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条口穴主治肩周炎经验

条口穴主治肩周炎经验

条口穴主治肩周炎经验条口穴主治肩周炎经验的追本溯源---彭增福2014-04-06 20:46:12| 分类:治颈椎病的确有特|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本文转载自优游道素《条口穴主治肩周炎经验的追本溯源---彭增福》注:本文原稿曾投《中国针灸》,但后编辑部的原因,大砍了原文,只剩下300多字(中国针灸,2009,29:118),十分地不痛快。

于是,我(彭增福)将原文正本刊载为此,以供同道参考。

在此基础之上,本人还发现,胫腓骨之间的大部分穴位都可主治肩痛症。

由此可见,所谓的穴位特异性十分可疑!![摘要]通过人工检索1965年以前的中医、针灸文献索引,并查阅相关文献,结合近、现代英、日文针灸文献的深入追踪与古代文献的考察,笔者系统地探讨了条口穴主治肩周炎的源与流。

本研究发现:早在唐宋时期,人们便发现部分肩痛患者可能出现远端压痛点。

当代七条晃正、江一平等学者也发现,部分肩周炎患者的脾俞、胃俞及肺俞、膏肓俞、譩譆穴等处出现压痛点或硬结。

李志明等的“针灸治疗81例肩凝症初步小结”,是目前有关条口穴主治肩周炎的最早文献。

稍后,胡学曾将条口作为单穴用于治疗肩周炎。

1971年,这一经验被编入《中医简易教材》。

这一经验流传到美国、日本等后,八十年代多位学者将它作为国外的针灸经验介绍到国内,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古代医籍中,条口穴从未有主治肩痛的记载。

但当代不少医家十分推崇深刺条口或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周炎。

它不仅被写进了高等中医院校的统编教材[1],列为国家腧穴临证标准[2],有关条口透承山的临床研究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3],在此基础之上发展的“平衡针刺”肩痛穴也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为全国农村中医药技术推广项目之一[4]。

可是,至今为止,对于条口穴为何能治肩周炎的解释,仍是牵强附会。

因此,对条口治疗肩周炎的经验进行追本溯源,将对理解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原理,对条口治疗肩周炎的适应症范围,或许会有所帮助。

古代针灸文献中条口穴主治的古今变化条口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足三里下方5寸,或下巨虚上1寸。

《针灸甲乙经》谓其可主治“胫痛,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

”此后,历代医家对其主治略有增减或变化。

如《备急千金要方》云:“足下热,不能久立。

胫寒不得卧。

膝股肿胫酸转筋。

”《外台秘要》载:“胫寒不得卧,胫疼,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

”《医心方》谓:“寒胫疼,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

”明代高武《针灸聚英》增加了“足麻木,风气”;明末《循经考穴编》补充了“两足无力”。

由此可见,自《甲乙经》以后,一直至清代,有关其主治范围较为简单,多限于下肢病变,且主要集中在小腿部及足部。

但到了近代,其主治功能出现了质的变化。

如《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称其可主治“胃脘不调”,《新针灸学》载有“扁桃腺炎及其他胃肠疾患。

”《中国针灸学》有“肠出血”等小腿以外病变的记载。

这些主治似乎与其所在的足阳明经所属于胃腑有关,但仍未见主治肩痛的记载。

查找《中国针灸穴位通鉴》及电子版《中华医典》,也未见“肩痛”或“肩臂不举”用条口穴的记载。

因此,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经验当源于清以后,即民国至解放后时期。

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经验的国内外互相传播有关条口主治肩痛的起源,张氏等[5]通过文献追踪,认为胡学曾可能是现代最早应用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周炎的医生。

经查证,胡氏的“针刺条口透承山穴治疗45例肩凝症”[6]载于1966年的《针灸杂志》。

胡氏对针刺本病的疗效甚为满意。

据称,在其所治45例患者中,“仅有4例疗效不巩固,少数病例经过2~3次症状消失,多数病例经1次治疗即肩痛消失,抬举自由”。

作者还指出,除了条口穴外,对于针刺后仍有微痛者,可视疼痛部位分别选取配穴,如“肩臂外前廉痛配合谷、臂臑或肩髃;肩内前廉痛配肩内俞、列缺、尺泽,肩外后廉痛配臑俞、腕骨”。

