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炸药的起爆机理

第3章 炸药的起爆机理


Ea Tc2 Tc T0 0
12
1 1 4RT0 Ea 它的解为: Tc 2R Ea
3.2.1 均温分布的定常热爆炸理论
对于大多数炸药,取负号的解,因为正号的解 不符合实际情况。 由于 RT0 Ea 的值很小,取上式在 RT0 Ea 附近 的级数展开:
2 Tc RT0 RT0 RT0 2 4 Ea Ea Ea 2R Ea
35
3.2.2 炸药的热感度
根据试验作出T与τ ,lnτ 与1/T的关系图,由 τ -T图可求得5s延滞期爆发点。 试验得到的凝聚炸药爆发点与延滞期的关系为: lnτ =A+E/RT 式中 τ 为延滞期(s);E为与爆炸 反应相应的炸药活化能(J/mol);R为通用气体 常数;A为与炸药有关的常数;T为爆发点(K)。 测得的爆发点越低,说明炸药的感度越大,反 之则感度越小。
Q1 m q A exp Ea RT
……(2)
式中
m ——炸药质量; Ea ——炸药活化能;
16
R
——气体常数。
3.2.1 均温分布的定常热爆炸理论
由(2)式可知,炸药进行放热化学反应而产 生的热量与温度的关系符合指数曲线,该曲线 称为得热线,如图3-2所示。
17
3.2.1 均温分布的定常热爆炸理论
22
3.2.1 均温分布的定常热爆炸理论

Tc Tc T02
表示热爆炸前的升温情况。
从数学上看,切点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不但 Q1和Q2在该点的数值相等,且两条曲线的斜率 也相等,即 Q 1=Q 2 ……(4) ……(5)
dQ1 dT dQ2 dT
23
3.2.1 均温分布的定常热爆炸理论
通常情况下,炸药的加热感度用爆发点来表示;火 焰感度用发火上下限法表示。 1、爆发点 测定凝聚炸药的爆发点有两种方法: (1)一定量的炸药,从某一温度开始,以等速加热, 记录从开始受热到发火或爆炸的时间和介质的温度, 此温度即为爆发点。 (2)一定量的炸药,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测定延滞 期与温度的关系,实验结果用图表示。这种方法比 较精确。
如果
T RT02 Ea
,则系统不可能发生热爆炸;
26
如果 T RT02 Ea ,则系统必然发生热爆炸。
3.2.1 均温分布的定常热爆炸理论
例如:RDX(黑索今)在T0=277℃(550K) 时发生爆炸,根据RDX分子的活化能Ea= 209275J/g,则RDX达到爆炸时的临界温度 为:
36
3.2.2 炸药的热感度
爆发点/K 炸药名称 5s延滞期 5min延滞期 炸药名称 爆发点/K 5s延滞期 5min延滞期
黑火药
无烟药 硝化甘油 太安 爆胶 硝化棉 (13.3%N) 硝基胍

