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负函城的传说

负函城的传说

孔子与楚:神往之地数度碰壁抵负函见昭王(图)孔子周游列国时为了推销他的政治主张,在见到楚昭王之前,便已对楚昭王充满期待。

图为清代画家焦秉贞所绘的《孔子圣迹图》,表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王的场景。

孔子游说楚王的情形大致如此。

公元前489年,孔子62岁,吴伐陈,陈国大乱。

经常往来于陈蔡间的孔子,过蔡去楚负函。

负函原属蔡,后归楚,负函究竟在楚国何地?据《春秋左氏传》记载,“叶公致蔡遗民于负函”,意思是楚国高官叶公将蔡国遗民迁往负函,为他们建造一座新城。

关于负函,史籍记载只有这至关紧要一句话。

负函作为一个聚落名称,在春秋末期,随聚落消失而湮没不存。

负函地望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日本文学大家井上靖先生因读《论语》迷上孔子,希望写一部有关孔子的书。

为此,他沿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五次到河南、山东两省考察。

井上靖是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又是周恩来总理的生前好友,他每次来中国,国内都给予部长级待遇。

1987年11月,井上靖来到信阳,此次的目的,就是想解决负函到底在何处的问题。

井上靖先生说:“这次是我第四次访问河南,正是创作处于进退维谷的时候,如果这一次还确定不了古负函的位置,小说情节就无法展开。

一般的看法,负函位于淮河上游。

于是我决定来信阳,向当地人了解情况。

”井上靖自郑州乘火车抵信阳,第一个印象是“街道两边绿树成荫,城市气氛十分明朗”。

到了宾馆,信阳的一位“中年乡土史专家”告诉他:信阳郊外的淮河边才发掘出一座大楚王城遗址,那儿就是你所寻找的负函,它原先是收容蔡国遗民的小镇,后来逐渐扩大,成为城墙高筑的军事要塞和庞大的楚国王城。

井上靖闻此言,“简直像听到神的声音”,把提包一扔,马上要求“去遗址”。

考察后,井上靖十分认可这一看法。

他把这块土地作为负函原型,写入两年后(1989年)出版的《孔子》一书。

他在书中写道:“楚国把不愿意搬去州来(今安徽凤台一带),死抱着蔡国不放的那些人统统赶到负函,这说明负函之大,能容纳得下。

而且不设城界,以便随时可以扩大。

新城,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新城,它有商业街、市场、住宅区。

街道是新的,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房子是新的,房子与房子间的胡同是新的,大街小巷来往的人们也是新的——他们曾是蔡国人,但已把故国忘得一干二净,他们成了负函这座新城的新居民。

成了楚国的老百姓。

”信阳的大楚王城遗址,究竟有些什么让文物工作者和井上靖,都认定它就是负函呢?62岁的孔子在负函见到楚昭王了吗?他的政治抱负有没有在此实现呢?【“信阳负函”规模宏大】2009年4月3日下午,记者抵达信阳市北25公里处的楚王城。

2007年记者曾来过一次,两年过去,此地风貌依然。

楚王城是国保,正式名字为城阳城址,总面积25平方公里,内外城护城河和城市功能分区轮廓清晰可辨。

站在内城残剩城墙上眺望,北望,一马平川;南望,群峰叠翠处是险峻的义阳三关(大别山脉主要隘口,指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位于信阳市南豫鄂两省交界处)。

淮河绕城,呈半环抱之状。

可以南襟全楚,有利北进中原。

山河地理,大略当年。

京广铁路穿城而过,带来一丝时代气息。

1987年11月,年过八旬的井上靖站在这儿,十分激动,感到找到了心目中的负函城,他说:“这是楚国侵入中原地区最理想的据点和要道,背负淮水、三关之险,是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井上靖考察时,陪同他的“中年乡土史专家”便是信阳文史专家欧谭生先生。

欧谭生结合考古发掘,再加多方证据,认定“负函”城便是楚王城。

《春秋左传》记载:“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

左司马(fan)、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

”杜预注:“三子,楚大夫也。

此蔡之故地人民,楚因以为邑。

致之者,会其众也。

”负函究竟在何处?直到清康熙时期,在《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中,才第一次大概指出负函在今信阳县境内。

