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审美标准和欣赏(上)主讲人:张旭光著名书法家、中国美协副秘书长前言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和大家在这里一起来讨论学习书法,今天讲的这个题目就是书法的审美标准和欣赏。
这个题目比较通俗,今天讲的内容可能就是根据图书馆的要求,主要是普及性的一些内容,可能来了不少专业的朋友,请大家批评指正。
书法的审美标准首先讲第一个问题,是书法的审美标准。
大家比较关注这个问题,就是书法到底什么是好的,什么样的不好。
目前在咱们国内,应该说在全世界来讲书法,热还在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也在中国。
无论是从书法的学术方面,还是书法的理论学术方面,最高水平在中国,这是一个感觉。
那么书法从改革开放以来,将近30年的书法热在全国各地,应该说书法热的非常厉害,各种大的展览活动非常多。
很多的书法爱好者、书法家把很多的精力投入到书法当中。
有的是工作也不干了,有的就跑到北京北漂了,有的到学校去进修,那么我们现在的全国大展的来稿量已经达到几万件,像第九届全国展,在广州来稿量达到6万多件,6万件是什么概念呢?就是6万多件里面,有的可能投一件的,有投两件的,大概总人数在5万多人。
这5万多人可能设计到5万个家庭、单位等等非常的热闹。
到底为什么?我们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实际上一方面是我们经济发展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要追求一种精神的东西,书法逐步进入了一种精神消费的状态。
但是最根本的是原因,想来想去是我们这个民族、我们祖先的审美习惯,我们祖先的审美的基因遗传到今天。
也可以说,流淌在我们今人的血液当中,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是要爱它。
一、宏观标准就书法标准的问题,我分两个部分讲。
第一个部分是宏观的一个标准,整个国家对书法是个什么状态,这个大家需要知道。
当前书坛的整体审美标准,就是整个书法界怎么看书法,需要了解,这是一个宏观标准。
(一)共同规律在这个问题上,也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说共同规律。
关于共同规律,现在我们大概概括成“三句话12个字”叫“坚持传统,鼓励创新,多种风格”。
这三句话12个字可以说在目前书坛已经形式了共识。
这三句话12个字从什么时候开始呢?2004年全国第八届书法展在西安举行。
在这个展览的前后,又经过了非典时期,在投稿征稿的过程中正好是非典。
因为非典,对整个书法的评审和展出推迟到了2004年。
在这个过程当中,书法界应该说思想非常活跃,各种流派各种思潮非常多。
大家印象比较深的是流行书风,大家都知道。
一大批年轻人受到当代的美术思潮的影响靠着对书法的一种热爱,靠着个人书法上的天分来追逐外在形式的一种表达。
书法就是重在外在形式,轻视内在内容这样的一种状态,在流行书风这个板块上非常的热闹,非常发达。
这样就引起了传统派的反对,一些老先生就坚持传统,就非常反对。
但是老先生坚持传统,可又太传统,又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所以就形成了很强烈的矛盾,所以在这个前后是这么一个状态。
到了八届国展征稿的时候,当时我在中国书法家协会负责展览评审的工作,我也听到了一些反映,有些年轻人说,你们这个展览我们不投稿,为什么呢?我们投了稿,你们也看不懂,我们搞的都是创新的东西,你们的都是老古董,我们有创新,你们也不要,另外也可能看不懂。
所以矛盾就比较大。
在八届国展宣传工作会上,当时面对这样一种状态,甚至因为这些老先生在书坛的地位等等比较重要,所以,有些年轻人包括流行书风会受到一些打压,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开了一个宣传工作会,在会议上,我做一个讲话叫做“书法评审要遵循艺术规律”这个讲话,主要是面对这样的一种状态,从四个方面对书法的评审问题进行了一些要求或者是代表了一批书坛中坚力量的心声。
