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春节文化之对联与灯谜教学目的:一、了解春节文化,指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二、督促学生把生活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教学设计:一、采用问题导入的方法结合节日突出掌握对联灯谜知识的必要性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增加互动,以锻炼学生听与说的能力三、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收集景点楹联,积累专业知识。
教学步骤:导入:过年时大家都要提到“年味”,这个年味指的是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等,春联就是楹联的一种,所谓“楹联”,就是贴在楹柱上的联句,因为上句和下句相对,所以又叫“对联”。
过年时对联怎么贴呢?怎么区分上下联?上下联之分: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为上联,仄声一般指三四声,比如“新年纳余庆”;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是下联,一般为一二声,比如“佳节号长春”。
看横批:现在许多人已经不遵造过去的书写方式了,也有从左向右书写的。
所以,主要看横联。
从面对大门的方向看:如果横联是从左向右的现代写法。
对联也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如果横联是从右向左的写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对联一.对联的故事一个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的哑联故事: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二.对联的历史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国都有;唯有对联是中国特产,功在汉字。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三.简介对联的特点(基本格律)(方法:学生讨论后,小组推选一个代表来人讲出要点。
而后教师小结)对联的基本格律,离不开如下六要素,即字句相等、句式相称、平仄相谐、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1、字句相等。
除了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外。
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横批:大吉大利。
因对联有单句、双句、多句之分,上下联不仅总的字数要相等,每个句子字数也要相等。
春花(对)秋月汉赋(对)楚辞书山(对)学海水底月(对)镜中花孙行者(对)祖冲之水帘洞(对)花果山飞鸟尽(对)良弓藏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山清水秀(对)地杰人灵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百花齐放(对)百家争鸣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寓意: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此联为“绝情对”。
类似这种字数不相等的对联十分罕见,只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运用。
2、句式相称。
一个完整的句子所表达的语言,是由多个字词和词组构合而成的。
在句子中,一个单词或词组是一个音步,也称“节奏点”。
对联句子的“句式相称”,要求上下联节奏一致,如我的对联“苍山玉水云峰碧;洱海金花雪月光”,上下联均为二二二一句式。
3、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是对联的基础。
一般来说,上联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一字必须是平声,也即“仄起平收”。
在对句中,在对联的一个句子中,平仄是相互交替的,多数是两个字构成一个音节,平仄在两个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一般是相反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4、词类相当。
即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用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具体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爆竹声声脆祖国日日新5、结构相应。
是指出句在句法上按怎样的语法组成的,则对句组成语法必须相同。
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
如旧时商店通用春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很受商界欢迎。
6、内容相关。
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以达到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效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清咸丰年间有这样的一副对联:墨;泉。
因为“墨”字上半部为“黑”,而“泉”字上半部为白字,各属颜色中的一种,且词义相反;两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同属于五行,且墨是用泉制作的,故为妙对,流传至今。
注意: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四、对联写作训练:五、对联欣赏“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幅楹联,全联从纵和橫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况。
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
)“孝子放羊上雪山,白白白;关公骑马过赤壁,红红红。
”(此联构思精巧,前半截把色彩隐了起来,孝子穿白衣,羊白,雪白;关公是红脸,马为赤兔胭脂马,赤壁又火烧;后半截色彩明快,叠三个“白”“红”,是对去前面故意隐了起来的色彩的表白。
)“黑黒白炭,嫩嫩老婆”(相传苏轼新婚不久,黄庭坚冬天来访,两人坐在炭火盆边闲聊,看到炭火燃尽后变成白色,黄随口吟出一联让苏来对。
情急之下,看到自己羞涩的妻子,苏轼对出了此联。
两人哈哈大笑。
)再如大家熟悉的西湖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立意新颖,用字娇嫩,西湖美景如在眼前,使人留恋往返,陶醉在山光水色中。
另外,此联顺读倒读,一样自然流畅,倒读为:“秀秀明明,处处水水山山;好好奇奇,时时雨雨晴晴。
”如果将叠字拆开,略移动位置,又可读为:““山处明,水处秀,山明水秀;晴时好,雨时奇,晴好雨奇。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
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
在80天里,他由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连中三元,被点为状元,衣锦归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副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同样峨眉山灵岩寺弥勒佛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以不容。
明代杨一清的联:“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鸿是由江、鸟二字组成,蚕是由天、虫二字组成。
一是左右结构,一是上下结构。
一作鸟,一作虫,江对天,可为严对之例。
下联是乾隆和纪昀的一副应答联:“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据说纪晓岚当了侍读后,每天在皇宫,思乡念亲。
乾隆察觉纪昀有思家之意,便出上联试探他。
纪昀以实奏闻,以对句相答。
乾隆龙心大悦,赏了他御马一匹,探亲而去。
唐伯虎喜欢华府丫环秋香,他为了见到秋香,乔装改扮到华府,这天华太师出题试儿子的才学,出上联:“十口心思,思国思民思社稷”;儿子无言以对,唐伯虎脱口而出:“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巧妙之处在于把“十口心”合成“思”字,“八目尚”合成“赏”字,而又串成一气,文义通畅,又符合人物的心情。
据说,有两姓联姻,男方姓潘,女方姓何,在举行婚礼这天,一客人赠联祝贺:“嫁得潘家郎,有田有米有水;娶来何门女,添人添口添丁。
”上联以“水、田、米”合成“潘”字,下联以“人、口、丁”合成何”字,既暗含双方的姓氏,又反映了双方的愿望,幽默诙谐之中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清代乾、嘉年间,广东有个举人叫萧燧,他博学多才,尤其善写对联。
每年除夕,他的家门口聚着许多人,等着抄他贴出的春联。
这一年他撰一联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大家一看傻了眼,纷纷散去。
等第二天,人们经过他家门口,发现联语改成“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使原来的不吉利之词,变得大吉大利。
还有一个故事,是连续运用续字手法的。
传说明朝才子解缙未成名时,住所与一富翁家的竹林相对。
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富翁见状大怒,心想我家的竹园岂容他人借用?便令家人将竹子砍掉一截。
解缙自知其意,便在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富翁见之,更加恼火,干脆把竹根也刨掉了。
解缙只觉好笑,便把楹联又添二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只气得富翁目瞪口呆,无计可施。
两次补字该联,既写出富翁的愚昧可笑,又表现解缙才思敏捷。
相传有一仕宦人家,父子俩有权有势,横行乡里,老百姓对他们敢怒而不敢言。
父子俩都买了进士,婆媳均封夫人,为了光宗耀祖,装点门面,便在门上挂出一副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门对刚刚贴出,便有人乘其不注意时通过改增笔划,变成了另一副楹联:“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如此一改,内容便大相径庭,父子俩也只有自叹倒霉而已。
“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
”此联传说是清代学者阮元告老还乡后,布衣游扬州平山堂,寺庙方丈将阮元当做一位普通游客,只说了一声“请”,又对侍僧说“茶”。
随之交谈,觉出语不凡,便改了口气“请坐”,吩咐下人“泡茶”。
后来当他知道是大学土阮元时又换成了“请上坐”、“泡好茶”,到了阮元临走时,方丈恳求墨宝,阮即出此联,活现出势利者的一副可笑又可恶的嘴脸,巧借对方言语嘲讽对方,确为妙绝。
河北山海关姜女庙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联语上联连用七个“朝”字,下联连用七个“长”字,如果不懂读法,很难理解联意。
其实,这里运用了通假法,就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的特点构成联句。
如果熟谙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征,则深觉此联妙趣无穷。
对该联的读法很多,大家熟悉的是以下两种: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