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录学复习资料

目录学复习资料

目录学知识重点第一部分:1、目录学的内容体系:①关于目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属于这方面的有:目录学的概念、术语及其规范化,目录学的对象、任务、内容范围,目录学的学科性质、发展规律及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②关于文献的研究。

属于这方面的有:文献的社会作用、怎样认识和熟悉文献、揭示文献的原则和方法、文献的编排与组织文献的报道。

③关于书目、索引类型及其编纂法的研究。

属于这方面的有:书目索引类型划分的原则、书目索引种类的系列化,各种类型书目索引的职能、书目编纂法、索引编制法、文摘编制法。

④关于读者书目情报需求特点与书目情报服务研究。

属于这方面的有:读者书目情报需求的特点、书目情报服务的内容和组织、书目情报服务的社会效果、书目情报服务的发展趋势。

⑤关于书目工作组织与管理研究。

属于这方面的有:书目工作组织与管理的意义与内容、书目工作的地区和协作、系统协作和全国协作网的建立、书目工作管理体制、书目工作人才管理、书目工作效果反馈的研究等。

⑥关于国内外目录学的研究,属于这方面的有:国内目录学的发展现状、国内外目录学发展方向、国内外目录学研究成果评价、著名目录学家的介绍等。

⑦关于中国目录学遗产的研究。

属于这方面的有:对中国目录学遗产继承的态度、目录学遗产的整理与利用、目录学说主要流派与观点的评论,主要目录学家的研究等。

⑧关于目录学方法的研究。

属于这方面的有:目录学知识数学化、目录学应用新的科学方法的研究、书目计量、书目控制、比较目录学的建立等。

2、书目及书目工作的概念:书目:目录又称书目,它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书目工作:进行目录组织管理的全部活动;包括微观目录工作(具体目录的编制)和宏观目录工作或目录事业(一个书目机构、一个地区、国家,以到国际范围的目录编制活动的组织、计划与协调等)3、书目的本质:书目的本质是各类型书目共同的最根本的特征,即书目与其它工具书的区别;书目的本质是抽象的概念,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书目的本质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①从书目的产生来看书目的本质:A.书目产生的前提条件;B.书目产生的过程:书目萌芽;书目工作发展(春秋战国);一书目录出现;群书目录产生。

C.书目一词的出现:《文选》;《汉书·叙传》;D.从书目的产生来看书目的本质,书目的本质可以理解为:文献信息的揭示报导与文献信息需求之间的关系;即科学地有效地揭示报导文献与人们特定文献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

②书目是一种社会现象:A.书目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从书目的本质来看,它是一种“物”,即书目文献信息的载体,是一种记载书目文献信息、传递书目文献信息的工具。

B.书目类型的多样化及形式的变化是由社会决定的,即由社会书目情报需求决定的。

C.书目是社会文献信息需求的产物:书目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书目都是那个时代某些文献的集中概括,都是为当时的文献信息需求服务的。

③书目是一种文献信息系统:一部书目就是一个完整的文献信息系统。

A.从书目的结构来看:a书目的宏观结构:前言、目次、正文、辅助索引和附录;b书目的微观结构:款目和编排系统—链式结构;B.编排系统的作用:款目组织。

④书目是文献信息交流的工具:A.由书目的性质决定:二次文献、信息传递;B.书目在文献信息交流中起着中介桥梁作用:连接文献与读者;C.书目就是为了解决书目工作中的基本矛盾而产生的。

4、书目的三大功能及作用:三大职能:揭示、报导(导读)、检索社会作用:1) 书目的学术价值:登记作用;史料价值;文学价值;“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反映学术渊源。

2)书目的情报价值:检索作用;辅助作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基础)。

3)书目的教育职能:推荐作用;导读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科普教育5、各民族目录学的特点:①从目录学研究来看:西方强调方法和技术;东方重理论和思想。

②书目形式来看:西方强调简明目录和文摘;我国重提要和类序。

③从书目方法来看:在著录上西方强调以著者为标目;我国强调“以人类书”,即以书名为标目,人随书定。

④从书目编排来看:西方多用字顺编制方法;我国主张分类编制方法。

6、目录学发展的两个学科背景:知识化、技术化。

第二部分:1、古代书目四种类型(名词解释)(1)官修书目:也称公藏目录,从汉代开始,我国封建王朝都根据实际情况征集图书文献,并设置专门机构进行整理。

整理的结果就是反映政府收藏的目录。

(2)史志目录:由史家编制附在史书的后面作为史书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目录。

(3)私藏目录:由私人藏书家编制的目录(4)专科目录:专收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文献编制而成的书目2、我国古代目录学发展历程及特点先秦:目录学思想萌芽;两汉:目录学起源(目录学知识的综合和利用);魏晋南北朝:目录学发展(目录学研究领域的开拓);隋唐:目录学提高(目录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两宋:目录学巩固(目录学理论系统化);元明:书目方法新探索;清前期:古代目录学理论的高度总结我国目录学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发展—开拓—巩固—提高—鼎盛的发展过程。

3、郑樵和章学诚目录学思想及贡献郑樵:代表作:《通志·艺文略》是其通史《通志》中的一部,还有《图谱略》、《金石略》等都是目录学著作;《通志·校雠略》是我国第一部目录学理论著作思想:1.提出求书校书之道:“求书八法”2.提出“泛释无义论”(于疑晦处则释之;主张“取简而易晓”);3.创立以人类书论4.突破七分法和四分类的束缚,创立十二分法;5.提出“通古今之变”的“会通”思想6.“存书”与“明学”的类例思想7.“一类之书当归集一处,不可有所间”的归类思想。