显然,这是一种局部与循经远端相结合的配穴方法。

而且,由于胡氏使用“重泻”手法,很易产生晕针,因此,他强调留针只限5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

不然针后腿痛,以至行动不便,这种后遗反应一般延续3~4天,重者达十几天”。

由此看来,作者对条口穴治疗肩周炎有着独到的经验。

正因为其疗效卓著,1981年被焦国瑞编入其《针灸临床经验辑要》[7]。

自此,条口治疗肩周炎得以广泛传播。

在焦氏的这一书中,他还收载了1972年《赤脚医生杂志》上刊载的浙江省镇海县中草药研究推广小组的经验。

但《赤脚医生杂志》1973年才创刊,显然引文来源有误。

经进一步查证,该小组确实发表了“以电针条口穴透承山穴为主治疗肩痛症59例的疗效观察”,但并未刊载在《赤脚医生》,而是发表在1974年的《中国临床医生》[8]。

在该文中,作者们明确说明了这一经验源于《中医简易教材》[9](注:同年3月,天津市卫生局革命委员会出版了中医简易教材编写组的《中医简易教材》,笔者可惜未能找到这一文献)。

在《中医简易教材》中,条口透承山便是其两组“新针”疗法之一,另一组为肩三针,即肩髃透臂臑。

由于该书未注明具体作者,似乎无从查考其原作者。

但胡学曾1966年发表上述文献时,其工作单位正好就是天津第三医院中医科,而《中医简易教材》的作者也是天津医学院与天津卫生局。

因此,他本人很可能就是《中医简易教材》的作者之一,或者至少说明这一教材的经验很可能直接来源他的这一文献。

这些说明,胡氏之文应该是这些文献的真正源头。

胡氏所应用的条口针刺治疗肩周炎,也因其被首次写进了《中医简易教材》,才得以流传推广。

胡氏的这一经验不仅在国内受到了重视,而且,还可能传到了美国、日本等国家。

1980年《美国针灸杂志》也发表了一篇有关条口治疗肩周炎的文章[10],可是,国内许多译者们将这一经验似乎当作了舶来品又翻译到了国内[11]、[12]。

其次,1982年日本的早坂隆等[13],首次在日本开展了针刺条口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

作者称这一经验源于《针灸23000例》(1981年,吉田嗣,黄夏海翻译)。

由于笔者未见到《针灸23000例》这一原著,但早坂隆等引用了部分译文:“留针5~10分钟,强刺激会引起晕针,针刺后会残留有行走疼痛,甚至在30分钟~2小时内仍有疼痛”、“少数2~3次治疗后疼痛消失,大部分1次肩痛即消失,肩关节运动自如”,从这些表述内容与用词来看,与胡氏一文十分相似。

因此,日本有关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周炎的方法也很可能源于胡氏的这一经验。

有趣的是,早坂隆等的研究成果,也很快又被翻译到国内[14]。

从而,使其流传得更广。

尽管胡氏一文的经验流传很广,影响很大,但遗憾的是,胡氏并未说明其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来源,更没有说明其理论依据。

只是提到用常规的针灸疗法治疗肩凝症无效时,才尝试深刺并强刺激条口穴可治疗这一病症。

正因为如此,这说明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周炎的这一经验很可能并不是他本人发现的,而是另有其源。

穴位附近的压痛是条口主治疗肩周炎经验的直接来源为了查找可能更早的有关条口治疗肩周炎的文献,本人进行了进一步检索。

通过查阅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中医期刊索引》(解放后---1958年)及辽宁中医学院图书馆编写的《国内期刊中医药资料索引(1950~1980)》,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的《针灸文献索引》(1959~1965),共得到18篇1965年以前的,有关针灸治疗肩臂痛的文献。

