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蒙古长调;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刻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京剧;针灸;
(6)福建南音:福建南音是曲艺的一种,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
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
传播于民间。
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
具一格的“南曲”。
典雅优美、情韵深沉,千百来广泛流传于闽南
语系地区,并远播港澳台和东亚采一带。
研究南音音乐,不仅可以充
实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而且对于促进海峡两岸及福建与东南亚的文
化交流。
都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南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块“活
化石”,被称为“晋唐遗音”。
音乐界权威人士曾得出结论:“中国
的音乐是全世界最古的音乐,而中国音乐之中,则以南音为最古。
(7)南京云锦: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
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
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元、明、清三朝均为皇
家御用品贡品。
南京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运用“色晕”层层推出主
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艳庄重,大量使用
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南京云锦工艺独特,用老式的提花
木机织造,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两个人一天只能生
产5-6厘米,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
云锦的纹样图案,表
达了中国吉祥文化的核心主题的设计思想是:“权、福、禄、寿、喜、财”六字要素,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与热情向往。
(8)安徽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
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
之誉。
(9)贵州侗族大歌:侗族大歌历史久远,它的形成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
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
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
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如同陶渊
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
侗族居住的地方不仅风光秀美、民风淳朴,而且侗族也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民族,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
”
(10)广东粤剧:粤剧,汉族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
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
由于广府
人的先祖来自不同地域,所以粤剧的发展也受到戈阳腔、昆腔、汉剧、微剧、秦腔等多个剧种的滋润与影响,取各家之长,自成风格:既与
传统的戏曲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
我们敬爱的
周总理说过“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把粤剧与中
国最古老的昆剧相提并论,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从此,“南国红
豆”成为粤剧的美称。
粤剧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云、桂人
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可
见其魅力四射。
如今,粤剧剧目已多达一万一千多个,堪称世界之最。
(11)《格萨尔》史诗: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也叫《格萨尔王传》。
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
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
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格萨(斯)尔》是世界
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
它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
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作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格萨(斯)尔》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
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
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
藏族历史。
(12)浙江龙泉青瓷: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西南部,与福建省接壤,以出产青瓷著称。
龙泉青瓷始于五代,盛于南宋,极具典雅、端
庄、古朴、青淳之特色。
龙泉青瓷分“哥窑”和“弟窑”两种类型。
龙泉
“哥窑”被视为瓷中珍品,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而龙泉“弟窑”被誉
为“青瓷之花”。
龙泉青瓷一直被誉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13)青海热贡艺术:热贡艺术发祥于青海省同仁县地区。
是雪域文化和中原佛教艺术完美结合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个重
要流派。
主要内容包括绘画(唐卡、间唐)、堆绣、雕塑(木雕、泥雕、石
雕)、建筑、图案等。
大体始于元代,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
属于传
统的工笔画。
是用细致、逼真的笔法对描绘对象进行精雕细刻绘制,使对象在直观状态下更加生动真实充满韵味。
(14)藏戏: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
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
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
都有人声帮和。
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藏
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15)新疆《玛纳斯》: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民间传唱的英雄史诗,产生于公元10世纪,形成于13世纪。
全诗共分八部,长达二十三万余行。
它
是世世代代口头传唱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折射了柯尔克孜族人民历史发
展的足迹。
《玛纳斯》不仅是一部艺术珍品,而且是一部研究柯尔克孜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家庭婚姻、音乐美术、语言
文字等内容的一部大百科全书。
史诗《玛纳斯》是一部规模宏伟、色彩瑰
丽的长篇巨制。
它是柯尔克孜族繁若星辰的丰富的民间文学群星中一颗熠熠闪闪、光彩夺目的巨星。
它与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被称为中国三大史诗,被誉为民间文学中的奇葩异宝。
它以逼人的奇彩、独特的艺术成就,已昂然步入世界文学艺术之林,成为我们国家、民族的骄傲。
(16)蒙古族呼麦:“呼麦”是图瓦文xoomei的中文音译,又名“浩林·潮尔”,原义指“喉咙”,即为“喉音”,一种藉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
的泛音咏唱技法。
“双声”(biphonic)指一个人在演唱时能同时发出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
另外,呼麦又称“蒙古喉音”。
呼麦作为一种歌咏
方法,目前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南西伯利亚的图瓦、蒙古、阿尔
泰和卡开斯(Khakass)等地区。
西藏密宗格鲁派的噶陀(Gyuto)、噶美(Gyume)两寺,也有使用低沉的喉音来唱诵经咒的传承。
呼麦
是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悠悠远远地往一个很
深很深的隧道里面钻,那个隧道是时间的记忆。
据说,呼麦已经有千
年历史,而今已是蒙古国宝级的艺术,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呼麦”
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
濒临失传。
(17)甘肃花儿: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
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
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临夏方言,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花儿”又称“少年”。
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
唱的称“花儿”。
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内
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
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
的喜爱。
除了农事劳动和山野运货等劳动场合歌唱外,各地还有“花
儿会”的习俗,一般在农历四、五、六月间,群众云集,对歌声此起
彼伏。
(18)西安鼓乐: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
(19)朝鲜族农乐舞:“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
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
农乐舞分为十二部分,应经入选非遗保护项目。
(20)妈祖信俗:妈祖信俗也称为娘妈信俗、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湄洲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
形式的民俗文化。
妈祖信俗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
湄洲是妈祖祖庙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