473 495 498 - 503 548
583~588
453~473 473~478 478~488 475~481 - -
第3章
炸药的起爆机理
1
主要内容
3.1基本概念
3.2热起爆机理
3.3机械作用起爆机理 3.4冲击波起爆机理
2
3.1 基本概念
3
3.1 基本概念
1、感度(Sensitivity)
炸药虽然是一种能够发生爆炸变化的物质,但 在通常条件下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欲使炸 药发生爆炸变化,必须给予一定的外界作用, 使其失去稳定。
29
3.2.1 均温分布的定常热爆炸理论
炸药爆发点并不是爆发瞬间炸药的温度。爆发 点是炸药分解自行加速开始时环境的温度。从 开始自行加速到爆炸有一定的时间,称为爆发 延滞期。
爆发点不是炸药的物理常数,不仅与炸药性质 有关,而且与介质的传热条件有关。
30
3.2.2 炸药的热感度源自313.2.2 炸药的热感度
21
3.2.1 均温分布的定常热爆炸理论
如果炸药周围环境的温度 T0 = T03 ,从图 7 - 4 可 知,得热曲线在失热曲线的上方。在此种情况 下,炸药处于任何温度时都因 Q1>Q2 ,温度不断 升高,最后导致热爆炸。
当周围环境的温度 T0 = T02 时,这时失热曲线与 得热曲线相切于 B 点,对应的温度为 Tc 。开始得 热大于失热,温度升高,Q1和Q2都增加。当到达 切点Tc时,Q1=Q2,建立起热平衡。如果某些偶 然因素导致炸药的温度升高,由于 Q1>Q2 ,反应 速度就会急剧增加,直至爆炸。
2 3
2 3 T0 RT02 Ea 2R 2T03 Ea 5 R3T04 Ea
(10)
25
3.2.1 均温分布的定常热爆炸理论
由于RT0 Ea 的各项,得: 的值很小,可忽略上式中第三项后
Tc T0 RT02 Ea ……(5)
因此,炸药热爆炸前的升温为:
Tc RT02 Ea ……(6)
基本假设:
(1)炸药各处温度相同。
(2)环境温度T0=常数。 (3)炸药达到爆炸时的炸药温度T大于T0,但两 者差值(T-T0)不大。 谢苗诺夫提出了一个热爆炸的基本模型,用这 个模型可以简单而明确地说明炸药热爆炸现象 与自身化学反应和外界热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图3-1所示。
14
3.2.1 均温分布的定常热爆炸理论
把(2)和(3)式代入(4)和(5)式,可得:
m q A exp Ea RT S Tc T0
m q Ea A exp Ea RTc S 2 RTc
…(6)
……(7)
(6)和(7)式联立消去 S
,得到
……(8) ……(9)
24
R
在单位时间里系统因热传导而散失的热量为:
Q2 S T T0 ……(3)
式中 ——导热系数;S——传热面积;
T0
——环境温度。
而(3)式为一条直线,称为失热线,如图3-3 所示。
18
3.2.1 均温分布的定常热爆炸理论
图3-3 失热曲线
19
3.2.1 均温分布的定常热爆炸理论
10
3.2 热起爆机理
莱第尔、罗伯逊将热爆炸理论应用于凝聚炸药 的起爆研究中,提出了热点学说,揭示了撞击、 摩擦、发射惯性力等机械作用下炸药激发爆炸 的机理和物理本质。
热爆炸理论可分为定常热爆炸理论和非定常热 爆炸理论。
定常热爆炸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发生热爆炸的条 件,而非定常热爆炸理论则是重点研究具备热 爆炸条件后,过程发展的速度。
6
3.1 基本概念
同一种装药激起起爆所需要的某种形式的能量 不是一个严格固定的值。它随加载方式、加载 速度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突然加压的起爆能 量比缓慢加压的起爆能量要小。 同一种炸药对不同初始冲能的感度之间没有一 定的当量关系。例如,叠氮化铅对机械能比对 热能要敏感,而斯蒂夫酸铅则相反。
7
3.1 基本概念
炸药在外界作用下可激发爆炸,那么外界作用 是怎样激发炸药的?其化学物理过程的本质是 怎样的?
研究炸药的起爆机理及感度,对于炸药的安全 存储、运输、加工处理,以及炸药的使用,都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8
3.2 热起爆机理
9
3.2 热起爆机理
炸药在热作用下发生爆炸的理论探索是从爆炸气体 混合物热爆炸问题的研究开始的。 谢苗诺夫建立了混合气体的热自动点火的热爆炸理 论。它的基本观点是:在一定条件(温度、压力及 其它条件)下,若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热传导所散 失的热量,混合气体就会发生热积累,从而使反应 自动加速,最后导致爆炸。 弗兰克-卡曼涅斯基发展了定常热爆炸理论,考虑 了温度在反应混合气体中的空间分布问题。
加热室 Q2 Q1
空 气
Ti T0 炸药
图3 -1
15
3.2.1 均温分布的定常热爆炸理论
首先,炸药在温度T时,单位时间里由于发生化学反 应而放出的热量为Q1,此热量与单位质量的炸药产生 的热量q(J/kg)和化学反应速率W(kg/s)有关,即
Q1 q W
……(1)
并认为初始分解过程属于单分子分解反应,化学反应 速度可以用Arrhenius(阿累尼乌斯)公式来表示,即:
32
3.2.2 炸药的热感度
实验装置如图3-5所示。
33
3.2.2 炸药的热感度
测定时,首先进行预备试验:将合金浴加 热到100~1500C左右,放入一支盛有炸药 试样的雷管壳,并继续升高温度直至爆炸, 记录爆炸时的温度,以定出正式试验时的 温度范围。
34
3.2.2 炸药的热感度
测定时,将合金浴加热并恒定于预定温度, 再把装有一定量炸药(火药、猛炸药通常 取20mg~30mg,起爆药取10mg)的雷管壳迅 速放入合金浴,同时打开秒表,记录爆炸 或发火延滞时间。连续求出不同的恒定温 度T1、T2、T3、…、Tn所对应的延滞期τ 1、 τ 2、τ 3…τ n。
火焰感度的表示方法和实验方法很多,但 都比较粗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密闭火 焰感度仪进行测定。
在一定条件下,黑火药燃烧时喷出的火焰 或火星作用在炸药的表面上,观察是否发 火,以发火的上下限来表示火焰感度。
38
3.2.2 炸药的热感度
上限是指炸药100%发火的最大距离(黑火 药药柱下端面到炸药表面的距离),下限 是指100%不发火的最小距离。上限大则炸 药的火焰感度大,下限大则炸药的火焰感 度小。实验如图3-6所示。
起爆炸药的能量越大,则表明炸药越钝感,即 感度越小。
5
3.1 基本概念
3、感度的分类
根据外界作用能量形式的不同,感度可分为:加热 感度、火焰感度、撞击感度、摩擦感度、针刺感度、 冲击波感度、光感度、静电感度等。
各种炸药对不同形式的初始冲能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例如太安(PETN)、特屈儿(Tetryl)对冲击波的 作用很敏感,所以一般常用来作传爆药柱;而斯蒂 夫酸铅对火焰作用很敏感,所以常用在火焰雷管中 作第一装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