(二)共识这四个方面讲了四条规律。
第一,继承传统是书法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
这一个和大家讲的比较透彻,书法和其他艺术不一样的一个方面,它必须继承传统。
这是一条不可替代的规律。
其他的艺术可能是可以不要传统的,但是书法不行。
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史也证明,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个大书法家没有继承传统而自己却搞出来一套很独特的东西,当代的书法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这一条规律是不可替代的。
当时也有一些朋友也讲过这样的话,他讲书法就是讲四个字第一是新,第二是奇,第三是险,第四是怪。
特别是现代说法要追求新奇险怪。
后来我们在讨论当中我们也提出来这四个标准,做书法不合适,做杂技比较好。
杂技你不能老演旧景,你要搞新的东西。
要很险,要让人觉得很担心,很怪。
正常的情况下看不见,很奇特很吓人。
其实那是作为杂技的一种创作还是比较合适的,对书法可能不大行。
所以这是个前提。
这是书法的一个非常独特的规律,是不可替代的。
第二,讲的是表达性情。
艺术还是要表达性情,因为从流行书风这些年轻人看来在表达性情上,他们是非常有优势的。
这一点还是要肯定他们在这个时代下来表达时代的情感,这个还是要鼓励的。
这个呢,对于坚持传统或者说坚持老传统不变的人来讲,对他们又是一种批评。
第三,讲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实际上当时坚持传统这一块占了主旋律的地位。
其实书法的某一个书体或者某一个风格,很难说是一种主旋律。
这个主旋律是在多种风格,多样化的状态下共生的一种状态,所以还是提倡多样化,因为流行书风从民间书风里面吸收了很多的东西,比如说民间的残纸,一些简牍、瓦当、墓志、墓砖等等从这些民间的东西来吸取营养,这样对推动多样化有好处。
你不能说这些东西就不重要,所以还是要强调多样化,特别讲到了无论任何流派,任何风格,他们是平等的。
讲了这一点以后,我记得当时还是得到了很强烈的共鸣。
最后,关于表现美的问题。
因为当时在书坛有一个反丑书的问题,丑书是认为这个字怎么丑怎么写。
实际上丑和美也是一个辩证关系,把文学上也把书法当中美和丑的这种关系也做了一个明确的解答。
所以,这几条标准讲了之后就在书坛产生了很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流行书风这些年轻人也赞成,老年人也赞成。
整个的书法界的共识就形成了。
所以八届国展的投稿量也很高,上到了36000多件,也是在整个改革开放以后,历届大展当中也是从来没有过的。
所以说从那个时候起,我们讲的三句话12个字,坚持传统、鼓励创新,多种风格基本上在书坛形成了共识。
这是一个整个书坛的宏观的走向,也是当前中国书法的主流状态。
(三)两大体系从主流的本原上讲呢,也基本上算两大体系,一个是帖学体系。
帖学就是书法从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开始一直影响到清朝的行书行草这一脉,应该叫帖学。
通过王羲之影响的历代大家,比如:到了唐朝颜真卿,唐代的草书家有怀素有张旭,到了宋代,宋四家苏东坡、米芾、黄庭坚、蔡襄宋代四家都是行书,当然黄庭坚有草书,到宋代没有楷书。
然后,元代以赵孟頫为标志。
明代,在王羲之这一路上有文微明、祝允明,再往后像王铎、傅山,特别是从明到清过渡的王铎和傅山,大概这一系这属于帖学这一系列的。
这个体系作为当代帖学创作的主要资源。
另一个就是碑学,那么碑学主要是清代包世臣和康有为推动了各碑学的发展。
他们这时候指的碑学主要是指魏碑,就是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北朝的魏碑和墓志这些东西,这是楷书。
再往前,碑里面还应该包括汉碑,就是隶书,还包括唐碑,就是唐代的大楷。
比方说柳公权、颜真卿、褚遂良、欧阳询这些多属于碑。
还有一部分资源就是篆书。
