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设备管理工作一.设备管理的主要目的设备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装备,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设备高效率、长周期、安全、经济地运行,来保证企业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企业中,设备管理搞好了,才能使企业的生产秩序正常,才能做到优质、高产、低消耗、低成本,预防各类事故,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安全生产。
加强设备管理,有利于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加强设备管理,还可对老、旧设备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合理地做好设备更新工作,加速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规模日趋大型化、现代化;机器设备的结构、技术更加复杂,设备管理工作也就愈重要。
要想做好设备管理,就得不断地开动脑筋,不断地学习进取、不断地加强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以及操作人员的培训,寻找更好的对策及方法,来达到设备管理工作的最佳效果。
二.设备管理的意义设备管理是保证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基础。
设备的运行效率是恒定企业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的根本。
它对保证企业提高产量、确保产品质量、发展品种、产品更新换代和降低成本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搞好设备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不仅是保证简单再生产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而且对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保证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 设备管理的内容设备管理的内容,主要有设备物质运动形态和设备价值运动形态的管理。
企业设备物质运动形态的管理是指设备的选型、购置、安装、调试、验收、使用、维护、修理、更新、改造、直到报废;对企业的自制设备还包括设备的调研、设计、制造等全过程的管理。
不管是自制还是外购设备,企业有责任把设备后半生管理的信息反馈给设计制造部门。
同时,设计制造部门也应及时向使用部门提供各种改进资料,做到对设备实现从无到有到应用于生产的一生的管理。
企业设备价值运动形态的管理是指从设备的投资决策、自制费、维护费、修理费、折旧费、占用税、更新改造资金的筹措到支出,实行企业设备的经济管理,使其设备一生总费用最经济。
前者一般叫做设备的技术管理,由设备主管部门承担;后者叫做设备的经济管理,由财务部门承担。
将这两种形态的管理结合起来,贯穿设备管理的全过程,即设备综合管理。
设备综合管理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设备的合理购置设备的购置主要依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可行的原则。
一般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合理购置。
①从设备的效率。
如功效、行程、速度等。
②从精度、性能的保持性、零件的耐用性、安全可靠性。
③可维修性。
④耐用性。
⑤节能性。
⑥环保性。
⑦成套性。
⑧灵活性。
⑨售后服务性。
2.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若将安装调试好的机器设备,投入到生产使用中,机器设备若能被合理正确使用,可大大减少设备的磨损和故障,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和应有的精度。
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执行全员参加设备管理工作。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有松动、干摩擦、异常响声、疲劳等,应及时检查处理,防止设备过早磨损,确保在使用时设备台台完好,处在良好的技术状态之中。
在这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设备管理制度:比如《现场管理考核办法及细则》、《巡检制度》、《操检合一制度》、《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制度》等。
3.设备的检查与修理设备的检查是对机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工作精度、磨损程度进行检查和校验。
通过修理和更换磨损、腐蚀的零部件,使设备的效能得到恢复。
只有通过检查,才能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维修方式,并能及时消除隐患。
在这过程中就应有《设备设施检修制度》来护航。
4.设备的更新与改造应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
包括设备更新规划与方案的编制、筹措更新改造资金、选购和评价新设备、合理处理老设备等。
5.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要使设备安全经济运行,就必须严格执行运行规程、加强巡回检查、防止并杜绝设备的跑、冒、滴、漏,做好节能环保工作。
对于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与防爆设备,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有关规定进行使用,定期检测与维修。
水、电、气、蒸汽的生产与使用,应制定各类消耗定额,严格进行消耗核算。
6.设备的备品备件管理作为设备管理者首先要对备件库存情况了如指掌,通过对其使用情况记录的分析,掌握其使用寿命,结合市场销售情况和制作周期,适时提供采购计划给供应部门。
其次,备件到库后,组织有经验的测量和维修人员对其进行检查,即使上面贴有“合格品”字样也不能放过,除非确认合格,否则,立即返回供应部门,换下来的零部件能修复的尽快修复。
备用设备的管理,备用设备必须起到备用的作用,保证百分之百的备用率,不能有因为设备的原因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7.设备的档案管理设备档案是设备一生最基本的记录文件,记录了一台设备从规划、设计、制造、到使用、维护、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
它包括设备使用说明书、图纸图册、技术标准、档案以及原始记录等。
它的记录和使用,对协助设备管理人员更详细的综合评价管理费用,更准确地制订维护和维修工艺标准,以及对备品备件的选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为设备管理人员,一方面要通过它获取设备的管理资料;另一方面,要对它进行不断完善和完整。
完整是指对新的设备运行状况和维护维修情况及时作详细记录,以备后查。
