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第8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高中历史第8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2)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 未取得成效后转向政治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 实行多党制,最后把问题全都暴露,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 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 端;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 否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收效甚 微。 ②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 制、总统制和 多党制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 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3.解体 (1)1990 年, 立陶宛 率先独立。 (2)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法。 (3)1991 年 8 月 19 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 分裂,很快失败。 (4)同年 12 月 26 日,苏联解体。
4.认识 (1)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它需要有 一个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所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属于正常的 历史现象。 (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向发展。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
合作 探究 攻重 难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不足及教训
史料一 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 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 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 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
[轻巧识记]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知识点二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建设 (1)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 苏联 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 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 苏联模式 ,造成国民经济失调。
[解读] (1)史料一中的关键句“促进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 转化”“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说 明了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 (2)史料二中的关键句“大包干……都是自己的”表明了经营方 式和产品分配方式上有新的变化。
[尝试解答]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 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 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 经济;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的经 营方式和分配方式进行的改革,农民有生产、分配的自主权,但没 有土地的所有权。
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1)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 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 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做法,忽视了对 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 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 制的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知识点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原因 (1)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 新纪元。 (2)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 (3)中国以 农村 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2.成就 (1)2010 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 二 位。到 2018 年,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 90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 增长贡献率超过 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2)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 基础设施 建设快速突进。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 6 579 亿千克。 (3)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 活力和 创造力 。
(3)表现 ①波兰、 匈牙利 、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罗马尼亚发生了 流血冲突。 ③民主德国并入了 联邦德国 。 ④捷克斯洛伐克分为 捷克 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⑤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易错提醒]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 折,但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1983 年中共中央 1 号文件
史料二 用农民的话来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 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 际支配权。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意义。 (2)根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 还是公有的。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自主 预习 探新 知
知识点一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 (1)成就 ①爆炸了原子弹和 氢弹。 ②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 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改革 (1)赫鲁晓改革 ①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 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一、全面认识二战苏联的改革
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 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
体制
体制
理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 产业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
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 结构 业和农业落后
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
当堂 达标 固双 基
1.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 1958 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 庄收购农副产品。这一做法(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 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 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
史料二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 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 了党的脖子。” [思考] (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 (2)史料二是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解读] (1)“但是”作为转折词,把史料一分为两层,承认赫鲁晓夫是 一位改革者,但又是一位改革失败者。 (2) 史 料 二 中 “ 把 外 面 的 烂 叶 子 剥 掉 , 就 会 有 里 面 的 好 心 子”“剥光为止”“肿瘤”“挥向了党的脖子”形象地说明戈尔巴 乔夫改革的失败。
[尝试解答] (1)史料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 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 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 革,改革不会成功。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1)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包干到户、到组。 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③改革购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④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影响 ①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 得到大发展。 ③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推动了城市经济体 制的改革。
(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 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 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史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 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 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我们 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
2.东欧剧变的原因 (1)内部原因 ①历史原因: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 经济政治体制,产生了许多问题,使其经济发展缓慢。 ②现实原因:东欧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 政治经济危机严重,执政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日益脱离群众。
(2)外部原因 ①苏联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推动了东欧各国执政党的 改组、分裂和蜕变。 ②西方原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进行意识形态 的渗透,利用资金技术的援助引诱、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 3.实质: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中共十九大召开 (1)背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 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 (2)意义 ①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坚定地走 下去。 ②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图解历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 制度下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并没有变化,农民只是获得了土地的使用 权和经营的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落后的面貌 得到改变。
答题术语 1.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中期的苏联改革,始终没有突破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80 年代后期苏联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 终于使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2.东欧国家在改革过程中遭遇了巨大挫折,最终发生了制度剧变。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 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