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道生态治理设计研究

河道生态治理设计研究

河道生态治理设计研究
文章针对河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生态治理设计。

以罗泾生态工程为例,简单介绍了工程设计的理念和相关生态治理措施。

标签:生态河道;生态治理;设计
1 背景
罗泾镇位于上海宝山区北郊,东临长江口,西与嘉定毗邻,北与太仓接壤,素有“上海鱼米之乡”之美称。

近年来,罗泾镇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分区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的综合型生态城镇,对区域内小川沙河、陶家河、毛家塘、束家湾四条河道召开生态治理。

2 河道现状分析
(1)生态环境被破坏,河道生态性很差。

高速发展的经济、过度饱和的人口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地块的开发建设将地表绿化几乎全部破坏,河道淤积与水质污染致使河道中各种水生物数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构建。

(2)河道坍塞情况严重,河道淤积,调蓄量和引排能力大大降低。

目前大部分河坡由于受水流冲刷侵蚀,致使岸坡掏空、坍塌情况较为普遍,河道淤积逐年加重,水体流速较低,另外河道中的淤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也影响了河道中的水质。

(3)岸坡杂乱,景观效果相对较差。

由于未经整治,河道的岸顶和河坡均不同程度存在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违章搭建等情况,河道的景观性较差,远远不能满足地区规划需求。

对河道进行生态整治,可使其与周边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罗泾新镇开发创造良好的水环境基础条件。

3 设计理念
围绕“水质净化、生物宜居、水土保持以及景观协调”的目的,以生态多样性为原则,在构建健康水生态系统为基础上,充分发挥水与生态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关系,岸坡绿化力求生态修复,使河道恢复自然风貌。

形成以“乔木-灌木-花草-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物带”构成的生物净化子系统,有效发挥多层次复合生物净化系统的净化效能,实现生态修复的功能优势。

工作重点是构建生态景观,包括重建岸坡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群落,放养水生动物,修复水生态环境。

4 生态治理工程措施
4.1 河道平面形态梳理。

根据小川沙河等4条段河道现状及周边区域的规划,把本工程主要分为自然景观、生态景观、美化遮挡及亮点提升等四大部分。

潘泾路东侧毛家塘、陶家河、小川沙河在现有河道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及修复,以建设自然景观为主要目标;束家湾在河道走向改造的基础上,完善水生生物的配置,
营造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效果;潘泾路西侧的毛家塘已经整治过,本次在现有护岸的基础上进行疏浚和美化,柔化及掩映硬质护岸的生态景观效果;在小川沙河、陶家河及束家湾,设置多处亲水观景人文景观,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升整个罗泾地区的宜居环境。

4.2 生态护岸设计。

河道断面形态的设计应根据河道规划参数、地质情况、景观要求、沿岸地面建筑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在此采用三种断面形式进行方案比选。

方案一:一坡到顶的梯形河道断面;方案二:复合式梯形河道断面;方案三:矩形河道断面。

本工程为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且位于大型居住区,对景观性也有一定要求,因而河道选择生态性及景观性均较好的复合式梯形河道断面形式(方案二)。

4.3 仿生环境构造。

种植水生植物是本工程仿生环境构造的重点,水生、湿生植物种类配置应根据河道具体的立地条件、功能及生態建设要求来确定,植物配置应师法自然,仿照相同立地和气候类型条件下自然植被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进行配置。

本工程水生植物主要种植于河道常水位以下岸坡上,即标高2.3~2.8m。

根据不同水生植物适宜条件、功用,选用种类及品种。

挺水植物根据植株的种类及特点进行配置,沿常水位线由岸边向河内形成梯次,以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挺水植物可采用块状或带状混交方式配置,为使水岸线曲折变化有序,挺水植物带外再种植一些睡莲、大聚草、或萍逢草,使其水生植物林缘线有丰富的变化。

4.4 生态林带布置。

岸坡是河道水土保持的重点,在接近常水位线的位置以耐水湿生植物为主,即草滤带,使上下有层次,左右相连接,根系深浅相错落,以千屈菜、海寿花等挺水植物为主。

河道3.0m至坡顶,该部位是河道水土保持、植物绿化的亮点,是河道景观营造的主要区域。

陶家河河道两侧绿化景观与小川沙河西侧的宝山区人行步道相遇,步道两侧有生长茂盛的白杨林、香樟、无患子、桂花、紫薇林,是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

配置的植物以香樟作为背景树,则选用紫薇作为主调树种。

小川沙河以女贞为常绿背景树,以桂花为芳香树,9-10月开花,喜温暖环境,是较好的观赏树种。

4.5 底栖动物放样。

在四条河道内投放水生动物(如蚌、螺等),水生动物在水环境中可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提高生物多样性,为吸引鸟类,提供鸟类食源。

根据经验及生态系统食物链要求,共计投放6400kg蚌、螺类底栖动物。

完善生态系统构建,并吸引鸟类来此觅食、安巢,从而给人们休闲休憩带来乐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5 结束语
河道生态治理应从适宜生物栖息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水文、流速、底质、河道形态、断面形式及建筑材料等多方面生境因子,构建适宜生物栖息及繁殖的生境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