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颁奖词事迹及素材运用于敏适用范围:为科学献身拼搏爱国敬业刻苦艰辛艰苦条件取得成就他自己说的:1. 发达国家能做出来的我们也能做出来并且更快2. 我已经老了,希望年轻人得到这个奖项去激励更多人【事迹】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
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
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名人评价: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科学家钱三强)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
(科学家彭桓武)于敏在氢弹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科学家朱光亚)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节目摘录核武器的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经验在中国的氢弹研究中于敏发出了宝贵的作用宁静以致远鞠躬而尽瘁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觉得很平凡就好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气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五字概括报国心皎洁相似人物 :钱学森(民族脊梁)朱敏才孙丽娜适用范围奉献转变(外交官→乡村教师)平凡中的伟大艰苦条件取得成就他自己说的1.山寨里的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只是并且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2.夫:只要还能动就要干下去3.妻:它是以一种非常坚定的信念坚持下来【事迹】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
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
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
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
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
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
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
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
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
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
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
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
”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节目摘录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面对夕阳却选择了朝阳曾经是外交官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参赞夫妇俩爱上了黔西南的孩子他们离不开这里的徒弟募集善款350多万元改变了无数山里人的命运从05年支教一直没回过家颁奖词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夕阳最美,晚照情浓。
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相似人物张丽莉(为救学生失去双腿的最美女教师)赵久富适用范围牺牲小家为大家爱国孝顺基层平凡取舍他自己说的1儿子在你得病走了不要怪儿子(面对死了的父亲2希望全国的人民不要忘记我们库区人民做出的奉献和牺牲3“可以说几代人也可以说几十年”为别人作出了贡献4我们四十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那不是什么物质可以弥补的5吃水不忘打井人我们吃水不能忘记乡亲们的付出(面对北方人【事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第一人,湖北“移民书记”赵久富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有18.2万移民离别故土,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
50年前,为修建丹江口水库,7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
2008年,该省试点移民开始,在余嘴村当了26年村支书的赵久富主动选择外迁,积极配合库区、安置区工作。
于2010年4月,与61户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郧县迁往黄冈市团风县。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
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
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
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
他说服自己的爱人:“说话办事乡亲们都看着咱,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2010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
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2013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搬迁后,赵久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亲们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当地;从依赖依靠政府,到主动参与、主动建设的巨大转变,移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建设新家的热情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先进典型。
由于工作出色、贡献突出,赵久富被任命为黄湖新区党总支书记,也是该省7.7万外迁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感动中国”组委员会评价赵久富:量与江海宽。
赵久富在颁奖现场表示,自己父母也曾经历过一次移民,我们是二次移民。
南水北调40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
但看到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国家能做,很震撼。
需要外迁到黄冈,村民们很不理解30年党龄的老赵放弃内安选择外迁到黄冈老人不外迁,儿子不能尽孝,母亲赶了五公里山路送儿子逢年过节父母亲生日忌日都是想老家的时候颁奖词: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
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尖隐痛。
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
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
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五字概括量与江海宽相似人物乔宗旺(2014最美村官获奖人物)张纪清(炎黄)适用范围平凡爱带动建立了300个爱心团队榜样舍己为人奉献他自己说的1不是我在做人人都在做只不过我坚持的时间长一些罢了2“长大后好好做人好好做事”3从小被祖母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一直在教导只有两句话千万不要忘掉我们是中华民族后代优良传统绝对不能丢”(也算是吧)个人简介【事迹】张纪清(江阴炎黄)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06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
1987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
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的捐款。
“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14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
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
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今年74岁的张纪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
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
“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
”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
”白岩松评论”这个名字我们谁都知道但是我们不知道他是谁”——汇款人炎黄在张继清看来做一个好人做一些好事是再简单不过的选择通过养殖技术致富手上有了几万多块钱的存款但是在这时候他致富的脚步却停了下来他卖掉厂房的设备辞退厂房的职工资助孩子资助残疾人资助敬老院←首次使用”炎黄”的花名汇款把镇政府给他看病的5000元慰问金捐给了当地的敬老院人的一生你的成长是离不开别人帮助的所以不要把帮助别人当成一个崇高的事业这只是别人帮助你的回报一个人带动了一座城建立爱心团队五字概括:涓滴见沧海颁奖词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
你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
你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
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
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你为我们点燃。
相似人物张平宜: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陶艳波适用范围母爱信念幸福【事迹】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爱,也会因为她的非凡坚韧及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
继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为儿女留下巨幅十字绣作为未来学费的癌症母亲姚厚芝之后,这回,陶艳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成为全场的泪点。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
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
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
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
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
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