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依族历史文化研究

布依族历史文化研究

鸦片战争以后,布依族人民更加陷入苦难的深渊。新中 国成立前,布依族人民政治上根本没有地位,经济、文化长期 处于停滞落后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布依族地区进行了一系列 社会改革,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布依族族称族源
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可能是古代“僚”、“蛮”、“仲 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从民族语言、古称、自称及地理分布考察,布依族与壮族有 同源的关系。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 “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后来长期分居,经济文化生活及风俗习惯产 生了差异,便逐步形成了布依与壮两个民族。
如在八达河聚居区,仍保留有传统布依族服饰,头缠蓝黑包布,身 着青色的无领对襟短衣,身大袖宽,沿右衽无领衣缝处要镶一道两寸左右 宽的边,上衣的下角边处还要攘绣各式的彩色滚边,习惯上内衣的袖口较 外衣长而小,而外衣袖口则大而短。内外衣袖口处所绣织的花纹图案十分 讲究,鲜艳美观,袖口外露的花色层次重叠和谐,格外醒目受看。整套服 装可以说是集纺织、印染、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术于一体。
布依族民族历史文化研究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先民一般认为是由“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是 古夜郎国的主体民族之一上古时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布依族 以农业为主,布依人的祖先百越民族最先发明了水稻种植,为 世界稻作文明作出重要贡献。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秦、汉时代,布依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已有了较大发展, 农业生产已相当发达,但比中原地区落后。随着秦汉封建势力 的深入,促进了布依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唐宋以后羁縻制度 和土司制度一直统治着布依族地区。清王朝大规模“改土归流” 的政策,加速了领主经济的崩溃,土司制度也随之消亡。
特色的蜡染工艺品。
古朴典雅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
并呈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
替的艺术效果。
布依族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 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所谓布依八音,是指流传 于安顺关岭、镇宁至黔西南贞丰一带的传统说唱曲艺。 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队伍8至14人不等, 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因用牛腿骨、 竹筒琴、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等8 种乐器合奏而得名。 千百年来,它一直在南盘江流域的村村寨寨传承延续 着。据传,布依八音的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 主。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逐 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
眼、绕场步、马弓步、大小三角步、抖步、丑步、
矮步等;武打行当中有挡丁、挡巧等。
布依族树皮号
树皮号是贵州省望谟县布依族群众喜爱的一
种古老乐器,它用新鲜用柳树皮或刺桐树皮卷裹
而成。这种神奇的乐器声音悠扬动听。大的树皮
号号身长,声音传的远,需要两个人才能完成吹
奏。
布依族傩戏
布依族傩戏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傩祭”、
布依族妇女几乎都是纺织和刺绣的能手。一个布依族 女孩在母亲的指点下,从种棉(麻)、纺线、织布到染布、缝 衣,几乎很快就可成为这方面的能手。
刺绣更是布依族妇女擅长的传统工艺。妇女们常把自 己精致的刺绣品(包括衣襟、袖口、花边、绣花鞋、帐沿、 枕套、围腰、背带等)作为珍贵礼物或美好的象征。而在这 些刺绣品中,妇女们对衣背花(即用于背小孩用的背带布)极 为珍视,因为这种衣背花的刺绣,特别讲究针法和花纹图 案的对称和工整。一幅衣背花往往要在熟练刺绣能手的指 导下,经过多次反复实践才能完成,而且常常是在谈恋爱 时就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纯挚的感情,绣织在这些精美的 图案上面。此外,有些能干的外婆,每当在第一个外孙满 月时,习惯上也要送去这样一幅刺绣的背带,作为庆贺小 外孙健壮成长之喜礼。
布依戏——布依族的舞台综合艺术
布依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主要分布于贵
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安龙、兴义
等县。
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再
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演变成为布依族的舞
台综合艺术。
布依戏的唱腔古朴,富抒咏性。布依戏的唱
词结构多为五字句、七字句或上下句。布依戏的
表演分手、眼、身、步,有三元华盖,指法、定
未婚女青年的服饰,除总体上与中年妇女相似外,只是还喜欢在包头 布的末尾处镶绣极为鲜艳的花纹图案。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均喜 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簪和手镯等银饰。
正因为全身上下都是出自布依妇女灵巧的双手,因而筹集和缝制这
一身服饰常常作为衡量一个布依妇女是否聪慧能干的标志。
布依族刺绣
“傩舞”,即先民们戴着神和猛兽的面具舞蹈,旨在驱
邪酬神、消灾祈神于这种祭祀歌舞仪式的综合艺术。
贵州布依傩戏了中原和江南等地流传的傩戏,
尔后,傩戏与贵州地域文化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布
依傩戏。
“傩戏”取材于中国古代征战故事,剧中人物有
“将军、先锋、文官、武官、副将、妇孺”等形象。傩
布依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没有文字,一直用汉文,建国以后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1953年,贵州省各地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统一用本民族共同自称“布依”为族名。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男女服装多喜用蓝、青、黑、白等色布缝制。男子的服装式样 各地基本上相同。青壮年多半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和长裤。 老年人大多穿大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因为地区的不同而呈现出形式 各异的特点。
面具均用木质雕刻成型,造型奇特、色彩神秘、栩栩如
生,服装更是瑰丽多彩,其舞姿粗犷,娱人娱神,独具
布依族蜡染
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
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龙布”,就是
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学习蜡染技
术。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
轻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
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
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