直至1957年对楚王城的考古发掘,才给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指认的可能——信阳县长台关楚王城是负函。

长台关楚王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称城阳,是楚国的北方门户,面积约68万平方米,曾作为楚顷襄王临时国都。

古城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西面和北面被河流包围,东面距淮河不远,是驻扎重兵之所在。

站在古城墙上,可以看到墙基约20米宽,高大墙体虽经两千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仍有十余米高,土墙夯筑痕迹明显。

城南有大面积西周至春秋时居住遗址,城东发现大量汉代板瓦、筒瓦和汉墓。

城内常出土楚国“郢爰”金币和铜兵器。

城西南隅高台地为宫殿区,至今仍是居民点。

在城西南约400米处,便是著名的长台关楚墓群。

一号楚墓的主人,据故宫博物院专家顾铁符先生考证,便是与孔子、叶公同时期的左司马。

这与《春秋左传》的记载相互印证,为信阳负函说提供了又一依据。

“负有背负、抱持之意,函有包容、函纳之意,楚人命名新筑要塞为负函,欲包容囊括中原。

这座城规模宏大,地势平坦,进可长驱直逼中原、退可固守淮河及义阳三关。

它为负函,符合楚三大夫‘乃谋北方’的战略意图。

楚国选定它为前进基地,由三大夫建城立邑,实为远见之举。

”信阳市文物局副局长左超先生分析。

平顶山也有地方史专家坚称“叶县才是负函”。

叶县学者推敲《春秋左传》原文,得出与“信阳说”不同的意见。

《春秋左传》记载:“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

左司马、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

致方城之外于缯关。

曰:‘为单引吴将沂江入郢,将奔命焉。

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

’”叶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董建立先生说:“这里面透露出负函之所在,从它那里出发,奔‘袭梁及霍’只需一昔的时间。

那么‘梁及霍’又是哪儿呢?梁在今河南汝州市西,霍也在汝州一带,离梁不远。

汝州与信阳相距三百余公里,在当时,一个夜晚无论如何难以抵达。

而叶县与汝州相距90公里,这两地一夜奔袭,还是很有可能的。

”叶县专家的第二个依据是负函名字由来。

叶县城东一里许有春秋古城函氏遗址,负是“背依”、“靠近”之意,负函顾名思义是背依函氏老城所建,这是符合古代命名习惯的。

春秋古地名中,除负函外还有负黍与负瑕,负黍是依黍而建,现在登封。

负瑕是靠着瑕丘而建,现在曲阜。

“古代习惯以北为上,背依函氏而建的负函应在函氏南不远,也就是现在河南叶县城关基址之上。

”董建立先生讲道。

叶县专家认为,负函在今河南叶县境的叶县城关。

这里西南距叶公驻守地叶邑故城15公里,西北距梁90公里。

这座城,即“叶县版负函城”,到了汉代变成了昆阳城,著名的“昆阳大战”,即刘秀打新莽政权的关键一战,也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战役,就发生在此地。

