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九动物线虫病常见病原的形态学观察(二)一、实验目的及要求熟悉线虫的基本构造,掌握小动物常见线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二、实验器材1.器械。
光学显微镜、手持放大镜、镊子、解剖针、平皿、载玻片与盖玻片等。
2.试剂。
乳酸酚透明液等。
3.标本。
(1)浸渍标本。
钩口科线虫:犬钩口线虫、锡兰钩口线虫及管形钩口线虫等。
尾旋科线虫:狼尾旋线虫。
双瓣科线虫:犬恶丝虫。
尖尾科线虫:疑似钉尾线虫。
异刺科线虫:鸡异刺线虫等。
比翼科线虫:斯氏比翼线虫、气管比翼线虫。
裂口科线虫:鹅裂口线虫。
毛细科线虫:有轮毛细线虫、鸽毛细线虫和膨尾毛细线虫等。
锐形科线虫:旋锐形线虫和钩状锐性线虫。
龙线科线虫:四川鸟蛇线虫和台湾鸟蛇线虫。
(2)病理标本。
异刺线虫引起的鸡盲肠病变、锐形线虫引起的鸡腺胃和肌胃病变、鸟蛇线虫引起鸭下颌和腿部瘤样肿块等。
三、实验方法、步骤和操作要领1.挑取犬钩口线虫、旋锐形线虫或钩状锐性线虫的雌雄虫各一条,分别放在两张载片上,滴加乳酸酚透明液1-2滴,盖上盖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透明虫体的详细构造。
2.用肉眼或借助手持放大镜观察虫体浸渍标本及病理标本。
四、实验注意事项1.乳酸酚透明液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因此不宜滴加太多,以防溢出载玻片之外而腐蚀光学显微镜的载物台。
2.虫体在滴加乳酸酚透明液后,应尽快放到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若虫体透明过度,则不利于虫体内部形态构造的观察。
五、实验报告1.绘犬钩口线虫虫体头端、雄虫尾端构造;或绘出旋锐形线虫与钩状锐性线虫的前部、雌虫及雄虫后部的形态构造图,并标出各部的名称。
2.列出实验中所观察线虫的中间宿主、终末宿主与寄生部位。
附:参考资料(一)小动物常见线虫的形态特征1.犬、猫钩虫。
钩口科(Ancylostomatidae)的钩口属 (Ancylostoma)、板口属 (Necator)和弯口属 (Uncinaria)的一些线虫寄生于犬、猫的小肠(主要以十二指肠为主),是犬、猫较为常见的重要线虫之一。
主要的种类有:犬钩口线虫(A.caninum)、锡兰钩口线虫(A.ceylanicum)、管形钩口线虫(1)犬钩口线虫。
寄生于犬、猫、狐的小肠,偶寄生于人。
虫体长10~16mm ,呈淡红色。
前端向背侧弯曲,口囊大,腹侧口缘上有3对大齿。
口囊深部有1对背齿和1对侧腹齿。
卵大小为60μm×40μm ,刚排出的卵内含8个卵细胞。
(图9-1)(2)锡兰钩口线虫。
寄生于犬、猫、豹猫、小灵猫、虎、狮、豹等动物和人。
雄虫长5.28~7.14mm,雌虫长7.14~8.76mm 。
口孔腹面内缘有两对齿,侧方的1对较大,近中央的1对较小。
本虫与巴西钩口线虫(A.braziliense )很相似,应注意区别。
(图9-2)图9-1 犬钩口线虫(仿M Önnig )1.头端背面2.雄虫尾部图9-2 锡兰钩口线虫(引自杨光友,2005仿陈清泉)(3)美洲板口线虫。
寄生于人、犬、大猩猩、犀牛等动物。
雄虫长5~9mm ,雌虫长9~11mm 。
虫体头端弯向背侧,口孔腹缘上有1对半月形切板。
口囊呈亚球形,底部有2个三角形亚腹侧齿和2个亚背侧齿。
虫卵大小为67~76μm×38~40μm 。
(4)管形钩口线虫。
是猫的普通钩虫。
雄虫长9.5~10.0mm,雌虫长12~15mm 。
