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隔世传音_心灵的救赎-品位儒家思想中积极地人生意义

隔世传音_心灵的救赎-品位儒家思想中积极地人生意义

隔世传音,心灵的救赎——品味儒道思想中积极地人生意义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当时的思想构成可谓千姿百态,经过时间与实力的验证,儒、道、墨、法四家逐渐崭露头角。

而究其对人生与生命的有效探讨,又以儒道两家最为出彩。

一、孔子的“仁”与“恕”儒家思想以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为先驱,其后,孔子的孙子——子思,以及孟子(名轲,字子舆,世称‘亚圣’)、荀子也是儒家的杰出代表。

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

所以说,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

讲儒家学说必然要了解《论语》,古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那么,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大智慧呢?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孔子的学生问他说,老师您能否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受益?你说什么教育什么道理能缩成一个字。

孔子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这个字就是“恕”!宽恕的意思。

然后孔子又为这个“恕”字加上了八个字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什么叫忠恕,什么叫宽容,就是你自不想做的事,不要强迫别人做。

人一辈子能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就这一个经验够活一辈子。

这就是孔子告诉他学生的话。

所以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几个字就够一辈子用。

因此他的学生曾子也说过孔子这一辈子,真正的道理也就是“忠恕”两个字。

但是宽容有时候很不容易,现实生活中,多少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在你的心里却过不去。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困顿,很多都是自我折磨:人们老在那里想,觉得这个事情深深的伤害了自己,然后就不断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总想着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他呢,每天早上醒来想的都是复仇。

其实当你一次一次玩味这个痛苦的时候你被折磨得就更深了。

孔子还告诉我们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

当你面对一件想不通的事情的时候,你怎么样避免最大的伤害呢?就是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为什么为什么,偏偏这倒楣事怎么就落在我头上呢?其实化解遗憾第一个前提是先认可这个遗憾的存在,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件事接受下来。

说,好了,这就是一种安排,我已经知道有这个遗憾了。

那么第二个态度是尽可能的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另外,孔子还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人生境界,即人生最好达到什么水平,那就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当所有这些忧烦、迷惑或畏惧压在眼前的时候,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厚仁义,变得更加智慧聪颖,变得更加勇敢无畏,那么外在的一切不也就没有了吗?所以,做一个勇敢的人(勇敢地去做一个仁者、智者、勇者),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而不要借助外在物质的得与失让自己拥有一份浅薄的骄傲,这就是论语里所倡导的一种人生观。

关于“勇”,子路(今泗水人)曾经问孔子说,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孔子就给了他一个明确的界定:君子崇尚勇敢这没错,但是君子的勇敢是有限制的,是有前提的。

这个前提只有一个字,就是“义”。

一个君子只要有了这个义字当先的勇敢,他才是一种仁义之勇,如果没有这个字的话,他会以勇去犯乱,因为勇敢可能会搅动起来大乱,而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一个小人身上,就更麻烦了,如果他心中没有义字的话,那他就会直接成了小偷、劫匪乃至人民公敌。

例如重庆打黑中被法办的文强,收受贿赂、包庇黑恶势力、甚至草菅人命,你说他不勇敢吗?也就是说,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展望中国,孔子思想的积极影响随处可见:生产企业讲究依靠产品质量打市场,正如孔子所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企业要求员工们要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正如孔子所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企业讲究诚信经营,孔子有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988年,当年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汲取智慧。

二、养浩然正气的孟子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孟子的思想主张,对于发展和巩固新兴的封建制度,结束战乱割据,实现统一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孟子》一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所阐述的儒家思想,虽然在战国时期四面碰壁,却几乎在后世的每个朝代都占据了相当高的地位。

南宋时,理学家朱熹将《大学》和《中庸》与《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

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

(一)、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

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二)、道德论。

“仁义”是孟子道德论的核心思想。

孟子所说的“仁义”,是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

怎样才算是仁呢?我们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

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民同乐”。

第二、用贤良。

第三、尊人权。

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

孟子认为,要让人民“有恒产”,即给人民以土地,人民有了恒产,便会有“恒心”,安居乐业,过了稳定的生活。

第四、同情心。

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

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

第五、杀无道之者。

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

(三)、养“浩然之气”的修养观。

孟子很重视个人的“养心”,即人品修养,其最高境界即是使自己的道德达于正义感,这样就可以理直气壮,一身充满了“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人。

