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价格上涨原因、影响及建议
从今年4月份开始,煤炭价格一改颓势,开始走出底谷,无论是炼焦煤还是动力煤价格都走出了一轮不断上涨的行情。
截至9月7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报收于515元/吨,连续十一期上涨,较年初371元/吨上涨了144元/吨,累计涨幅达到了38.8%,继续刷新年内最高记录。
焦炭方面,截至9月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6年8月下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数据显示,8月下旬,国内二级冶金焦价格报1107.8元/吨,较年初579.2元/吨,上涨了528.6元/吨,累计涨幅达91.3%。
煤炭价格一路“狂飙”的背后究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体现还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果,哪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将和大家一同探索。
一、煤炭价格上涨的原因
(一)“276工作日”压缩产能效果明显
国家期望通过煤炭企业276个工作日制度的实施来压缩16%的产能。
实际严查和整治的过程中,清理了行业中多年违规生产的“黑煤”(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煤炭生产企业)。
据行业内资深人士表示,“黑煤”数量远超想象,总量难以统计和预估,全国保守估计“黑煤”产量至少在10亿吨。
严查整治之下“黑煤”的退出导致在减产16%的基础上又减产了20%左右,实际产能减少达36%以上。
造成库
存煤炭量见底,短时间内又难以补充,是本轮价格上涨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二)煤炭去产能力度进一步加强
2016年国家发改委明确,今年压减粗钢产能要完成45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要达到2.5亿吨以上。
国务院领导多次明确指出,今年钢铁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必须完成。
各省区市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就是军令状,年底要一一盘点交账。
没有完成全年任务的,都将被严肃问责。
但从公开数据看,上半年全国17个地区和央企开展了煤炭关闭工作,共退出产能7227万吨,目前的进展只完成了全年2.5亿吨淘汰任务的29%。
从目前的速进度看,距离完成2.5亿吨的去产能工作尚有相当大的差距。
随着年底的将近,各地将陆续加大去产能的力度,确保完成年内去产能的目标。
受此影响,市场供需关系偏紧的现状年内将难以改变。
(三)极端天气拉升煤炭需求
一方面,今年6月份南方地区受强降雨影响,导致多地受灾严重、交通损毁,煤炭运输受到一定的影响。
同时,在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刺激下,用电需求大幅上涨,导致发电企业煤炭库存锐减。
另一方面,依照国家气象局的预计,在强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必然出现的就是拉尼娜现象。
集中表现就是,长江中下游一线被副热带高压控制,大部分地区出现长久的持续高温。
以上海为例,7月出现了14天的高温日,而高温所带来的必然影响就是发电量的上升。
自从时间进入7月以后,电厂对于煤炭的需求就渐渐走高。
依据机构
对于终端电厂的调查,多数电厂的煤炭库存量进入7月后均出现了明显下降,有些电厂的库存甚至降至15天。
不过,从用电的另一个层面——工业来讲,目前并无明显数据证明其7月份获得比较大的增加。
工业增长的另一个指标柴油使用量来说,前六个月则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降低。
二、煤炭价格上涨应该引起那些关注
综合煤炭价格上涨的因素可以看出,2016年煤价上涨是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共同的结果,但是国家政策对煤炭价格的影响较为明显,这有背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国家不能有效的处理好政策和市场之间的关系,那么将对煤炭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年内煤价上涨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一)限制生产天数,并不是长久之计
2016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首提煤炭、钢铁的供给侧改革。
产能过剩的顽疾并非一日形成。
但276天生产的方案出台,改变了市场走向,导致很多企业重回老路,停滞了有效的改革措施。
可以肯定,这次限产并不是煤矿的自觉行为,而是在行政命令或政府严格管控下实现的,根本就没有触及到供给侧改革,只是缓和当前供需矛盾的权宜之计。
(二)限产只能有效的去库存,消弱了市场主导作用
目前国家层面希望通过推动的煤炭行业“276个工作日”,以此缩减所有生产煤矿产能的16%,虽然可以马上起到减少供给、降低库存的作用。
但是,限产是一刀切的方式,无论
优质资源还是劣质资源、无论畅销品种还是滞销品种、无论是赢利煤矿还是亏损煤矿,一律按上述要求生产,这其实是保护了落后产能和劣质资产。
这样人为煤矿核定限定产能,消弱了市场的作用,并不科学肯定也不会长期实施。
(三)煤炭去产能目标缺乏科学论证
国家发改委明确,今年退出煤炭产能要达到2.5亿吨以上,明显缺乏科学论证。
从近期公开的数据看,去产能目前仅完成全年目标的29%左右,如果按照中央有关部署年内必须完成,则市场供求关系将进一步加剧,煤炭价格很可能再次出现大幅上涨。
这将导致煤炭需求侧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如果下游市场不能及时消纳这部分“高价”产品,企业的产品库存将持续升高,导致资金周转加剧,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最终蔓延至整个煤炭产业链。