本虫与犬钩口线虫非常相似,应注意区别。
(5)狭头弯口线虫。
寄生于犬、猫、貂、狐、熊、狼、猪等动物。
较犬钩口线虫小,虫体呈淡黄色,两端稍细,头端弯向背面。
雄虫长6~11mm ,雌虫长7~12mm 。
口孔腹面有1对半月形切板。
口囊发达,接近口囊底部有1对亚腹侧齿,无背锥。
虫卵与犬钩口线虫虫卵相似,大小为69~75μm×32μm 。
2.犬尾旋线虫。
俗称犬食道线虫。
尾旋科(Spirocercidae )、尾旋属(Spirocerca )的狼尾旋线虫(S.lupi )寄生于犬、狐等肉食动物的食道壁、胃壁、主动脉壁及其它组织所引起的以食道瘤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线虫病。
虫体呈螺旋形,新鲜虫体呈粉红色,粗壮。
头端不具明显的唇片,口周围由6个柔软组织团块所环绕。
雄虫长30~54 mm ,宽0.76 mm ,尾部有尾翼和许多乳突,有两个不等长的交合刺。
左交合刺长2.45~2.80 mm ,右交合刺长0.475~0.750 mm ,尾部有侧翼膜,有4对肛前柄乳突与1个中央肛前乳突,2对肛后柄乳突,靠近尾尖有一些小乳突。
雌虫长54~80 mm ,宽1.15 mm ,尾长0.40~0.45 mm ,稍弯向背面。
卵壳有一厚壁,虫卵大小为30~37μm ×11~15μm ,刚排出的卵内已含幼虫。
(图9-3)3.犬恶丝虫。
双瓣科(Dipetalonematidae)、恶丝属(Dirofilaria )中的犬恶丝虫(Dirofilaria immitis ),又称犬心丝虫,寄生于犬的右心室和肺动脉(少见于胸腔、支气管、皮下结缔组织)。
在我国分布很广。
除犬外,猫、狼、狐及小熊猫等野生肉食动物也能感染。
虫体呈微白色,细长粉丝状,口由6个不明显的乳突围绕。
雄虫长12~20cm ,后部呈螺旋状卷曲,有窄的尾翼膜,末端有尾乳突11对(肛前5对、肛后6对),交合刺2根,长短不等。
雌虫长25~30cm ,尾端钝圆,阴门开口于食道后端。
图9-3 狼尾旋线虫(引自孔繁瑶,1997仿Babero ) 1.虫体头端 2.体头端顶面观 3.雄虫尾端4.疑似钉尾线虫。
尖尾科(Oxyuridae)、钉尾属(Passsalurus )的疑似钉尾线虫(P .ambiguus )寄生于兔的大肠。
成虫半透明,细长针状,头端有2对亚中乳突和1对小侧乳突。
头部具狭小的翼膜。
口囊浅,底部具有三个齿。
食道前部呈柱状,向后渐大,再缩小后接发达的食道球。
雄虫长3.81~5.00mm ,尾尖细,有由乳突支撑着的尾翼,有一根长90~130μm 的弯曲的交合刺。
雌虫长7.75~12.00mm ,阴门位于虫体前1/5处;肛门后有一细长的尾部,上有40个环纹。
虫卵大小为95~115μm ×43~56μm ,一边稍平直,如半月形,产出时已发育至桑椹期。
(图9-5)图9-4犬恶丝虫(引自赵辉元,1996)1.虫体头部2.雌虫阴门部3.雄虫尾端4.微丝蚴图9-5疑似钉尾线虫(引自唐仲璋1987) 1.头部 2.雄虫尾部 3.雌虫尾部 4.雌虫尾部前部5.鸡异刺线虫。
异刺科(Heterakidae)、异刺属(Heterakis )的鸡异刺线虫(H.gallinarum )寄生于鸡的盲肠。
虫体细线状,淡黄色,头端略向背面弯曲,有侧翼,向后延伸的距离较长。
头端有三片唇,一个背唇,两个亚腹侧唇。
食道后端具有食道球。
雄虫长7~13mm ,宽约0.3mm 。
尾部末端尖细,泄殖孔前有一个圆形的肛前吸盘。
左右交合刺不等长,左交合刺后部狭而尖,长约2mm ,右交合刺较粗短,长约0.70~1.1mm 。
尾翼发达,有性乳突12~13对,其中肛前吸盘周围2~3对,泄殖孔周围6对,肛后3~5对。
