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社会文化因素一、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被认为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三个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1.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指以家为中心的周围的一种气氛和情调。

2.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育方式作为环境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子女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3.家庭结构: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人类关系得以长久维持的初级群体。

二、人际关系因素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1.亲子关系与子女的心理健康不良影响的亲子关系一般有以下几种:1拒绝型亲子关系2溺爱型亲子关系3支配型亲子关系2.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 3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一、学校因素1教师的影响2校园文化四、经济因素第二节心理因素一、心理动力学因素(精神分析):无意识矛盾冲突1.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2.性本能与心理-性发展3.性本能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

(广义的性指人们乙炔追求快乐的欲望)二、学习因素(行为主义)A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只研究能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甲乙测了的刺激和反应;B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对花生的极端观点进行了修正,将公式S-R修改为S-O-R,这里,O是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C班杜拉又提出了社会学习论,将观察学习引进了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与适应不良行为(心理障碍)的习得B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实验,提出了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C华生利用条件左右的原理进行实验。

2.操作性条件作用与心理障碍:A在巴甫洛夫工作的基础上,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

即人和动物为了达到某种合意的结果而作用于环境的过程。

B斯金纳认为:报考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

3.观察学习与心理障碍:A班杜拉指出,不通过直接强化,只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得到奖赏或受到惩罚),也可以形成新行为。

三、认知因素认知观点主张:人的行为与其说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如说是个体对这些刺激的心理加工的结果;异常行为是适应不良认知的产物。

1.不合理信念:艾利斯提出了着名的情绪ABC理论2.认知歪曲: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个人的思想和信念是他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即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认识外部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

贝克把抑郁症病人对客观实践的错误逻辑推论归纳为四种:1任意的推断2选择性抽象3超泛化4放大和缩小3.归因风格:四个归因维度上,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整体-局部、可控制-不可控制。

研究认为,对正、负事件的归因是相互独立的;如果一个人习惯于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整体的因素,把成功归因于外在的、不稳定的、局部的因素,那么他便更易于产生无望和无助感,进而导致抑郁的出现。

四、人格因素人格是个体带有动力倾向性的心理获得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人格报考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

1.艾森克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内外倾和神经质维度相关。

2.坚韧人格与心理健康3A型人格与心理健康4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5乐观主义与心理健康五、其他心理因素(人本主义、存在主义)1自我实现驱力受阻 2 存在空虚第三节生物学因素一、心理障碍的遗传因素:多种心理障碍具有遗传倾向。

二、脑病变与心理障碍三、神经生化变化与心理障碍第四节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整合的观点一、素质-应激论:某些基因或基因的组合可以造成一种素质,也就是患某种心理障碍的倾向。

二、从个体水平上,人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功能获得,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

心理障碍绝不会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任何心理异常现象的产生都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系统论:系统观点,试图以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团体,诸如夫妻、家庭或者更大的社会系统背景来解释一个人的行为。

第四章心理应激、应对与健康第一节心理应激的一般概念1、应激现象的特点:1)应激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

2)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物的范围广泛,既有物质性的刺激物(如生物学和理化),又有象征性或符号刺激物(心理、社会和文化性刺激物)。

3)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应激一旦产生,便会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在多数情况下,生理反应同心理反应是并存的。

4)在对应激的反应性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不同个体的不同身心特点。

5)在多数情况下应激既不完全是刺激物作用的结果,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者的身心特点,应激是个体同刺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应激——是由人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实际上的或认识上的至关重要的内在环境要求所引起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多式多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

3、心理应激指应激现象的心理方面。

在心理应激中,心理方面起主导作用。

在心理应激的发生过程中,对环境要求的认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4、心理应激(概念)——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5、应激原——向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的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各种环境刺激物。

6、一种刺激物能否成为应激原,除了同该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有关外,还取决于当事人对它的态度、认识评价和适应应对能力等主体因素以及环境特点等。

7、应激原分为两大类:躯体性的和心理社会性的。

前者可称作物质性的;后者则属于“精神性的”或称作“符号”刺激物。

躯体性应激原——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分为社会性应激原、生活应激原、工作(学习)应激原、文化性应源原和心理性应激原。

1)社会性应激原——指那些造成人生活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对的社会情境和事件。

2)生活应激原——包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故或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小事。

3)良性应激——由积极的小事引起的应激。

4)工作应激原——又称职业性应激原,指职业活动或工作中影响劳动者心理和生理稳态的诸因素。

5)文化性应激原——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对的生活的文化方面。

6)心理性应激原——指一个人头脑中的不切实际的预测、预期、凶事预感以及内必的矛盾冲突等。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致应激作用评估中采用的量表: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杨德森和张亚林编的《生活事件量表》(LES)、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