笔者发现,发表在1965年《针灸杂志》创刊号的“针灸治疗81例肩凝症初步小结”,李志明等[15]总结的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经验中,其中便包括条口治疗肩周炎。

李氏治疗肩周炎的取穴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按经取穴与经验取穴。

经验取穴中,有三组穴位,其中第一组便是条口穴,另外两组分别是肩髃透极泉、肩内陵透肩外陵。

他认为条口穴“对止痛及上举功能较好”。

李氏同样声称这是经验穴,也没有明确地说明是源于自己的经验,还是别人的经验?不过,几乎与李氏等同时但稍晚,盛燮荪[16]也曾有针灸条口穴治疗肩臂痠痛症的记载,原文刊载于1965年《江西医药杂志》第5卷第3期。

他认为,如果“病在手阳明经,可取肩髃,巨骨、曲池、合谷、条口(针1.5~2寸,又称透承山法)等穴”。

并指出:“针刺时,对局部穴不宜刺激过重,对初针者更宜注意,可用留针法或温针法烧针尾三壮。

对于远隔穴如合谷、…条口…等穴,可视患者体力情况,适当用重刺激行针,并应在得气后,可视患者体质情况,适当用一边加重刺激,一边帮助患肢活动”。

这里,盛氏明确提出了“条口透承山”之说。

两者均强调条口穴重刺激。

但前者明显突出了条口可作为治疗肩周炎的特别经验用穴,而后者并没有突出强调条口穴,它只是作为同名经取穴而已。

如此看来,盛氏与李氏均可能不是最早应用条口穴的医家,最早应用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医家当另有其人。

根据欧阳群[17]:81的记载,他常用条口穴治疗肩周炎,并称其经验来自北京中医院方老传授,他本人“用该穴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肩周炎及锁骨骨折疼痛,一般均能获得较满意疗效。

个别病例1次治愈”。

据他记载,1962年一位温姓男病人患急性锁骨骨折,欧氏在其条口行针1分钟之后,其疼痛即消失,直到石膏固定,未见疼痛。

可惜未见他有针刺条口治疗肩周炎的病案或其他文献。

这样看来,北京中医院的方老,早在1962年以前,就很可能是应用条口穴治疗肩周炎。

由于李氏与方氏、盛氏等同处一时代,且都是北京针灸医生,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暂无法确定。

但目前的证据显示,这位方老可能是最早应用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医家了。

但他们是如何发现条口穴可治疗肩周炎呢?盛氏的文献没有太多的提示,充其量说明是同名经取穴而己。

欧阳氏描述太简单,根本没有线索。

但李氏等的文献中似乎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李氏等在治疗肩周炎时,以按经取穴为主,对于不同类型的肩周炎,均先刺其下肢同名经穴,然后再刺上肢同名经穴。

在下肢用穴中,涉及了阴陵泉、足三里、阳陵泉、申脉等,并且,“针刺下肢穴时,嘱患者作上举、外展和内收等运动”。

很明显,他们十分重视下肢穴位的应用。

因此,应用条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次,李氏等在临床中发现,“有的患者在此穴(即上巨虚与下巨虚之间)上下有压痛点,亦可直接刺压痛点”。

吕景山等[17]:80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肩周炎的患者往往在条口穴处有明显的压痛”。

因此,这说明穴位附近的压痛点是条口治疗肩周炎经验发现的直接来源。

正是因为上述两条理由,曾一度让笔者是以为李氏可能是最早发现条口穴可主治肩周炎的医家。

肩周炎以肩部疼痛为主,而联系肩部的经脉主要与手三阳经有关,其次为足少阳经与足太阳经及其相关的经筋或经别,但无论是足阳明胃经,还是足阳明经筋或经别,均与肩部联系并不十分密切,但为何取其经脉的条口穴呢?这除了笔者下面还要专门论述的可能与压痛点有关外,笔者还认为,这也可能受到古代针灸文献中以下肢穴位治疗肩臂疼痛影响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