章学诚:代表作:《文史通义》、《校雠通义》(主要论述“文史义例,校雠心法”)思想:1、论述了目录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调理论建设的必要性;2、认为书目编制应先明“大道(文献和学术发展的规律性)”;3、目录学思想以“道不离器(图书资料)”、“官师合一”为基础,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核心;4、深入探讨了校雠与编目工作的关系,四分法代替七分法的必然性,阐述了互著、别裁方法、索引方法及书目工作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理论问题,代表了我国目录学研究的最高成就。

4、中国古代目录学演变过程:两汉:西汉刘向、刘歆的《别录》、《七略》标志着我国,科学系统的目录著作的诞生;开创了我国图书分类法七分体系先河,创立了一系列书目分类原则;创立了许多揭示文献的书目方法(“互著”,即参见、“别裁”,即分析著录;文献著录,叙录体提要,篇目,小序);班固开创了新书目类型(史志目录),创立了新的目录体制(创立了注释体书目)魏晋南北朝:王俭变四分为七分:反对“四部永制”,私撰《七志》,在七分的基础上附录道经、佛经,合为9类,故称为九分法;变叙录体为传录体。

讨论了简明登记目录和提要目录两种书目体例;书目方法方面,创立了立传、明宗、总经序、记存亡、设附录、撰缘记等多种方法;书目分类方面,出现七分法与四分法的竞争;“流略”一词出现,“薄录”类确立。

隋唐:目录学提高注重图书的整理;首次将甲、乙、丙、丁四部之名改为经史子集;目录学研究理论化:隋唐目录学家魏征、毋煚、刘知已等对目录学理论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论述;两宋:目录学巩固目录学理论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通志·校雠略》的出现元明:书目方法新探索书目工作:在四部法的基础上创立新的更便于检索的编排法(索引);创立了辑录体提要写法;书目类型和方法有所创新(新书目和新索引出现)。

清前期:古代目录学的总结专科目录体例成熟;私藏目录大量涌现,质量很高;出现辨伪书目、丛书目录等新书目类型;索引发展较快;版本目录学发达。

5、相关填空《七略》最早的官修书目刘向《校雠略》;《四库全书总目》最大的官修书目纪昀《通志·艺文略》最早的通史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文献通考》《兵录》我国最早专科目录汉杨仆6、毋煚、郑樵、张学成的几段话毋煚:《古今书录·序》①夫经籍者,开物成务,垂教作程,圣哲之能事,帝王之达典,去圣已久,开凿遂多。

(指出了文献的增长)②苟不剖判条源,甄明科部,则先贤遗事,有卒代而不闻,大国经书,遂终年而空泯。

(这是对书目分类作用的探讨)③使学者孤舟泳海,弱羽凭天,衔石填溟,倚杖追日,莫闻名目,岂详家代,不亦劳乎!不亦弊乎!(这一表述表明,目录应当探究作者之“旨”,应当探析部目之“词”。

)郑樵:1.提出“泛释无义论”(于疑晦处则释之;主张“取简而易晓”)2.提出“通古今之变”的“会通”思想(即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千头万绪的历史现象中,描绘出各种事物从无至今的发展过程)章学诚:“道不离器”认为“道不离器,犹影不离形”,“道因器显”。

而文献作为资料本质,正是一种“显道之器”祁承邺:“因益互通”在图书分类与著录上提出“因(依据四部之定例)、益(有利于图书分类,四部中没有的、无类可归的、独特备考的图书)、互(互著,参照、参见著录,互见于四部之中)、通(别栽,分析著录,流通于四部之内)”四原则第三部分:1、文献揭示的基本方法1.文献著录法;2.文献提要法;3.文献摘要法;4.文献索引法;5.书评或文献评价法;6.文献注释法;7.文献综述法;8.文献述评法2、书目组织编排方法⑴分类编排法⑵主题编排法⑶时序编排法⑷地序编排法⑸字顺编排法3、书目类型划分:(填空)⑴划分标准:现代书目类型划分一般按书目编制目的和社会功能、书目收录文献内容范围、书目反映文献收藏情况和文献出版与书目编制时间四种标准来划分书目类型。

⑵书目种类:①按照书目编制目的和社会职能:国家书目、科学通报书目、推荐书目、专题书目、书目之书目;②按照书目收录文献内容范围:综合书目、专题书目、地方文献书目、个人著述书目;③按照书目反映文献收藏情况:馆藏目录和联合目录;④按照文献出版时间与书目编制时间关系:现行书目、回溯书目和预告书目;⑤按照书目揭示和检索文献的存在形式:印本目录、光盘目录、COM目录、机读目录(MARC)和网络目录(OPAC)。

4、书目结构书目宏观结构:链式结构和线性结构。

一部完整的书目一般由序言、目次、正文、辅助索引和附录五部分组成书目微观结构:书目正文由款目和编排系统构成5、书目、索引、文摘(名词解释)书目:是将相关文献按照一定的次序组织而成的揭示与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属于二次文献的范围索引:是记录和指引文献事项或单元知识,按一定的系统组织起来的检索工具。

文摘: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摘述文献的主要内容和原始数据、向读者报导最新研究成果、传递6、名词解释国家书目:是全面系统地揭示与报导一个国家出版的所有文献信息的总目,是一个国家某一时期全部出版物的现状与历史的记录类型:按文献收录范围分为两种:①现行国家书目:揭示和报导一个国家最新出版的文献信息的总目;②回溯性国家书目: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文献出版状况的书目联合目录:是以反映图书文献的收藏处所为特征,为揭示与报导若干个图书馆的收藏的图书文献信息而编的统一的目录个人著述书目:为揭示与报导特定人物的全部著作以及有关他本人与著作的文献信息而编的书目地方文献书目:是为揭示报导有关某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文献信息而编成的书目导读书目:又称推荐书目、选读书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