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现代精品散文欣赏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冯骥才现代精品散文欣赏:黄山绝壁松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
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黄山之松布满黄山。
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
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
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
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黄山全是石峰。
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
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飙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份被自己吸收。
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
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
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
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
显然曾有一颗松籽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
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
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决不一样。
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娇健又强悍。
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
它虬劲和富於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
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
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
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
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於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
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
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
於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冯骥才现代精品散文欣赏:散文是你的生活,你的心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何谓散文?怎样区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我开玩笑、打比方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
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
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
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
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
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
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
在艺术中,深刻的都不是制造出来的。
散文生发出来时,也挺特别,也不像小说和诗歌。
小说是想出来的,诗歌是蹦出来的;小说是大脑紧张劳作的结果,诗歌却好似根本没用大脑,那些千古绝句,都如天外来客,不期而至地撞上心头。
那么散文呢?它好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
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
你一仰头,呵呵,一些散文片断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
我喜欢这样说散文:它是悟出来的。
冯骥才现代精品散文欣赏:书房草木深一天忽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条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
鲜花罕有,绿叶为多。
再摆上几把藤椅,竹几,小桌,两只木筋裸露的老柜子;各类艺术品随心所欲地放置其间。
还有一些老东西,如古钟、傩面、钢剑以及拆除老城时从地上拣起的铁皮门牌高高矮矮挂在壁上......最初是想把它作为一间新辟的书房,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灵感。
谁料坐在里边竟写不出东西来。
白日里,阳光进来一晒,没有涂油漆松木的味道浓浓地冒出来,与植物的清香混在一起,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诱惑出来。
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
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
到了夜间,偏偏我在这书房各个角落装了一些灯。
这些灯使所有事物全都陷入半明半暗。
明处很美,暗处神秘。
如果再打开音响,根本不可能再写作了。
写作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钻到自己的心里的一种生活,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
在这样的被各种美迷乱了心智的房子里怎么写作呢?因此,我没在这里写过一行字。
每有“写”的欲望,仍然回到原先那间胡乱堆满书卷与文稿的书房伏案而作。
渐渐地,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
但得不到我的照顾。
我只是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才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
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
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旺足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
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
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唧唧喳喳地飞了进来,使我欣喜之极,我怕惊吓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了。
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
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
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
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盈盈的幔帐。
长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
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
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
于是,在我写作过于劳顿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儿,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
我开始认识到这间从不用来写作的房间非凡的意义。
虽然我不在这里写作,它却是我写作的一部分。
我前边说,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象,只有离开写作才回到现实来。
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常常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所享受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我被它折服了。
并把这种奇妙的感受告诉一位朋友。
朋友笑道:“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呢!其实你们这种人理想与现实从来就是混成一团。
你们总不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
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因此你们常常被现实击倒在地,也常常苦恼和无奈。
是不是?”
朋友的话不错。
于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
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