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2016年2月24日下午2:00,公二2105教室)一、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关系问题的提出(一)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和说明1、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正如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的学术代表一样,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家。
在无产阶级尚未发展到足以确立为一个阶级,因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尚未带政治性以前,在生产力在资产阶级本身的怀抱里尚未发展到足以使人看到解放无产阶级和建立新社会必备的物质条件以前,这些理论家不过是一些空想主义者,他们为了满足被压迫阶级的需求,想出各种各样的体系并且力求探寻一种革新的科学。
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及无产阶级斗争的日益明显,他们在自己头脑里找寻科学真理的做法便成为多余的了;他们只要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且有意识地把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就行了。
当他们还在探寻科学和只是创立体系的时候,当他们的斗争才开始的时候,他们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出它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一面。
但是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
”(《哲学的贫困》(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不否认自己的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的工人运动和青年学生运动中影响很大,许多青年学生也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
借用恩格斯的话。
恩格斯1890年致马克思的女婿、法国社会工人党领导人拉法格的书信写道:“德国党内发生了大学生骚乱”,他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然而他们属于10年前你在法国熟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学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马恩选集》4卷,第69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这里说的“大学生骚乱”是指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以莫斯特为代表的“青年派”,他们引用马恩的话语指责党的领导人犯了机会主义错误,是在维护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这里说的是拉法格“10年前在法国熟悉的”,是因为拉法格等人领导的法国工人党在那时也是在引用马克思的话语说一些“革命”词句,马克思的这句话原本就是对他们的批评。
从马恩著作中可以把那些自称是“搞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观点归纳起来,它大致具有以下三点,即(1)摘引马、恩的“语录”,说自己是在按照他们的话行事;(2)反对合法斗争,说党不应当参加议会选举等一切合法活动;(3)大讲“革命”,说他们是在同党内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
这些人是打着马恩“教导”的旗号而不顾国情的“左派”。
显然,马克思说这句话是要表达他同这些人不是一路人,恩格斯多次引用这句话是要说明他完全支持亡友的这一立场。
2、恩格斯的说明和论述从初步查阅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说明过由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但是并没有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过明确的界定。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明确指出过:“请允许我在这里作一点个人的说明。
近来人们不止一次地提到我参加了制定这一理论的工作,因此,我在这里不得不说几句话,把这个问题澄清。
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
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
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
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
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
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
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2页注释1。
)从恩格斯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3、列宁给马克思主义下过明确的定义。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深刻的和多方面的学说”(《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07页。
),需要从不同角度说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概括起来,列宁从四个角度(或层面)给马克思主义下过定义。
(1)从学说创立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善于把握住实际生活中的、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实际历史中的这些矛盾。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声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它完全继承了法国18世纪和德国19世纪上半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历史传统,即绝对无神论的、坚决反对一切宗教的唯物主义的历史传统。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
(3)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属性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资本主义训练出来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
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尤其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4)从马克思主义核心问题的角度讲,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的学说,即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列宁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63页。
),“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科学,即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全世界千百万无产者的学说”(《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
)。
可以看出,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服务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斯大林的说明斯大林曾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下过明确的定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
”(《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38页。
)他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关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角度去下定义的。
关于列宁主义,他指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
”(《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85页。
)突出了列宁主义的时代性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5、毛泽东、邓小平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述。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根据实际创造出来的理论,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4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页。
)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邓小平年谱》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79页。
)从以上经典作家的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后继者所丰富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深刻而多方面的学说,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
影响很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第5版。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这样说的:“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页。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1、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写于1876年9月到1878年6月)、《费尔巴哈论》(写于1886年初期)等著作中,实际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
《反杜林论》的结构和内容看:引论,第一编哲学,第二编政治经济学,第三编社会主义:一、历史二、理论三、生产四、分配五、国家,家庭,教育。
2、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1923年),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密切关系问题。
柯尔施强调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就是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支持列宁的“革命”的,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在他看来,哲学的特性是批判的、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恰恰强调革命、实践。
反对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因为第二国际理论家否定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哲学,仅仅是经验科学(考茨基:经济决定论)。
4、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直接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不加区别,一概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方法,即辩证法。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就是方法,就是对这种辩证方法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他在《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一文中说:"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
卢卡奇在为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指出,"我们的任务而这是本书的基本信念就是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方法的本质,并正确地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