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复习题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复习题
6.
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企业层次)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性的环境策略,以减少其对人类及
Just for reference
考试时间 2009 年 11 月 20 日 8:00-10:00
1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复习题 1.2
By Ghostwolf -2009.11
环境可能的危害。 生态工业:(企业群落层次)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 能力、 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工业, 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融合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或持续利用。 循环经济:(国民经济层次)对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的简称,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 资源。
生态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 热爱自然,与自然为友 2) 利用开发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结合 ① “索取”与“给予”相统一 ② 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 ③ 维护和改善生存环境 3) 培养维护生态平衡的献身精神
2.
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组成人类的生态
考试时间 2009 年 11 月 20 日 8:00-10:00
2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复习题 1.2
By Ghostwolf -2009.11
和生产环境,向人的生产圈提供人类文明所需的生存条件或环境。
4.
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要点+适当阐述)
1)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经济发展是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前提条件, 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环境保 护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 只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 才能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持续 协调的发展,所以应在发展中实现持续,对于发展中的我国理当如此。 )
简答题
1. 简述生态道德的基本原则和生态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生态道德的基本原则: ① 坚持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② 坚持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相结合 2) 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原则 3) 人类利用和开发自然的人道主义原则 1)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整体主义原则
(用尊重自然的态度取代占有自然的欲望, 用爱护自己的活动取代征服自然的行为; 用 人类保护自然的自觉调解来取代自然本身的自发调节; 用人对自然的义务感来偿还人对自然 的占有和利用。 要求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存与发展权利, 最忠实为了维护人类自身的 生存和发展权利。 )
2.
EER、SEER
EER:采暖空调的能效比.(Energy Efficiency Ratio) SEER:季节能效比.(Seasonal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3.
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以自然环境为依托,按照自己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
可燃冰
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是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由气体或挥发性液体与水相互作
用过程中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外观像冰。
简答题
1. 简述各种洁净煤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REF P53)
洁净煤技术是高效、洁净的煤炭开发、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技术的总称。
Just for reference 考试时间 2009 年 11 月 20 日 8:00-10:00
4.
风力发电机的原理
风能产生三种力以驱动发电机工作,分别为轴向力、径向力和切向力。当气流经过风翼
Just for reference
考试时间 2009 年 11 月 20 日 8:00-10:00
5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复习题 1.2
By Ghostwolf -2009.11
型叶片表面时,气体在叶片迎风面压力小于背风面,由此产生提升力,导致转子绕中心轴旋 转,带动发电机发电。
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 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问题:狭义上,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 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广义上,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 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问题。||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将其分为①第一环境问题,由 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亦称原生环境问题,②第二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因素所引起的环境 问题,亦称次生环境问题。
6.
简述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的任务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可以为世界、国家、地区、企业等能源与环境系统作预测、分析、
规划、管理和评价等工作,具体说包括: 1) 能源需求预测 2) 能源供应预测 3) 能源发展规划 4) 能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5) 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控制 6) 能源与环境系统分析
Just for reference 考试时间 2009 年 11 月 20 日 8:00-10:00
2.
简述太阳能的优缺点及主要利用技术
优点:辐射能量大、辐射强度稳定、洁净的自然再生能源(?) 缺点:单位面积辐射强度小,不利于收集,利用成本较大(?) 技术:太阳能——热能交换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太阳能制冷技术、太阳能热水系
统) 、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太阳能——化学能转化技术
3.
简述生物质利用的主要技术原理和特点
多种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如脂肪烃和芳香烃) 、多种洁净的二次能源(气体燃料、液体燃 料、电)及其他产品。多联产追求的是整个系统的资源利用、总体生产效益的最大化,而不 是一个局部产品生产的效益最大化。
5.
抽水蓄能水电站
抽水蓄能水电站:利用电网中负荷低谷时的电力,把下水库的水抽到上水库蓄能,待电网
高峰负荷时,再放水到下水库进行发电的一种水电站.
4.
环境系统评价
环境系统评价:指按照评价目标,对评价环境系统的功能、特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
环境效益等属性进行科学的测定, 并根据给定的评价标准和主观判断把测定结果转换成环境 系统的价值,供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需求的发展,既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又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和谐,使子孙后代安居乐业得以持续发展。
5.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领域
1) 水电 2) 生物质能(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物质燃气、生物质液体燃料) 3) 风电 4) 太阳能(太阳能发电、热利用) 5) 其他可再生能源 6) 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
第三章
概念题
1. ODS、ODP、GWP、TEWI
ODS:Ozone Depletion Substance,消耗臭氧层物质. ODP: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臭氧层消耗潜能值。以 R11 为基准值,定为 1.0. 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温室效应潜能值。近年来人们将作用 100 年的 CO2 化为 基准,其中将 CO2 的温室效应潜能值定为 1.0. TEWI:Total Equivalent Warming Impact,总等效温室效应.
2) 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当前世界上的许多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已超越国界和地区界限,具有全球的规模。 )
3) 公平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尺度
(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之间的公平、有限资源的均匀分配。 )
4) 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5) 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不能超越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不能损害支持 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 )
6)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
(综合决策、公众参与)
5. 简述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面临的问题: 1) 中国在人口等诸多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压力 2)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管理问题 3) 缺少公众参与的组织机制 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 2) 控制城市规模,调整城市生态,发展乡镇企业 3) 采用清洁生产,扶持环保产业,实现工业生态化 4)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大资金的投入,运行市场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5) 继续发扬“全球伙伴”精神,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6.
热堆和快堆
热堆:热中子反应堆。包括轻水堆和重水堆,前者以普通水做冷却剂兼减速剂,以浓缩铀
为燃料;后者以重水做冷却剂和减速剂,使用天然铀为燃料。 快堆:快中子增殖堆。只有冷却剂,没有减速剂,直接利用核裂变产生的高速运动的中子 来维持链式裂变反应的进行。显著特点是产生比它自身消耗还要多的核燃料。
7.
3.
物质生产圈、人的生产圈和环境生产圈的关系
物质生产圈为人的生产圈提供物质需求的消费产品, 向环境生产圈排放生产过程中的污
染物而污染环境; 人的生产圈为物质生产圈提供人和技术资源, 向环境生产圈排放消费过程 中的污染物而污染环境; 环境生产圈依靠自己的净化能力和生产能力向物质生产圈提供资源
Just for reference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复习题 1.2
By Ghostwolf -2009.11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复习题
By Ghostwolf 2009.11
第一章
概念题
1.
系统的定义、特点
系统: 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按一定规律结合而成的、 具有特定功能的有
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 特点:①整体性 ②关联性 ③目的性 ④环境适应性 ⑤有序性 ⑥动态性
3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复习题 1.2
By Ghostwolf -2009.11
第二章
概念题
1. 能源的定义和分类
能源: 在自然界中拥有某种形式的能量,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某种 形式的能量的自然资源。 分类:按来源分(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 、相对比较法(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可再生和非可再生、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燃料能源和非燃料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