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星驰电影的无厘头美学香港号称“东方好莱坞”,年产电影上百部,大小演员如恒河沙数,但是近二十年来票房榜单上的头把交椅,几乎始终都是“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成龙)轮流坐。
这三位票房号召力至高的巨星中,演技多次获得专业奖项承认的,要数周润发和周星驰;有能力独立制作电影,作品能够冠以本人大名的,只有成龙与周星驰;而演出的影片不仅富于个人特色又极具社会代表性,甚至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反复解读的,唯周星驰一人而已。
周星驰自1982年便开始了演员生涯,但是近乎三年的时间都是在跑龙套的岁月当中度过。
最使人熟悉的应该是《射雕英雄传》的「宋兵乙」(两次,都有台词)和梅超风的练功靶子。
直到1989年他才以主角身份演出剧集《盖世豪侠》。
在该剧中演出了他独特的表演风格,被电影人赏识,开始演出电影,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他主演《九品芝麻官》、《大话西游》、《食神》、《赌圣》等多部喜剧影片票房多次创造地区记录,可谓是香港电影票房的保证。
同时,他那非逻辑性和带有神经质的演技,开创了“无厘头”文化,成为香港文化的重要一环,但他并不满足,还在继续前进。
他自导自演《喜剧之王》《功夫》等影片。
有香港“喜剧之王”之称,亦是“无厘头”电影始祖,在华人世界具有极大影响力和知名度。
一、“无厘头”的含义探究“无厘头”亦称“无哩头”、“无喱头”。
“无厘头”本是粤语言词,笔者经过整理,从语义学角度对这一语汇进行考察,发现其主要有七种含义:1、从字面意义考查的五种理解一说“厘头”即“来头”,因为粤语中的“厘”和“来”同音,“无厘头”即无端、没有缘由、没有来头、没有来由、没头没脑、莫名其妙。
一说“厘头”即“意义”,就是说了等于没说,说了也是白说,废话。
周星驰的电影在被翻译成英文版时,英文字幕就常译为“nonsense”这个词,“意思就是没有意义,废话”。
一说“厘头”即逻辑,香港文化评论人粱款认为,“无厘头”也就是“无逻辑”,出其不意,上文不对下理的行为、思想和语言”。
一说“厘”即“一点”,“头”即头脑,也即是没有一点头脑、没脑子。
2、从地域来源考查的两种理解一说“无厘头”原是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话,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但并非没有道理。
另一说“无厘头”乃是顺德的方言,是骂人的话中最狠的一句,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事情什么都不行,很没用。
总结下来,笔者认为“无厘头”意思就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但又似乎并非没有道理。
把“无厘头”运用到喜剧影片这个想法或者行为本身就如同这个词语一样,具有反常规、反常态的意思。
周星驰的影片似乎是在有意识地主动脱离传统的喜剧因素,他以自己夸张的表演、新颖的台词以及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等方面制造“笑”。
二、“无厘头”在周星驰电影中的体现1、人物形象:“大角色”的重构“小人物'的塑造先讲“大角色”的重构,所谓“大角色”就是经典文本中的经典角色。
《大话西游》可能是内地观众第一次接触周星驰以及他的电影,然而这个在香港票房惨败的电影却在内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口碑。
其中对于名著《西游记》中各个角色的重构,具有颠覆性意味。
片中虽也有唐僧、猪八戒、沙僧、观音菩萨、菩提老祖、牛魔王、白骨精、铁扇公主等人物,然而讲述的不再是一个带点“禁欲”色彩的取经故事或者佛教经典,而是一个搞笑的爱情故事。
它参照了名著中原有的故事体系,将所有的人物都重构了一番。
500年前后时空交替进行。
唐僧由一个菩萨心肠、精通佛经、不畏艰辛、一心一意西天取经,虽分不清人与妖魔,却有着一代圣徒风范的高僧颠覆为一个罗里啰嗦、人见人烦的“八婆”。
白骨精由一个狠毒、狡猾,一心想吃唐僧肉求长生不老的女妖颠覆为一个纯情少女,对孙悟空一往情深。
这些角色,似乎都变成了一群拥有着同样的名字却找不到“自己”的人。
尤其是孙悟空,这个在于“人性”“物性”“神性”高度统一的猴子重构成了一个风流好色、狡猾无赖、难以驯服的强盗或是土匪,全无英雄特质且还是一个情圣。
《唐伯虎点秋香》也是另一部周星驰电影中重构经典人物的代表作。
如果说秋香算是唯一保全自己人物特质的名人,那唐伯虎确实是面目全非了。
贵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在影片中变成了妻妾打骂、乡亲不耻而奔走出逃的窝囊男,后又成了拜倒秋香裙下寄人篱下的落魄男,最后经过种种嬉笑怒骂终成为父报仇、众人赞誉、抱得美人归的唐伯虎君。
再说周星驰电影中“小人物”的塑造。
周星驰所塑造的“小人物”主要集中在中后期由他自己编导的作品中,笔者具体以《功夫》为例,试图探讨“无厘头”的影响。
所谓“小人物”,必定远离了“高大全”式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和人格魅力,而是具有缺点甚至是戴着“无厘头”面具出场的。
《功夫》里有一批可以称为英雄的人物,但是无一例外的他们都是没有光环的小人物,这些人物在日常生活中,在没有显露他作为英雄一面的时候,是很难让人生出赞赏和敬佩之情的,也很难让人把这样的小人物与社会道义联系在一起。
相反,他们恰恰是以俗陋的形象出现的:嘴里终日叼着个烟嘴、穿着睡衣拖鞋串上串下、日常工作就是欺压租客如泼妇一般的包租婆;胆小怕事、爱贪小便宜又好色,得了“妻管严”的是包租公;三大高手之一的“洪家铁线拳”虽然出手不凡,但平时却总被包租婆数落到嘤嘤作委屈状。
就是这些小人物,仿佛带点恶搞的意味,他们都是“高手”,而且特定时候变成了英雄。
包括周星驰自己塑造的角色,“老大”这个人物缺点不少,生活更是狼狈不堪,而且有着普通人一样的烦恼。