【孔子负函见昭王】孔子在负函见到了楚昭王,楚昭王以隆重的迎宾礼节迎接了孔子一行。

而孔子在见到楚昭王之前,便已对他充满期待。

因为楚昭王素以聪明睿智著称,有许多奇闻逸事。

见到楚昭王之前,孔子师徒听闻了昭王的两件事。

一件事是几年前昭王患病,昭王左右的人占卦问卜,求问天意,说是触犯了黄河河神。

于是大夫商议于郊外筑坛祭祀,以平息神怒。

昭王不同意举行仪式,说:“夏、商、周三个朝代,中原各诸侯国奉天子之命祭祀,均是为了安抚封地内的山川诸神之心。

长江、汉水、睢水、漳水四条河是楚国必须祭祀的,除此之外,就没有楚国祭祀的河流了。

我虽然缺少德望,身体不好,但绝不是受到了其他国家的河流——黄河河神的惩罚。

”孔子听完这件事,评价道:“这很好,人必须修身,然后自然而然地顺应天道而生活。

乱世之时,为人君者不能做危及国家之事,这是理所当然的呀!”公元前489年年初,吴伐陈,楚来救。

楚昭王未亲征陈国,而留在国都郢(现湖北荆州纪南城)的宫城里,连续三天,赤红赤红的云朵像一群鸟在太阳四周飘来荡去,令人恐惧。

大家都以为是不祥之兆,昭王也心神不安,于是派人询问周朝主管祭神的官员,得到的回答是,昭王即将大难临头,但如果现在举行除恶之祭,找一个臣子做替身,即可消灾免祸。

昭王环顾左右道:“如果我没有重大过错,就不会受到天诛。

如有为天地不容之过失,只好受天之惩罚,岂能让我的大臣代我受罪呢?”他严禁举行一切祭祀和祈祷。

这个故事让孔子师徒深受感动,子路、子贡希望能尽快拜谒昭王,颜回希望能听到昭王的声音,哪怕远远听见也好。

在这种期待的情绪下,孔子终于见到了昭王。

见面后,昭王问道:“先生主张仁,那仁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孔子道:“仁,就是爱人。

丘主张天下的每个国君都应爱他的人民。

有了人民的拥护,国家就有了一切。

失去了人民的信赖,国家就会消亡,国君也将失去一切。

”“那么,先生主张仁政的目的何在?”“就是建立一个天下大同的盛世。

到了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就都是公正无私,成为天下人的天下。

它选举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求信义,推行和睦。

到那时,人们不单是赡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养育自己的子女,而是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得以健康成长,鳏夫、寡妇、孤儿、孤老、残疾之人都能有所供养。

男子有自己的职业,女子有自己的家庭,各种不轨的图谋就会消除,盗窃、捣乱、破坏的行为就不会出现,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以仁德大道来实现这样一个社会,就叫大同社会。

”昭王听后既感兴趣又感困惑,思索片刻后问:“先生所说的那个社会令人向往,不过当今世道恐怕难以实现。

”孔子道:“那就退而求其次,先去实现小康社会吧。

”昭王又问:“何为小康社会呢?”孔子答:“先王的仁德,就是为了天下大同,可是到现在为止,天下成为一家一姓所有,人们也各自赡养自己的父母,各自培养自己的儿女,创造财富都是为了自己,主持政事的人世代承袭成为制度,城郭沟池用于防御守备,礼仪制度用于调理关系。

端正君臣关系,深厚父子关系,和睦兄弟关系,调和夫妻关系,设立制度,划分田地,尊重勇敢和智慧,奖善罚恶。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这六位先贤治理的时代,遵守礼仪,讲求信义,辨明过错,推行仁爱,讲求礼让,向民众发布行为准则,如果有不遵从的人,让众人以他为祸首,官位也要罢免。

这就叫做小康社会。

”孔子在楚国,虽然未任实职,但楚昭王有些事还会向他请教,是个无名分的参政者。

这种身份,其实他在卫国、陈国等多个国家均是。

有一天,楚昭王渡江,见江面有一个不知名的物体,红彤彤体大如斗,向他乘坐的船迎面漂来,漂到船边那物就不动了,昭王见了很奇怪,命人捞上船。

后来又派人将此物送给孔子,请他鉴别来历。

这种事孔子不是头一回干了,他在陈国为国君鉴定过周武王的箭镞。

这回,孔子看了后,对来者讲:“你回去告诉国王,这东西叫萍实,可用刀剖开吃掉,只有善于治理国家的国君才有可能获得这样的宝物。

”使者回来报告楚昭王,昭王很高兴,剖开来吃,味道好极了。

孔子的弟子都很奇怪,心想先生身居北方,怎能如此熟悉南方异物呢?于是就来请教孔子。

孔子笑对弟子道:“你只要平时留心民谣,就能认出萍实来。

”孔子说:“在来的路上,我们不是听到小孩子唱‘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红如日,剖而食之美如蜜’吗?这首童谣不是在楚国应验了吗?”弟子们这才恍然大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