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 表现他的人生态度 的?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 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 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 见出人生大哲理。
定风波
思想感情: 旷达超脱 艺术手法: 一语双关 以小见大
现在,很多同学面对高考的压 力而无所适从,请你运用苏轼的 人生观以《东坡对你说》为题, 为这些同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 短文鼓励一下他们
①本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 第三年时所作,作者在这首 词中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 度? ②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 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 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畅所欲言
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请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
欣赏词的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升沉不定,不如归 去,做一个老百姓,过着“也无风雨也无 晴”的生活。
只要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 清风丽日跟着到来。这是作者在政治生涯中 的心理体验。 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 都是无所谓的。体现了作者超脱,旷达自 适,但并不颓丧沉沦的态度。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 了,这时身上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刚 刚自己还在瓢泼大雨中悠闲地走着, 现在迎着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想一想,这里除了写自然界忽晴 忽雨,变化不定外,还有什么言外之 意吗?
还包含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谁怕”起了强调作用。一语 “莫听”表明自己的态度: 双关,“烟雨”不仅指自然界 从容处之,悠闲自若。 “何妨”反映了苏轼在风 的风雨,更指人生的风雨。 “轻”字体现的是诗人 “穿”和“打”都是很有力 雨面前坦然处之,泰然自 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要 内心的轻松。 度的,极言雨急雨大。 自若的旷达情怀。 面对风雨自信、自若的襟怀 。
定 风 波
苏轼
读(文) 析(情)
探(法)诵读要求•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风发。十年之后,苏轼死里逃生、万里北还,
的话:“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
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他的后半
生做一总结。何其悲催!何其无奈!
上片:描写苏轼面对风雨的心理 感受,表现了词人面对苦难的旷达 超脱精神。
欣赏词的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诗人被贬黄州,为什么内心还 会感到轻松呢?
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无拘 无束的生活,所以内心轻松。
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
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提示】画是十年前的画,画中的苏轼意气 再见到这幅画时,禁不住悲从中来,想到他 在黄州的五年,想到他在惠州的三年,想到 他在儋州贬谪的四年! 他用颤抖的手,在画像旁边留下了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