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主要成效“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形象。
近年来,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大力监督支持下,市人民政府坚持“保安全、强监管、促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和健康安全的突出问题,通过各级政府、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和有关职能部门的不懈努力,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源头治理、市场准入、专项整治、宣传教育以及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目前全市食品安全总体形势好转,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得到保障,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国务院和省政府分别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后,市政府高度重视,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认真解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市、县(区)均成立了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搭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组织协调的工作平台,完善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安全责任制等规章制度,进一步理顺了工作职责、整合了监管资源,并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把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经费列入了同级财政预算。
全市建立并有效落实了“四层责任制”,即:市政府与县(区)政府、职能部门签订责任书;市级职能部门与监管对象签订责任书;县(区)政府与乡镇政府、各职能部门签订责任书;县(区)职能部门、乡镇(街道)政府与监管对象签订责任书,年终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并通报考核结果,兑现奖惩,有力促进了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目前,全市“各级政府负总责、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已基本建立,“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部门职责已有效落实,“全市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已全面形成。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食品安全工作社会氛围。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四川省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方案》,市政府组织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及时制定了食品安全宣传方案,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各级各部门充分利用新闻信息、街头宣传、咨询服务、科技下乡等形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
仅去年,累计在城区共开展街头宣传咨询服务活动8次,发放宣传资料4.5万份,接受现场咨询2500多人次;在农村集贸市场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21次,张贴、悬挂宣传标语100余幅,发动企业设立宣传栏62个,开办食品安全知识讲座8次,在电视、广播、报刊上刊登和播放各类信息20条。
通过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普及了食品科学知识,增强了公众的食品安全参与意识,“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已初步形成。
(三)强化全过程监管,做到食品安全状况总体可控。
1、突出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监管。
一是大力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市政府成立了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以农业部“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计划”为指导,全面加快标准化建设和产地、产品认证,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食品污染。
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组织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5个,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9个、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15个,种植示范面积40万亩,标准化养殖规模350万头,累计有15家企业、8大类、4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认证,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个,建立各类特色产业基地145万亩。
二是不断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
根据相关部门职责,市政府明确了农业部门对农产品种植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负责,水利部门对水产品养殖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负责,畜牧部门对畜牧饲养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负责的农业投入品监管责任分工,并督促由农业部门牵头组织对全市80多个乡(镇)农资市场的1240个种子经营网点、1080个农药经营网点、940个肥料经营网点进行了全面检查,仅去年查获各类违法违规案件27件,查获违法产品数量143803公斤,涉案金额达60多万元;由水利部门牵头开展了违禁使用“孔雀石绿”等禁用渔药整治活动;由畜牧部门牵头开展了生猪饲养、屠宰检疫监督执法、兽药饲料市场整治活动,加强了畜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2、突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
督促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切实履行生产加工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
一是严格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大力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全市123家食品生产企业的145个产品全部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加贴QS标志。
二是积极培育创建名牌。
目前,全市共有5家企业的8个产品获四川名牌产品称号,4种食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获质量信誉等级AA级以上企业7家。