届时煤炭行业很可能难逃再次“轮回”厄运。
(四)“以压代退”不是真正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并不是靠国家行政手段和政府规定限产这么片面。
煤炭企业面对市场变化,要利用市场向好的有利时机,推动和深化供给侧改革,不要被当前阶段性价格上涨、供求紧张的局面而冲昏头脑,因为这并不是改革的最终结果。
三、煤炭价格上涨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一)损害煤企利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煤炭去产能的目的是: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煤炭供应结构,更好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但从此轮煤价上涨看,很可能将不会取的预期的作用。
一是,此轮煤价上涨虽然给前途未卜的煤炭行业了一丝“曙光”,但同时也对整个产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一方面,本轮煤炭价格上涨,限制了先进产能进入市场,不利于优质煤炭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煤炭价格上涨,使原本即将退出的落后产能得到喘息机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落后产能的退出。
二是,年内煤炭价格大幅上涨是在牺牲16%产能的基础上。
对于煤炭企业来讲,到底是在市场主导下产能完全释放取得利益大,还是在牺牲产能换取高价情况下取得利益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动摇了企业去产能的决心
从目前来看,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已经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有关报道称,国家发改委为有效调控煤价,已经会同神华、中煤等国内大型煤炭企业就适时向市场投放部分产能,稳定煤价进行协商。
这一举措尽管能对煤炭上涨将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但是,同时也会伤害其他煤炭企业。
被确定为首批向市场投放的企业产能将首先得到释放,并在初期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
这种完全依靠政府政策获得利益的行为将引发其他煤炭企业特别是地方煤炭企业对国家去产能决心的动摇,导致企业转而向政府寻求更大的政策支持,而不是依靠自身和市场发展寻求出路。
四、面对价格上涨对煤炭企业的建议
(一)保持清醒,认清潮流
煤炭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化石能源,随着第一工业革命的兴起,而得到广泛使用,并长期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统治地位。
但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一家独大”的局面正悄然发生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降低了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的占比。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石油天然气的需求的比重已经超过煤炭比重。
从两次工业革命发展中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正在向低碳化、清洁化的方向发展,煤炭作为最早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高碳”化石能源,在将来的能源需求中的比重将会持续下降,煤炭发电将转而被更加清洁的天然气、风能、光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这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再者用钢大户房地产行业,在历经20年的高速发展后,现阶段基本处于平缓发展阶段,加上近年来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调整,受此影响未来房地产行业对钢材的需求将会逐渐降低。
消费端需求的降低将会影响钢铁企业生产,进而波及焦炭生产企业和煤炭生产企业。
长远看煤炭价格想重回“黑金时代”已基本无望,企业切不可被阶段性的价格上涨冲昏头脑,盲目的复工或者扩产。
(二)抓住机遇,探索出路
一方面,本轮煤价上涨,将很可能一改煤企经营长期亏损的局面,重拾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将得一定程度的改善。
企业要抓住煤炭价格上涨的机遇迅速进行在调整,加快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大煤炭转化技术研究,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煤炭进行深加
工,探索出一条差异化的产品路线,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能力。
(三)合理选择产品路线
现代煤化工作为未来煤炭发展的主要出路,产品路线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国内煤化工产品路线主要可以分为直接液化(汽、柴油)、煤炭-气化(氢气、甲烷、合成气)-产品(汽、柴油、甲烷、各种化工产品),就两种产品路线看,煤炭直接液化虽然产品收率较高,但存在技术门槛高、投资大、产品单一、分离难度大、产品品质低等问题。
加之,国内炼油产能过剩和国际原油价格较低的现状一时难以改变。
因此,不建议企业优先采用。
与直接液化相比,煤炭气化后再进行加工,虽然工艺线路较长,但是具有下游产品种类多、新产品开发难度小、产品质量高(目前国内高端化工产品仍主要依靠进口)且抗市场波动能力强等优点,建议企业在选择产品工艺线路时,根据自身情况择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