可是周星驰电影“小人物”的大飞跃不在于身份地位的大换血,而是展现他们身上危急关头能够不计后果利害挺身而出的本性。
2、人物关系:颠覆中的创造与回归首先,颠覆中的创造是人物关系中较为清晰的一部分。
《西游记》中孙悟空与铁扇公主只是清清白白的弟嫂关系,他与白晶晶也只有棍棒之交,更别提与紫霞仙子有何感情瓜葛了,而在《大话西游》中却转化为天地人神妖魔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多角关系。
还有唐僧与孙悟空间师徒情深、同心合力只为取经的关系颠覆成了唐僧舍生取义感化孙悟空走上正途的大爱情怀。
这些都是十分典型的把原有的人物关系进行颠覆,而后创造出新的联系进行人物塑造。
而同时这些新的创造又极具随意荒诞,颇有反常规之意。
颠覆中的回归是周星驰电影里涉及人物关系中比较隐匿的一环。
此处主要以《少林足球》为例展开探讨。
《少林足球》可以说是周星驰电影里比较“正儿八经”的一部影片,它没有强烈的反叛和颠覆的风格,而是通过“少林武功+足球”的奇特构思来演绎一种正义、励志、积极奋发的精神。
当中人物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类本性中善意的一面的展现,这似乎又与传统文化的社会教化作用殊途同归。
比如捡垃圾的阿星、卖馒头的阿美以及少林师兄弟,他们虽都是些大都市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底层人,但他们都朝着让少林武术发扬光大的伟大目标共同努力着。
3、台词:戏仿成就经典解构缔造流行先说戏仿。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此。
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
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大话西游》“1994年的5月1日有个女人和我讲‘生日快乐’,因为这句话,我会一直记住这个女人。
如果记忆也是一个罐头的话,我希望这罐罐头不会过期,如果一定要加个日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重庆森林》“当时这把剑离我的喉咙只有0.01公分,但是四分之一柱香之后,那把剑的女主人将会彻底的爱上我。
”——《大话西游》“我们最接近的时候,我跟她的距离只有0.01公分,57个小时之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
六个钟头之后,她喜欢了另一个男人。
”——《重庆森林》到如今仍然被网友热捧的两段台词或者对白都出自《大话西游》,“一万年”和“零点零一公分”其实都是戏仿了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的台词,《重庆森林》里“一万年”的独白带有哲理般沉痛的记忆,经过戏仿后变成了孙悟空用来逃命的谎言,这段话原有的自然情意荡然无存。
而就是这样无厘头的戏仿或者调侃般的台词,在不同的场合被大众乐此不疲地使用着。
还有《大话西游》里唐僧“推广”的那首“铛铛铛铛”之歌,每每此音乐响起都会让观众忍俊不禁,以至于很多人后来听到原作《only you》(曾经流行与西方的一首经典英文歌曲)都还是转不过弯来。
这同样也是一种对经典的戏仿,它抛弃了原有的歌词以及情感,只运用了原有旋律,然后配上无厘头的歌词,变成了让孙悟空一听就烦的“苦情歌”。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手法,本身就带有一种游戏的心态在里面。
可是正因如此,它具有一种别样的魅力。
也成就了周星驰电影的经典。
再谈解构。
在周星驰的一系列电影里,周星驰富有创造性的解构着语言的意义,往往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
如以下对白:“悟空:放手!唐僧:你想要啊?悟空,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
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说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这段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对白来自《大话西游》,其中唐僧的语言罗里啰嗦,让人心烦。
其实这是一种违背语言交流原则的典型说法,它提供了大量交谈所不需要的多余信息,句子重复累赘。
还有比较流行的“i 服了 you”“球不是这么踢地”等等,都是通过对语言的解构或者重新排列,造成了句子的歧义。
正是由于这种非连续性与非逻辑性的独特的呈现方式让观众们开怀大笑,笑过又让人陷入莫名的思考。
以下这段发生在至尊宝与菩提老祖之间的关于爱情的论战是周星驰电影无厘头语言的集中体现:“菩提:‘紫霞在你心中是个惊叹号,还是句号,你现在心里一定充满了问号……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至尊宝:‘不需要吗?’菩提:‘需要吗?’至尊宝:‘不需要吗’菩提:‘哎,我是跟你研究研究嘛,干嘛那么认真呢……需要吗?’这段对白中菩提与至尊宝两个人不停地以反问句句进行马拉松式的辩论,最后菩提老祖不得不妥协。
就在菩提老祖欲转身离开的那一瞬间,他饱含着悲天悯人的佛的烦恼,若有所思地再一次反问至尊宝:需要吗?这简简单单三个字让至尊宝连同我们观众一起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3、情节设置:拼贴是王道有评论认为,周星驰的影片之所以被称为“无厘头”影片是因为其影片不讲逻辑。
在这里逻辑主要指的是情节设置问题。
而笔者认为,周星驰电影的成功有一部分是归功于这种“不讲逻辑”的。
《大话西游》中把过去和未来、记忆和幻想、现实和神话按照影片表现的需要随意剪贴转换,形成了滚滚涌动的碎片情节。
这原本深奥的表现手法一经过“无厘头”的加工,就有了那段搞笑的“月光宝盒”情节:至尊宝屡次打开月光宝盒,企图回到白晶晶自杀的那一刻,却总是失败,笑料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