三是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责任。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与各食品生产企业签订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350份,对企业实行A、B、C、D分类管理和动态监管。
四是加强监督监测检验力度。
目前,食品质量抽样平均合格率达到了78.5%。
五是严厉打击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
平均每年全市出动执法人员3800多人次,执法车辆800多台次,从严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督检查,加大打击违法行为力度。
仅去年共查处无证生产企业83家,不合格企业165家,不合格产品185个批次。
同时,督促商务部门切实履行对生猪屠宰场监管责任,责成对全市的生猪屠宰场进行清理整顿,取缔了一批无证非法屠宰场(厂),确保了市场猪肉的质量安全。
3、突出食品流通环节监管。
督促工商部门切实履行流通环节的食品质量安全责任。
一是全面推进“四制两查一承诺”监管模式。
以食品经营者的进销货台帐和索证索票等制度作为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行食品市场准入,以国家强制性标准为依据,对大米、酱油等28大类食品在其合格商品上必须加贴食品市场准入QS标志。
二是强化市场日常监管。
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查处力度,突出对儿童食品市场、农村市场、粮油市场、盐业市场、重大节日期间食品安全专项检查,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行为。
仅去年共出动执法人员3530人次,执法车辆700台次,查获假冒伪劣食品5754公斤,查办食品违法案件457件。
三是建立健全消费维权快速反应机制。
在健全申诉举报网络的基础上,推行限时办理消费者申(投)诉服务,对涉及县城的申诉,工商执法人员在10分钟内赶到现场;对乡镇村的申(投)诉,力争1个小时内赶到现场,及时快速处理,解决消费者的申(投)诉。
同时,督促商务部门对市场酒类产品的质量安全负责,切实加强监管,严格销毁假酒,处罚经销商,酒类产品质量基本得到保障。
4、突出食品消费环节监管。
督促卫生部门切实履行餐饮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一是全面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
市卫生部门将全市3486家餐饮服务企业全部纳入食品卫生信誉等级评定范围,经评定A级6家,B级531家,C级2238家,全市食品卫生量化评级实施率为100%,实际评级率达80%,全市食品卫生的整体监管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二是强化群体性聚餐活动的管理。
全市统一规定各餐饮单位凡承办5桌以上群体性宴席,必须提前2天申报,由卫生部门统一派驻卫生监督审核菜品,验收原辅材料,现场加工指导,餐前品尝留样,餐后观察应急。
近年全市所有群体性聚餐未发生任何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
(四)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促进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1、精心组织,抓住整治重点。
根据全国、全省的统一安排部署,市政府及时制发了《巴中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作为经常性工作,常年持续开展,切实把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粮、油、肉、奶制品、豆制品等作为重点品种;把城乡结合部、旅游景区、农村市场等作为重点区域,以各类批发市场、超市、集贸市场等为重点场所,整合执法力量,适时开展全市性的食品安全综合整治联合行动。
如夏季高温时节,开展豆制品、奶制品及冷冻饮品专项整治;国庆前夕开展儿童食品、食用油及白酒专项整治;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肉制品、水产品及腌腊制品专项整治行动。
同时,各职能部门还结合实际,开展了桶装水、饮料、保健食品、小作坊、“五一”黄金周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了全市食品市场安全有序。
2、严管重罚,整治成效明显。
去年,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统一安排,全市集中4个月时间开展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促进了全市食品的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受到省政府检查验收组的充分肯定。
在整治工作中,分部门负责,责任到岗到人,不漏一个环节,一家企业,一个门店、一家市场,覆盖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场所。
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建立联合整治制度,开展联合执法和综合整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制假售假的不法行为予以坚决曝光。
在整治活动中,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5000人次、执法车辆5200台次,检查食品生产厂家、小作坊1000家次,各类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2200家次,各类食品经营企业6200家次,餐饮食堂和饮食摊点5600家次;立案查处食品安全案件52起、涉案金额35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1万元,处罚款56万元;取缔无证生产企业8家、经营企业5家、无卫生许可证餐饮店(馆)32家,责令整改食品企业58家,捣毁制假售假窝点7个;食品抽检1560批次,查处不合格肉品530公斤,不合格食盐1200公斤,其他散装食品500公斤;查处违法保健食品广告5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2万元。
通过整治,全市食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食品安全现状明显改善。
3、客观评价,强化部门责任。
去年,我市被列为全省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城市,市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狠抓落实,顺利通过了省综合评价验收,并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今年,巴州区已被列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政府决定对平昌、通江、南江县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通过以评促管,以评促改,强化各级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细化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
[NextPage](五)强化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构建长效机制。
1、组织保障方面。
一是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了市委、市政府“富民惠民、改善民生”活动内容。
二是把关注食品安全工作纳入了党纪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范围。
仅去年在专项整治期间,我市召开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座谈会、行风评议会、述职报告会10多场次,有力推动了专项整治的深入开展。
三是建立了食品安全工作综合协调常设机构。
2、工作体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