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上、下)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上)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从炎热的南方到寒冷的北方,各个地区都有种植。
而在我们国家最北部的黑龙江省地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稻作区域,这里的粳稻品质十分优良,近些年,稻作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粳稻的主产省之一。
然而,这里属于寒温带地区,气候特点是:年平均气温全国最低、无霜期也是全国最短。
冬季严寒漫长,春季气温回暖晚,夏季高温时间短,秋季气温下降快。
而水稻是喜温、短日照作物,在黑龙江省寒地、长日照条件下栽培,生态条件与南方有很大的差异。
多年以来,这里的农民朋友大多以日历、节气和经验作为标准来栽培水稻,往往会出现肥水管理不当,造成水稻群体长势不足或过于茂盛,病虫害不能及时防治,从而导致水稻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
为此,科研人员通过不断的研究,结合当地水稻的生态特点,总结出一套“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体系”。
在这项技术体系中,技术人员制定了水稻不同目标产量下的每个叶龄期的生长发育标准,我们可以在田间判断水稻的叶龄,然后与标准对比,及时采用施肥、灌溉、植保等技术措施进行调控。
这样就使我们传统的种、管、收流程式栽培技术,发展成为按叶龄诊断、预测、调控的栽培技术体系了。
我们光看看水稻生长的叶片,就能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了吗?这项叶龄诊断技术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水稻的叶龄模式理论和器官同伸规律就是这项技术的基础!通常,水稻的产量是在它的根、茎、穗、籽粒等器官生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水稻的出叶与分蘖发生、根系生长、节间伸长,以及稻穗分化发育进程等,都存在着有规则的同伸关系。
也就是说,随着水稻每长出一片叶子,稻株就有规律地相应形成和生长出各个部份器官。
可以说水稻的叶龄与生育进程的相关性,比起我们人类用年龄表示发育进程的相关状况还要准确得多。
水稻不同品种的主茎叶数都比较稳定,每长出一片叶就是一个叶龄。
因为叶片与其它器官存在同伸关系,所以,用叶龄做指标掌握水稻生长发育和长势长相,比较简便而准确。
例如:我们把正处于生长的叶片用英文字母N来表示。
水稻叶片与分蘖就是N减3的规律。
也就是说,比如当第5片叶子正在生长的时候,五减三,第二片叶子的叶腋里正在长出分蘖。
他们之间之所以同伸,是因为当时的功能叶,也就是N-2这片叶子,把光合作用合成的养分,同时供给到上面新伸出叶和下面叶片进行分蘖的缘故。
要想确定水稻的有效分蘖临界叶位的位置,首先要知道它的主茎伸长节间数。
通常水稻主茎的伸长节间数等于主茎总叶数除以3。
也就是说11叶或12叶的品种,主茎伸长节间数是4个左右。
有效分蘖临界叶位等于总叶数减去伸长节间数。
如11叶品种的有效分蘖临界叶位是7,第7叶的同伸分蘖有效。
分蘖的盛蘖叶位=总叶数÷2。
如11叶品种,它的盛蘖叶位是5.5叶,就是说正常情况下,6叶伸长期是分蘖盛期,所以前期肥效反映在这一时期是合适的。
在了解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之前,我们先熟悉一下水稻植株的各个营养生长器官。
水稻的叶片分鞘叶、不完全叶和完全叶三种。
鞘叶在水稻发芽时最先出现,颜色是白色,他有保护幼苗出土的作用。
不完全叶是从鞘叶中抽出的绿叶,一般只能看见叶鞘看不见叶片,所以人们习惯上把它算不完全叶,在计算稻株叶片总数时,把它除外。