篆书从甲骨到金文到小篆,如果广泛一点讲,也可以归到碑学里面去。
因为我们看到的都是拓片。
也可以归到碑学这个大类里边。
那么当前在篆书里面又出来了一些新的发展资源,比如说楚篆,战国时期楚国的这种文字也有些发展。
就是说我们当代书坛的主流,都是从这里面经过深入的研究学习,然后升华出来,表达出来,最后来参加我们各种大展等等。
这个就是当前的书法的主流的状态,这是整体的一个规律。
(四)特殊规律:我们再讲一讲特殊规律。
这个特殊规律我们指的仍然是整体审美标准里面的一些特殊状态。
1.楹联展书法界有一个展览的立项叫做楹联展。
楹联,从文学的角度是一种形式,从书法的角度也是一种形式,它是文学和书法相结合的一个很传统的形式,很受欢迎的并带有民族化的特点。
所以我们把它作为一个立项,大概每两年到三年举办一届。
第五届楹联展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要求,对不同的内容要有不同的要求。
比方说,楹联展我们要提出来要求把握内容的和形式的结合。
我们古代的很多楹联应该说是很精彩的,大家可能心里也都知道不少,但书法界有这个状态,是古人把历代的著名的碑帖把它集成联,就用这个碑帖里面的书法来集成联,很多书法家从这里面去选择。
而这个集联的过程当中,由于受到文字的限制呢,有很多是没有意思的。
就完全是一种文字的游戏,按照平仄关系怎么把它在对仗上面解决了就行了。
实际上楹联的内容已经没有时代意义了,甚至是很酸腐的。
没有什么时代意义。
由于这种状态,我们就强调书法家自己要做联,自己不光会写字,要能够在文学上提高,要掌握这种语言文学的规律和它的美。
所以我们要求要把楹联的内容和你的书法创作结合起来。
因此我们就设计了除了书法获奖以外,我们还设计了楹联本身可以获奖,我们就设计了十个最佳楹联奖。
最后我们评出来的楹联里,首先你的书法水平过关,然后你的楹联很好,你就可以获奖了。
比如这联,不是自做联,但是这个书法水平很高,他也是可以获奖的。
像这种字,它要有很强的个人的性情在里面,这是行书。
他又有很强的基础,比如从王羲之哪个地方吸收了营养,宋代的米芾也有,也有碑里的用笔。
它既有行书的流畅,又有碑的东西在里面。
这是属于楹联里边获奖的。
什么样的作品算好呢,这样的作品就算比较好的。
这个联是自做的。
“岭上读书田天风做伴心潮涌”,心字写得比较扁一点,草书的字。
下联是“亭中漫步竹影为棚画境空”这就是自做联,从文学上还是很有色彩的。
还挺美的。
这幅作品完全从纯书法的角度来讲,和上一个联比,它显得比较秀气,比较甜美,但是基础的书法功夫也是很深的。
这是楹联展,我们提出这样的指导思想,不同的展览,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人群、不同形式的,我们会有不同的要求。
2.正书展再看这个正书展。
全国正书展我们提出就是要增强楷书的艺术表现力,要激活唐楷。
原来的正书包括三种书体,篆书、隶书、楷书都叫正书,一个展览就包括三种书体。
第四届正书展是在厦门搞的。
当前书法界呢,就说楷书如何增加艺术的感染力问题是一个重大问题。
特别是唐楷,将近15年到20年的时间中国最有影响的唐楷在书法界不行,书法界入选不了全国展,比如说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中国讲的四大楷书,唐朝三个,元朝赵孟頫,叫欧颜柳赵,那么这些楷书几乎在全国大展中都受到了排斥。
几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些楷书基本上入选不了全国大展。
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不够,它的法度太多、太强。
所以说在正书展里面我们就提出来了,提高楷书的艺术感染力,要激活唐楷,尤其是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这些楷书。
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非常深远,一直到现在都在我们老百姓心目中活跃着,包括基层的,我们农村的很多家长不会写字,但是孩子上学的时候,他要求孩子要把字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