底隆起测试精度为0.5mm,围岩内部位移测试精度为0.1mm,爆破振动速度测试精度为1mm/s,其他监控量测项目的测试精度结合元器件的精度确定。

元器件的量测应满足设计要求,并具有良好的防震、防水、防腐性能。

元器件的精度满足表9要求。

9.2.5监控量测数据分析⑴监控量测数据取得后,应及时进行校对和整理,并绘制量测数据时态曲线,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补测。

⑵监控量测数据分析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并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围岩稳定性判别:①实测最大位移值或回归预测最大位移值不应大于表10所列指标,并按表11进行变形管理等级指导施工。

围岩级别埋深h(m)H<50 50<h≤300 300<h≤500 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V 0.20~0.50 0.40~2.00 1.80~3.00IV 0.10~0.30 0.20~0.80 0.70~1.20III 0.03~0.10 0.08~0.40 0.30~0.60拱顶相对下沉(%)V 0.08~0.16 0.14~1.10 0.80~1.40IV 0.06~0.10 0.08~0.40 0.30~0.80III 0.03~0.06 0.04~0.15 0.12~0.30注:①硬岩取下限,软岩取上限;②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两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③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乘以1.2~1.3后采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