而完全叶由叶鞘、叶片、叶枕、叶耳、和叶舌这几部分组成。
叶鞘:就是抱住水稻茎秆外围的部分,它有保护分蘖芽、幼叶、嫩茎、幼穗,增强茎秆强度、支称植株的作用。
叶片:叶片通常都是长披针形,上面有许多平行的纵脉,中间一条是主脉。
叶片是水稻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叶枕、叶舌和叶耳:叶鞘与叶片交界的地方称为叶枕,叶枕有调节叶片开张角度的作用,俗称叶关节。
叶枕上附有叶耳和叶舌。
叶龄模式理论和器官同伸规律是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技术的基础,那么在实际生产过程当中,我们要如何来运用他呢?培育出优良的壮苗,是个前提条件。
寒地稻作区,水稻生育时间短,品种都是早熟或极早熟粳稻类型,感温性强,高产插秧期短,对秧苗的要求比较严格,所以,正确的选择秧苗类型对水稻产量和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优良的壮苗作为保障,再好的栽培技术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达不到高产优质的结果。
从秧苗类型上分,主要有小苗、中苗和大苗三种,但是在寒地稻作区,小苗对水田整地和插后水层管理的要求比较严格,在本田生育时间长,容易延迟抽穗期,影响产量和品质,所以,寒地稻作区目前主要以中苗和大苗为主。
旱育中苗标准的是:秧苗叶龄是3叶期,秧龄35天,秧苗地上部分可以用一组数字来概括,就是3、1、1、8,说的是第一叶鞘高3厘米以内,第1叶叶耳与第2叶叶耳间距1厘米,第2叶叶耳与第3叶叶耳间距1厘米,第3叶叶长8厘米左右,另外,秧苗株高13厘米;旱育大苗标准的标准是:秧苗叶龄4叶期,秧龄35~40天,株高17厘米左右,百株地上干重4克以上,带1到2个分蘖;第1叶鞘高3厘米以内,第1叶叶耳与第2叶叶耳、第2叶叶耳与第3叶叶耳,以及第3叶叶耳与第4叶叶耳的间距都在1厘米左右,第一叶长2厘米、第二叶长5厘米、第三叶长8厘米、第四叶长11厘米左右;旱育壮苗在秧田管理上要以调温控水为手段,抓住四个关键时期,使秧苗地上和地下部分均衡发展。
这样才能育成标准壮苗。
育秧田管理分为4个关键时期,分别是种子根发育期、第一完全叶伸长期、离乳期以及插前准备期。
种子根发育期种子根发育期是从播种到不完全叶抽出的7~9天这一段时间。
水稻地上部份着生鞘叶、不完全叶、并且第1叶露尖,地下部生长种子根1条。
种子根发育期株高应该控制在2cm左右。
另外还要注意秧苗的病情有些时候,由于水多、缺氧、有机质过多、施用没有腐熟的有机肥料和气温较低等原因,会造成芽腐病的发生。
导致秧苗根系活力减退,病菌浸染芽谷,造成烂芽。
我们可以每平方米用30%甲霜•恶霉灵水剂1.25ml兑水3公斤喷施进行防治。
这个时期还需要注意棚里的温度把大棚里的温度控制在35℃以内,如果棚温高于35℃时,就要打开通风口进行降温。
种子根发育期以后,水稻生长进入第一叶伸长期,这个时期,水稻地上部分生长出第一叶,地下部分增生鞘叶节根5条。
第一叶鞘高度在3cm左右。
这个时期的诊断内容和调控措施主要有下面几项:先确定第一叶的叶鞘高度第一叶叶鞘高度在3cm以内。
当第一叶叶鞘高度达到2cm左右时,就要开始注意棚内调温和苗床控水了。
在大棚里面,秧苗叶尖下一厘米的温度控制在22℃~25℃之间,不能高于28℃。
如果温度高于28℃,就要及时开棚头通风降温。
冻害诊断这个时期,秧苗会出现冻害。
秧苗出现冻害时,最初叶片颜色变深,逐渐失绿、萎蔫。
如果发生冻害以后,早晨可以提早通风,缓解冻叶枯萎,并喷施含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生物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调节。
在水稻生育前期用种谷方向法进行识别,是比较准确的。
这是因为水稻种谷一侧着生的叶片是单数叶。