第二节应激的生理反应及其调节和整合机制1、应激期间发生的生理反应既是身体对应激的适应、调整活动,又是在某些情况下导致疾病的生理基础。

因为这些反应如果适度,有助于身体对抗应激原所造成的变化、恢复内稳态;但如果它们过于剧烈、过于持久,便会损害人的适应能力,从而引起身心症状和机体对各种疾病的易感状态,甚至造成疾病。

2、影响应激的生理反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1)应激原本身的性质和强度;2当事人本人的特点(特别是体质和健康状况);3环境因素。

3、应激的生理反应的几个经典模型:1)坎农的应急反应模型;2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征模型(GAS):分为警戒期、抵抗期、耗竭期三个阶段;3英格尔的保存---退缩反应模型。

第三节应激的心理反应及其调节与中介机制1、应激的心理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

从功效上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类型。

2、应激下的情绪反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的情绪反应包括快乐、幸福和精神振奋的内心体验,多见于积极的生活事件之后。

应激条件下主要的情绪反应是消极的,其中最常见的有焦虑、愤怒、恐惧和抑郁。

这些消极的情绪反应又称作“情绪应激”。

消极的情绪反应的类型:焦虑与恐惧、愤怒和怨恨、抑郁。

3、抑郁反应的4组特征:悲观、悲哀、失望乃至冷漠或绝望的心境。

4、处于较强应激中的人常常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认知功能的障碍。

5、在不良情绪与认识功能障碍间会形成恶性循环:不良情绪→认识功能障碍→失败与挫折增多→不良情绪反应增强→认识功能进一步下降。

6、自我评价下降的原因:1)应激原所引起的心理失衡会损害人的自主感和自负感。

2)应激常常是同对人生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如健康、友谊、亲人)的威胁或实际的丧失有联系的,这会使人感到悲伤、忧郁,从而降低了自我价值感。

3)应激下的人往往担心自己不能成功地应付应激原的挑战,从而使自信力下降。

7、行为反应可以看作是情绪和生理反应的外在表现。

8、行为反应——主要涉及面部表情、手势、目光、身体姿态和动作等,也涉及说话的声调、节奏、语速和重音等所谓“副言语”方面的变化。

9、影响应激的心理反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1)刺激特的性质与特点;2当事人本身的心身特点;3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

10、躯体性应激原造成心理应激反应的机制:像微生物这样的应激原首先引起生理的应激反应,之后随着人们对生理反应的认知评价和归因过程,导致心理应激和心理反应。

11、知觉在心理应激中的中介作用:1)心理应激产生于应激原或环境要求的知觉觉察和识别;2)知觉到的信息的数量也同心理应激有关系。

过多的刺激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会增加知觉的负担,造成心理超负荷状态,并引起心理应激;3)知觉也有抵御心理应激的功用;4)知觉的抵御心理应激的功用还表现在选择性地注意和知觉某些类型的刺激,避免某些类型的刺激信息进入知觉系统。

12、评价——是一个按照一定标准为某一具体事物确定价值或判断其性质的复杂的认知过程。

评价意味着价值或意义的判断,它需要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广泛参与,所以又称为认知评价。

评价影响甚至决定应激反应。

13、拉扎勒斯关于评价过程的观点:提出心理应激的评价模型,将评价分成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

1)初级评价初级评价涉及所遭遇到的问题或情境对个人的意义的判断。

a)初级评价有三种不同的结论:第一种是“无关”的评价;第二种是“好事”的评价;第三种是“应激性”评价。

b)第一种评价结论不会引起应激反应;第二种评价结论在多数情况下也不会引起应激反应;第三种评价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应激反应。

c)拉扎勒斯将第三种评价分为三类:“丧失-伤害”的评价;“威胁”的应激性评价;“挑战”的应激性评价。

2)次级评价的任务---是对个人的应对资源(能力、经验和技巧)与应激情境的要求间的匹配程度做出判断。

14、影响认知评价的心理社会因素:1)应激原本身的性质和特点a)应激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消极的生活事件最可能造成心理应激并由此发展成为疾病。

b)应激原本身的可控性和可预料性,是影响人们的主观认识、判断与评价的另一个因素。

2)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支持——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同事、组织、团体和社区等)的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

3)当事人本人的心身特点个人心身特点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人口统计学特征,第二类是身体或生物学因素,第三类是心理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