雌虫长约10~15mm ,宽约0.4mm ,尾部细长,阴门开口于虫体中部略后,不隆起。
卵椭圆形,淡灰色,一端较明亮,内含未发育的胚细胞,大小65~80μm ×35~46μm 。
(图9-6)6.禽比翼线虫。
比翼科(Syngamidae)、比翼属(Syngamus )的斯氏比翼线虫(S. skrjabinomorpha )和气管比翼线虫(S.trachea )寄生于鸡、鹅、鸭、火鸡、雉、吐绶鸡、珍珠鸡和多种野禽的气管内。
新鲜虫体呈红色。
头端膨大,呈半球形。
口囊宽阔成杯状,其外缘形成1个较厚的角质环,底部有三角形小齿。
雌虫远比雄虫大,阴门位于体前部。
雄虫细小,交合伞厚,肋粗短,交合刺短小。
雄虫通常以其交合伞附着于雌虫阴门部,构成“Y”字形外观,故得名比翼线虫。
虫卵两端有厚的卵盖。
(1)气管比翼线虫。
雄虫长2~4mm ,雌虫长7~20mm 。
口囊底部有齿6~10个(图9-33)。
虫卵大小为78~110μm×43~46μm ,内有16个卵细胞。
(图9-7)(2)斯氏比翼线虫。
雄虫长2~4mm ,雌虫长9~26mm 。
口囊底部有6个齿。
卵椭圆形,大小为90μm×49μm 。
图9-6 鸡异刺线虫(引自孔繁瑶,1997仿Skrjabin)1.部虫尾部2.虫体头部7.裂口线虫。
裂口科(Amidostomatidae)、裂口属(Amidostomum )的鹅裂口线虫(A. anseris )寄生于鹅、鸭和野鸭的肌胃角质膜下。
鹅裂口线虫也叫鹅裂口胃虫(图9-34),为小型线虫,虫体表皮具有横纹;有杯状的口囊,口囊底部有3枚长三角形尖齿。
雄虫长9.6~14mm ;交合伞侧叶较大;交合剌等长,末端分两枝。
雌虫长15.6~21.3mm ,尾部呈指状;生殖孔位于体后部,由椭圆形的瓣膜覆盖;椭圆形的虫卵具有厚而光滑的膜,大小为68~80μm×45~52μm 。
(图9-8)图9-7 气管比翼线虫(引自孔繁瑶,1997仿Yorke et al )1.头部侧面2.交合伞侧面3.虫卵图9-8鹅裂口线虫(引自汪明,2003)1.头部侧面观2.头端3.雄虫尾部4.雌虫阴门部5.雌虫尾部侧面观8.禽毛细线虫。
毛细科(Capillariidae)、毛细属(Capillaria )的多种线虫可寄生于禽类食道、嗉囊、肠道等处。
主要虫种有有轮毛细线虫(C.annulata )、鸽毛细线虫(C.columbae )、膨尾毛细线虫(C.caudinflata )和鹅毛细线虫(C.anseris )。
成虫细长呈毛发状,长10~50mm ,虫体前部稍细,为食道部,短于或等于身体后部。
雄虫交合刺1根,细长有刺鞘;也有的无交合刺,而仅有刺鞘;雌虫阴门位于虫体前后交界处。
虫卵呈桶形,两端具塞,色淡。
(图9-9)9.禽锐形线虫(又称华首线虫)。
旋尾目、锐形科(Acuariidae)、锐形属(Acuari a )的旋锐形线虫(A.spiralis )和钩状锐性线虫(A.hamulosa )分别寄生于禽类的腺胃和肌胃角质层。
(1)旋锐形线虫。
虫体短钝,体表具有细横纹,头端具有2个锥形侧唇,每唇有1对乳突,唇后有4条角质饰带,呈波浪状弯曲,向后延伸,至食道肌质部的中后部或排泄孔前,复折向前伸,末端彼此不相连接。
左右交合刺不等长。
雄虫体长4.0~7.20mm ,左交合刺细长,右交合刺短宽呈舟状。
雌虫体长5.6~9.2mm ,阴门位于体后部,距尾端1.60~1.80mm 。
虫卵大小34~40μm ×18~22μm ,产出时内含幼虫。
(2)钩状锐性线虫。
虫体粗壮,淡黄色,圆柱形,头端钝尾部尖,体两侧各具有2条绳状的角质饰带,每条饰带由两条外缘不规则的角质隆起所组成,由头端向后延伸,不回旋曲折,直至虫体的亚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