那就是:1、3、5、7、9叶;包括水稻的4叶期和5叶期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识别。
从田里拔出一穴稻苗,洗净根部的泥土,找出一株带有种谷粒的稻苗,种谷一侧着生的叶子为单数叶,找到第1叶,与它对生的上一叶就是第2叶。
以此类推,确认第三叶,另一边对生的就是第四叶。
水稻秧苗第一叶伸长期后进入离乳期,包括二叶露尖到三叶展开两个叶龄期,大约经过12-15天,这个时期是秧苗生长由胚乳营养转向根系营养的转折期。
二叶期诊断秧苗地上部分增生第二叶,叶长小于5cm。
第一叶鞘高度为3cm左右,第一叶与第二叶的叶耳间距是1cm。
地下部增生5条鞘叶节根,并开始生出不完全叶节根,但没有长足8条,2叶期定型株高应该达到9厘米。
如果1、2叶叶耳间距超过1厘米时,2叶长超过5厘米时,就要开始注意棚内调温、控水了,防止秧苗徒长。
草情二叶期观察苗床杂草情况,判断杂草种类和大小,对于稗草或阔叶草,一般每亩用10%氰氟草酯乳油60ml加48%苯达松水剂180~200ml兑水15升喷雾灭草。
这个时期,大棚里面的温度控制在22℃~25℃之间,超过25℃及时通风。
水稻秧苗在二叶期时,由于叶片增加,蒸腾量增大,我们要严格按照“三看”的方法管理水分,一看土面是否发白和根系生长状况,二看早晚叶尖吐水水珠大小;三看午间高温时心叶是否卷曲。
如果床土发白,根系发育良好;吐水水珠变小,心叶卷曲,就需要进行浇水,一定要在早8点左右,一次浇足。
这个时期容易发生立枯病立枯病症状表现为秧苗枯萎易断,茎基部开始腐烂,逐渐失绿,成片死亡。
防治它的办法是每平方米使用30%恶霉灵水剂3~4ml、或30%甲霜•恶霉灵水剂1~1.2 ml进行土壤消毒。
经过5到7天的生长,水稻进入3叶期三叶期叶龄的诊断标准是:秧苗地上部增生第三叶。
地下部不完全叶节根达到8条,1叶节根9条待发,3叶定型株高在13厘米左右。
三叶期秧苗的第一叶鞘高度为3cm左右;第1叶和第2叶叶耳间距1cm,第二叶叶长小于5cm;第2叶与第3叶叶耳间距也是1cm,第三叶叶长小于8cm。
控制2、3叶叶耳间距,3叶长及保证根数,当2、3叶叶耳间距超过1 cm时,注意棚内调温、苗床控水。
三叶期秧苗生长的大棚内温度控制在20℃~22℃之间,当温度超过22℃要及时通风;另外,我们还要观察秧苗是否变黄,如果秧苗变黄,说明生长量不足。
可以每平方米施用硫酸铵1.5-2g,稀释100倍液进行喷施,喷后一定要用清水洗苗。
经过这一番努力,适龄秧苗在移栽前3-4天,进入插秧前的准备期,我们要进一步调温、控水,加强炼苗。
做好“三带”下地,所谓的三带,第一个就是带药:水稻叶龄在3叶期到四叶期之间要带药下地,每平方米使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6g,防治初期潜叶蝇。
第二带是带肥:插秧前一天,施用磷酸二铵,每平方米125-150克。
第三带是带生物菌肥:一些生物菌需要在植株体内繁殖后才能起作用,因此要早期带入本田。
在移栽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外观的判断,看看旱育壮苗是否符合移栽的标准首先是秧苗的根旺并且发白移栽时秧苗的老根移到本田后多半会慢慢死亡,只有那些新发的白色短根才会继续生长,生产上旱育壮苗根系不少于10条,所以,白根多是秧田返青的基础。
其次是苗挺叶绿表现的特征是:秧苗苗身硬朗有劲。
秧苗叶片状态是挺挺弯弯,秧苗保持较多的绿叶,对于积累更多有机物,培育壮秧,促进早发新根非常有利。
还要注意秧苗的叶龄,保证秧苗足龄不缺龄,适龄不超龄。
看适龄秧,既要看秧苗在秧田生长时间,更要看秧苗的叶龄,这才实际反应秧苗的年龄。
秧苗的移栽叶龄应该在3到4叶龄之间。
最后就是观察秧苗的高矮一致,粗细一致,没有楔子苗、病苗和徒长弱苗等。
水稻在插秧之前,还需要对秧田进行整理。
首先需要建立轮耕体系稻田连年旋耕使耕层变浅,不能满足高产栽培的需要,因此要制定严格的轮耕制度,深翻一年、旋耕两年、深松一年,使耕层深度常年保持在15-20厘米之间,充分发挥耕深效应及干土效应,使土壤能够释放更多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