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11—2015年建设与发展规划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学校基础医学建设发展步伐,根据《南方医科大学“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任务“十一五”以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医科大学奋斗目标,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在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发展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学院整体建设水平已跨入国内医学院校基础学科的先进行列。
政治思想工作取得实效。
学院大力倡导“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载体,注重典型示范,始终坚持把党的教育方针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
先后有1人被评为国家级模范教师,3人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2009年,学院被国家人社部和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学科人才建设成绩显著。
生物学成功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国家重点学科的验收,病理与病理生理学获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神经生物学获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
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正式挂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及讲座教授2人,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广东省“珠江学者”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
先后从国外全职引进优秀人才8人,聘任岗位教授10人。
教学科研工作迈上台阶。
依托优势新兴学科开办4个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较快提高;实现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零的突破,并连续两年获奖;在教育部“质量工程”各项目评审中均取得优异成绩:1个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双语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稳步提高,获得了包括全国“挑战杯”竞赛一等奖和省“挑战杯”竞赛特等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获得了包括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多项课题,发表SCI收录论文一百余篇,获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科技开发工作起步良好。
创办了法医司法鉴定中心,业务量和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快速增长,年收入近500万元;遗传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等多个学科依托自身优势,在地贫诊断试剂盒研制、新药开发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内一流基础学科相比,学院建设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学科体系不够完善,学科间发展不平衡,有特色和高水平的学科不多;优秀拔尖人才不足,中青年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和广东省领军人才申报中均未获突破,已连续7年没有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实验室建设水平还不高,尚不具备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条件;科研合作意识不强,组建长期稳定的科研团队困难;研究生招生质量亟待提高,高质量科研论文产出不多;科技开发意识和开发力度还有待加强等。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教学工作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学科”“人才”两大发展性课题,突出基础特色,强化内涵建设,优先前沿发展,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求真务实,努力开拓,使学院全面建设提高到国内医学院校基础学科的领先水平。
2、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全面加强“三项建设”,即思想政治建设、学科人才建设、平台条件建设。
牢牢把握“三个重点”,即强化教学质量工程、提升科研创新水平、拓展开发服务领域。
努力达到“三个增长”,即高水平论文、科技开发、福利待遇明显增长。
力争实现“三个新突破”,即实现国家重点学科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三个新的突破”。
三、学院建设定位与目标(一)建设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突出自主创新,整合学科资源,提升研究水平,努力实现重点建设目标新的突破,使学院全面建设跨入全国医科院校领先行列,为学校创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教学型医学多科性大学奠定坚实的学科人才基础。
(二)具体目标1、学科人才建设——争取新增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广东省级重点学科2-3个。
——在高端人才引进上实现突破,力争引进国家“千人计划”和广东省领军人才1-2名;——力争实现中青年院士(候选人)的突破,新增长江学者1-2名,珠江学者2-3名;——新增国家杰出青年2-3名。
2、教学工作——新开设1-2个本科专业,争取1个专业成为广东省“名牌专业”;——争取1-2门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双语示范课程;——争取获得1项以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门教材纳入“全国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力争2-3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3、科研工作——打造1-2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年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0项,年课题经费总额达到2000万元;力争获得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5项以上;——年发表SCI收录论文30篇以上,影响因子总和达到100分;每年发表单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论文1-2篇,力争实现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突破;——争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成果5项以上,力争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项。
4、科技开发——做大做强法医司法鉴定中心,力争到“十二五”末年收入达到1000万元;——新创委托实验、咨询、培训、检测等科技开发实体或项目2-3个,力争利润总额达到500万元;——以项目为依托,加大社会引资力度,争取政府和社会到位经费总额达2500万元以上。
四、主要措施(一)以重点学科和高端人才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强学科人才建设。
加快人才引进培养。
积极落实学校“人才强校”战略,依据学校有关优秀人才引进和教职工聘用政策,通过学科带头人公开选拔,岗位教授遴选特聘等形式,积极物色和争取条件,加快高端性人才引进和学科带头人交替步伐;充分利用省“211工程”学科建设经费支持,在对学科发展方向和人才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学院人才培养的规划、目标和措施。
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优秀人才,通过加快出国培养、实施科研导师、组建PI团队等政策措施,力争2-3人成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打好人才基础。
优化学科发展布局。
在进一步加强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建设,继续建好建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国家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同时,大力推进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建设步伐。
紧密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拓展生物学所属二级学科领域,重点在生物材料、海洋生物、动物育种与养殖等学科有所作为。
力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神经生物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新增2-3个广东省级重点学科。
完善评审选拔机制。
按照“淡化评审,强化条件”的职称晋升工作原则,研究出台《基础医学院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晋升基本条件》,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评审政策体系;认真抓好教师岗位设置工作。
积极实施以定岗定编为基础的专业技术岗位弹性编配、学科自主聘任以及评聘分开的晋升机制,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二)坚持质量工程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强化质量工程建设。
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切入点,推进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理学等专业课程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争取1-2门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2门教材纳入“全国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发挥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引领作用,把教授为学生授课列为教师的主要考核内容,通过院士讲座、名师讲堂等系列活动,分期分批对青年教师实施培训。
定期开展“育才杯”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加快研究生国际化交流培养的步伐,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选派优秀的研究生到国外高水平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力争2-3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优化专业结构和师资配置。
认真做好基础医学、生物信息学等新开专业的总结论证,调整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从专业基础、业务实践、科研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四个方面着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结合学院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科特色优势,积极适应社会就业需求,争取新开法医学(五年制本科)或法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
改革传统的以学科专业划分的教师授课制度,打破学科界线,探索试行“课程超市”,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在全院及全校范围内试点推行课程专业择优上课的管理办法,建立更为自由、活泼、丰富的教学资源配置平台。
改革研究生招生培养机制。
针对基础学科研究生招生难的问题,大力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调整提前攻博遴选条件,探索实行宽进严出的招生政策;实行西医综合与生物综合选考方案,加大硕士研究生推免工作力度,倾斜非临床专业学科分配名额,着力解决基础生源不足的矛盾;以八年制临床医学生培养机制改革为重点,以研究课题为纽带,试点实行基础与临床教学双导师制度,真正实现基础和临床的实质性结合,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品牌质量。
(三)以科研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强化科研课题过程管理。
进一步加强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建立项目年度汇报制度,确保科研任务按计划进行。
强化对重点课题的控制和协调工作,出台基础医学院高水平论文奖励办法,鼓励科技人员多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解决科学问题和获得突破性成果的同时,争取“十二五”期间公开发表SCI收录论文150篇以上,年均单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论文1-2篇。
大力扶持获得高层次课题资助、具有良好前景的研究课题,组织精干力量协同攻关,加快成果的培育和产出。
加快基础平台条件建设。
抓好转基因和敲基因、蛋白质组学、斑马鱼模式生物、生物信息等4个技术平台的建设。
大力支持校内实验室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等联办或共建科研实验基地。
加强现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创伤救治科研中心和广东省国际合作基地的建设力度,重点加强“重大疾病的转录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整合相关资源,强化实验室内涵建设,力争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培育。
充分利用广东省和学校相关政策优势,抓好“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工作。
加大现有创新团队的培养和扶持力度。
在生物学一级学科内,以试行PI制为契机,淡化现有学科建制的行政划分,强化相关学科及人员之间的科研合作关系,建立科研资源合理分配和专管共用的机制,在恶性肿瘤发病机理和防治基础、重大疾病的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神经元凋亡机制和保护、听觉神经机制及可塑性的研究、出生缺陷疾病的研究等优势学科领域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形成长期稳定的科研方向,并产生集团创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