一个人能有好的修养,才能齐家;只有家齐,才能治国;只有治国,天下才能太平。

孟子极力提倡修养“浩然正气”。

他认为这是一种天地间的正气,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一个人只有具备这股正气,才能担当起治天下的大任,才不负时代的期望。

另外,他主张在义和利之间,要取义舍利;尽力地做到“寡欲”,克制自己的欲念,追求真理,一个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和“辞让之心”,从而做到行事仁义,待人以礼,这种崇高的义利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

孟子还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大器,必须严格地艰苦锻炼。

他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话,已经成为千古名言,一直激励后人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刻苦自励,奋发向上。

三、从“清静无为”看老子老子思想向来以清静无为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如果我们深入《道德经》,深入老子的哲学世界,我们便会发现老子思想实际是有很强的积极性和现实意义的。

先从老子本人说起,据《史记》记载,老子为周守藏吏,大致相当于今天同时兼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博物馆馆长,国家档案馆馆长三职。

应该来说老子的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生活也应该比较富足,属于上流社会。

想要彻底洞悉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我们仍要回到例来被专家学者所争论的“无为”观点上来。

“无为”究竟是什么含义,“应该是指人的心灵,人的心态。

“无为”就是清心寡欲,就是一种不争的心境。

在得道者的心中,真正的失败,是逆天而行,是背道而驰。

拥有“无为”的心态,无时无刻不遵守“道”的要求,这才是最大的成功。

既知如此,现实中的成败对自己又有何意义呢?所以老子才会说“无为故无败”。

明晰了“无为”的含义,我们再看老子思想对于现实社会的积极意义。

(一)、老子强调了生命的重要价值。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即使遭受祸患,老子也认为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吾有身”。

所以老子讲养生,自己也得长寿,庄子亦是如此。

反观法家那些实干家、权术家们,如韩非、李斯,几乎都是死于非命。

就从这一点上来说,老子的思想就有十分伟大的积极意义。

(二)、老子教会人们正确对待生活。

生活无非就是成败得失,悲欢离合。

在老子看来,一切都是道之所然。

我既得道,心也自然,所谓成败,所谓悲欢,皆随他去,我自然,断不会有疯癫、轻生等过激之举。

老子让人们寡欲而不争,所欲便少。

顺天而行,所得便多。

如此何恐幸福不大呢?(三)、老子教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老子问人们,名声和生命哪一个更可爱啊?老子又问,生命本身和钱财哪个更贵重啊?老子又问,得到名和利,和失去生命哪个有害啊?人人都有答案。

那么老子怎么说呢?老子说得深刻极了,太爱名声,必定有大耗费;积累太多的财产,必然有大损失。

如果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如果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

(四)、老子教人们“虚”、“静”的生存智慧。

能做到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你就会去掉一种盲动,一种乱动,一种骚动;而换来的是能动,主动,灵动,你的生命的空间给扩展了,生命的容量给加大了。

你的能量积住了,你当然能够神采焕发。

(五)、老子教人们重生、贵生。

老子教导人们,要重视生命,要宝贵生命,要看重生命,别轻而易举就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们现在一般听到的是什么?听到的教你功利;老子教你的什么?淡泊。

我们现在一般听到的什么?竞争;老子教你什么?不争。

我们现在一般听到什么?进击;老子教你退守。

我们现在一般听到的什么?扩张;老子教你收敛。

但老子并不是教你一事无成,而是“无为无不为”――最后胜利的是你!(六)、含德厚者比于赤子。

老子要让人们的心态永远地回到婴儿状态。

年纪大的人回到壮年、青年、童年,婴儿多美妙!那你会老吗?永远不会老,心理上永远不会老。

有人就问了,我们能够回到婴儿状态吗?能啊,老子这种智慧不是叫你机械地模仿,表面地模仿,而是一种修养。

老子还教会人们善待他人。

“善行无辙迹”。

不仅要求人们善待他人,而且要求无声无息,不被人察觉,这样人人皆自然,社会也会和谐。

上述这几点在《道德经》中都是比较明显的,作为一本奇书,其中还有许多今人无法理解的地方,可以肯定这其中必定还有更多积极的思想。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微妙,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导致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过于强调功利,强调竞争。

“无为”思想正是一剂良药。

如何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呢?有人说是抑制欲望,而且认为禁欲是对道的坚守。

事实并不见得是这样。

老子反复强调道要求人顺应自然,欲望是人的自然属性,压抑甚至禁止欲望本质是在违反道的要求。

所以还是应该从根本上入手,改变人的追求,使人们切实懂得自由舒畅的心境才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如此人才能活的快乐幸福,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