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标点

标点

如:他笑着说:“你想得美!我还没有去过呢。” “你想得美!”他笑着说,“我还没有去过呢。” “你想得美!我还没有去过呢。”他笑着说。 “你到底去哪了?”他说:“哪儿都没去,就在 这。”
4、转述与插说不要用冒号。 他说,他来年一定还来这儿。
5、冒号后面不能接着用“即、乃、是”这 样的词语,因为冒号也起提示作用,如果使用就 造成重复。
她的篮子里放着一个碗,空的,破的。 在风里,在雨里,我们创造着奇迹。
7、并列词语作谓语、补语时,并列词语之 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这种产品价格低廉、质量良好、经久耐用,受到 了消费者的欢迎。
8、并列成分间已有问号和叹号,不应 再用 顿号,也不用其它点号。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 森致敬!”的口号。
他来到老师身旁,问:“老师,‘凌云壮志’的 ‘凌’字是什么意思?”
6. 使用引号时,还要注意哪一些词需要引 用,不能多引也不能少引,尤其注意一些句尾的 语气词、感叹词。
他却一脸的无所谓,“顺其自然吧!中国人不是有 句老话:‘船到桥头自然直嘛’。”(第一个逗号应为 冒号,“老话”后的冒号去掉,“嘛”字后的单引号改 在其前。)
3.引文单独成句,那么句末点号打在引号的 里面。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李老教导他的学生说:“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 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4.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 ,外边的一层用双引 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 文,又要用双引号,依此类推
考题分析:
答案:A(B.第二个逗号改顿号,第一个顿号 改逗号;C.去掉顿号;D.“因此”前的逗号改 为句号。)
2、集合词语内不用顿号,不停顿不会产 生歧义。
蔬菜公司从省内、外调拨蔬菜投放市场。
3、并列词语之间有“和”、“与”、 “及”、“或”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且连词要用在最后两并列者之间。
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和新闻出版事业都 有了很大进步。
4、并列成分后有语气词(啊、呀、啦) 时,并列成分间要使用逗号。
二、问号考点
1、选择问句,在句末用问号,句中用逗号。
你是参加计算机培训班呢?还是参加理论物理学习 班呢?
2、主谓倒装句,称呼在后的,问号放在句 末,谓语后用逗号。
“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 地敲着我的房门。
3、一个问句,在陈述句中充当了成分 (一般是主语或宾语),句末不用问号。
考题分析: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 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 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干旱把男劳力都赶到山外打工去了,只剩下妇女们苦苦 支撑着全部的生活重担――照顾老人、管教孩子、耕作田 地。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 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如:我们的任务是:即在每一时刻,都要保卫这 座大桥的安全。
6、冒号所支配的几个部分之间不能用句号。
如:墙上写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
育。
7.冒号不能套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有三个重要因 素:遗传、环境和教育。
练习
1. 他下了决心:不看电视,不听音乐,经过两个多月的 艰苦奋斗,终于译完了这本近四十万字的世界名著。 2. “你快来!”他说:“这儿有一个好东西。” 3. 墙上写着:“奋斗改变命运!”一条标语。 4. 他在给我的留言上写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十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5. 从人类个体的角度看,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担任三种角 色:即在工作岗位上是职业人,在家庭中是家庭人, 在社会上是社会人。 6. 我们认为:不犯错误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已经去世 的人,另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人。
他在这里工作了三十年,这里的山呀,树呀,水 呀等他都很熟悉。

5、较长的并列成分充当主语、宾语时不 用顿号而用逗号。并列的主语、宾语被同一修 饰语修饰时一般用顿号。
那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 那是自由、 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6、并列的定语、状语间一般用顿号。 后 置的并列定语间用逗号。并列的介宾短语作状 语,之间一般用逗号。
四、引号考点: 1. 表直接引用,一般引号冒号都用。(引号 内的内容必须忠实于原文)
毛泽东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转述大意时不用引号,冒号改成逗号。
如:他说过,没有人的时候是一定要关门的。
2.引文不单独成句,句末点号打在引号外。 (问号和叹号除外)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行动写照。 在老张“同志们,走吧!”的号召声中,我们这支 队伍便冒着雨出发了。
答案:D。(A“三四里”是概数,中间不用 逗号;B分号改为冒号;C 两处顿号改为逗号)
考题分析: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 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
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干旱把男劳力都赶到山外打工去了,只剩下妇女们 苦苦支撑着全部的生活重担――照顾老人、管教孩子、耕作 田地。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 出个
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应把 “天下第一关”全引 )
7.要注意引号与书名号的区分
以《团结、友谊、交融、发展》为主题的第48届 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今天在“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 场隆重开幕。(书名号应为引号)
练习 1. 现代作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 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2. 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 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 不怪嘛’。” 3. 吴名早上跟我说:“他脚崴了一下,今天不能 来上课了。” 4.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已 有两千多年了。 5. “满招损,谦受益。”毛主席指出谦虚谨慎对 全党全国都有指导意义。√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顿号 问号
冒号 引号
学习目标:
1.掌握标点符号的书写特点及作用。 2.能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3.能准确地辨析标点符号的正误。
知识要点
一、顿号考点
1、表概数不能用顿号,表确数需要用顿号。
他的第一本书只有七八万字,第二、三本就都是十 √ 五六万字了。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之夜,天是那样蓝,几乎透明 似的。
2、冒号的基本用法是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
如: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一是 “绕”,即卫星绕月球飞行;二是“落”,即探测 装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 地球。 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 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 千红的灿烂春光。
3、说话人位置不同,后面的标点不同。但 要注意分辨是否是同一人的话。
答案:D。(A“三四里”是概数,中间不用 逗号;B分号改为冒号;C 两处顿号改为逗号)
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 A、因向总理说了一句实话而备受关注的重庆农妇熊德明, 是成为名人改善了家境,还是受名之累招惹是非?我们不得 而知。 B、这种白内障冷冻摘除器,具有制冷,解冻迅速、操作方便, 安全性高等特点。 C、学校对面二、三十米处是一个网吧,有的孩子考完试来到 这里“减压”,对此,一些家长颇为担忧。 D、历史再次证明:当社会急遽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涌 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进而发生变化,因 此,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
三、冒号考点
冒号,用在提示语或总结性话语的后面 或前面,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用在需 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1.冒号一般管到句末(第一个句末点号), 不能管到句末则不能用冒号。 如:记者在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 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 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冒号只管到“做作业 到深夜”,应把其后的逗号改为句号)
我也不知道该让谁去?
4、连续问句,每个问句末均用问号。
对于袁野小朋友来说,人工鸟巢本身就像 巨大的问号在吸引着她:小鸟会住进去吗?都 有什么样的鸟,有什么鸟会住进去,住起来舒 服吗?
问号使用口诀
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
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 第三注意连续问,每句末尾都用问
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顿号使用口诀 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 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名词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 概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练习 1. 你要好好学习英语、法语、或者日语。 2. 那只活泼可爱的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 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了 下来。 3. 大街上到处摆着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伊 犁苹果啊、库尔勒香梨啊……走在哪儿都能闻 到香味。 4. 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 南的豫剧,在这次汇演中都带来了新曲目。 5. 文章写得最精彩的是第七八两段。 6. 这本书写得真实、动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