而完善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设备在一生的运行过程中,随着磨损的加剧,原有性能和精度会发生变化,即开始老化。
老化之后的设备,原有部位故障发生性质和发生率都会发生变化,那么原点检和润滑标准也应该随之改变。
作为设备管理人员应该不怕麻烦,结合自己日常管理经验,细心重新修订。
第二,作为设备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经验在实践和学习中得到了提高,对现有标准产生不满意,那么就应从节能降耗,或是安全使用等方面,获得上级领导的批准后,及时重新修订。
8.生产组织方面合理组织生产,按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禁止违章指挥、违规操作,以防设备的损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是企业的“三基”(基础工作、基本功、基层工作)工作之一。
设备的基础资料(即设备的文档管理)对设备综合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其主要内容之一是收集资料、积累资料。
即积累数据,也可称为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要抓好三个环节。
占有数据。
为达到占有数据,首先要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
原始记录是生产经济活动的第一次记录;统计是对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财力及有关技术经济指标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原始记录和统计要求准确、全面、及时、清楚。
其次是做好定额工作。
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规定企业在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消耗上应达到的标准。
定额要求先进、合理。
再次做好计量工作。
计量是原始记录与各项核算的基础,也是制定定额的依据。
对计量要求是一准,二灵。
计量不准、不灵,不仅影响生产过程,经营过程,还会影响企业内部的考核。
此外,技术情报工作和各种反馈资料也是数据来源之一。
情报工作要求全面及时;对各种反馈资料要求准确。
处理、传递、储存数据。
处理数据,要去伪存真;传递数据,要迅速准确;储存数据,要完整无遗。
为此,企业要建立数据中心—数据库。
同时建立数据网,要建立数据管理制度。
运用数据。
占有、处理和储存数据,目的在于运用。
运用方法十分广泛,比如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以及应用电子计算机来处理数据等。
五.管理概述:如何做好设备管理工作目前许多企业都采用了现代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设备综合管理。
设备综合管理是运用长远的、全面的、系统的观点,采取一系列技术的、经济的、组织的措施,力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综合效率最高,从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设备综合管理的特点:一是全过程(一生)管理;二是全员参加管理(从企业领导到生产工人);三是价值管理。
全过程管理是基础,全员参加管理是手段,价值管理是目的。
搞好设备管理工作,必须根据国家及各部委、公司或总公司所颁布的法规、规章制度行事。
坚持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设备管理与生产相结合;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设备维护保养与计划检修相结合;设备维修与技术改造相结合;设备管理与技术开发及智力开发相结合;思想工作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上述原则具体说明如下。
1.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根据本单位生产规模与实际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设备专门管理系统。
建立优化组合的组织机构及专业设备管理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公司经理和生产厂长等主要领导干部要把设备管理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对设备管理的方针、目标做出决策。
根据企业规模是否要一名副经理(副厂长)主管设备管理工作,若上者无,就必须要有一名专职设备主管来负责设备管理工作,同时根据需要可设置总机动师或分设总机械师和总动力师。
总机械师和总动力师在主管经理(厂长)和总工程师领导下,负责设备技术管理工作。
车间由一名副主任主管设备(专业),并配备管理设备的专职工程技术人员;工段、班组也要有兼职设备员;形成一个设备管理网。
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程,以使工作有章可循。
在企业中,直接操纵设备、维修设备的是广大生产工人和检修工人。
他们对设备的性能、工作状态及存在的问题最熟悉了解。
他们是设备的主人,而且他们对自己操纵的设备日常维护负有具体责任。
因此,完全应当发挥他们管理设备的积极性。
在设备管理工作中要强调人的因素,要充分调动生产工人和维修工人的积极性。
设备维护可实行专机专责制或包机制。
要求做到台台设备、条条管线、个个阀门、块块仪表有人负责。
操作人员对所用设备要做到“四懂”(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三会”(会操作、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
搞好设备润滑,坚持“五定”和“三级过滤”(即定人、定点、定质、定量、定时;“三级过滤”为从领油大桶到岗位储油桶、岗位储油桶到油壶、油壶到加油点)。
操作工应保持本岗位的设备、管道、仪表盘、油漆、保温等完整,地面清洁。
还应加强静密封点管理,消除跑、冒、滴、漏,努力降低泄漏率。
要搞好环境卫生,做到文明生产。
设备管理要真正做到“屋外与屋内一个样,高空与地面一个样,检修、制作场所与休闲场所一个样,系统与装置一个样”。
2.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设备综合管理是广义的设备管理,即设备的技术和经济的全面管理,要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设备管理本质上是设备运动过程的管理。
设备的运动有两种形态:一是设备的物质运动形态,包括设备的研究、设计、试制、生产、购置、安装、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二是设备的价值运动形态,包括设备的投资、折旧、维修费用支出与核算、更新改造资金的筹措和经济效果的分析等。
前一种运动形态的管理称技术管理,后者称为经济管理。
它们分别受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支配。
因此,设备管理要最终取得两个成果:技术成果和经济成果。
即一方面要求经常保持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另一方面要求节约设备维修与管理的经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