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
实验的探究式教学
摘要:本文针对“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认真探究其原因,让学生体会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实验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背景
新一轮课改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在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发展其综合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我校基础化学实验讲义中关于“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是根据碘酸钾与亚硫酸氢钠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单质碘,碘遇淀粉变蓝色的实验原理,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反应温度,记录在不同温度下,溶液变为蓝色所需的时间,根据时间的变化趋势来说明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2KIO3 + 5NaHSO3 →K2SO4 + Na2SO4 + 3NaHSO4 + I2 ↓+ H2O 长期以来,笔者对这部分内容都是采用验证式的教学方式来实施教学的,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最后都能得到“预期的结果”。

在一次实验教学中,笔者意外发现有一组学生未按要求进行操作(本实验要求在室温、比室温高10℃、比室温高15℃的条件下进行),而是将碘酸钾与亚硫酸氢钠溶液加热至比室温高50℃,然后再混合,使其反应。

结果,过了很长时间溶液也没变成预期的蓝色,学生感到很困惑:根据范特霍夫规则,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即温度越高,溶液变成蓝色所需的时间越短,怎么会不变蓝色呢?。

此时,教师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学生表面上的疑虑消除了,但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了知识,缺少主动性,缺失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显然与新课改的要求不符。

所以,笔者抓住时机,针对这一意外
情况下发生的异常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图书馆、阅览室、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旨在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过程
(一)提出问题
在学生课前进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笔者针对上次实验中意外发现的异常实验现象:温度过高,溶液不变蓝色,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引导他们进行实验探究。

1、实验准备
试剂:0.02mol.L-1NaHSO3( 每升溶液含可溶性淀粉2.5 克)、0.02mol.L-1KIO3( 每升溶液中含6mol.L-1 硫酸4ml)。

仪器:数显恒温水浴锅、磁力搅拌器、秒表、试管、烧杯、玻璃棒等。

2、实验过程
步骤及实验记录:
(1)取10ml NaHSO3 溶液加入试管中;
(2)取30ml KIO3 溶液和10ml 水加入烧杯中;
3)将试管和烧杯同时放入恒温水浴锅中(水浴锅中事先加好水),温度设置在10℃;(4)当温度显示10℃时,将NaHSO3溶液迅速倒入KIO3溶液中,并不断搅拌溶液,记下溶液变成蓝色所需的时间。

按同样方法,在15℃、20℃、25℃等条件下实验,记下溶液变成蓝色所需的时间,列于下表:
表1不同温度下碘酸钾与亚硫酸氢钠溶液反应变蓝时间
注:表中“溶液变蓝所需时间”为多次实验的平均值。

由上表可知:当反应温度T≤30℃时,溶液变成蓝色所需的时间,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完全符合范特霍夫规则);当反应温度T>30℃时,溶液变成蓝色所需的时间,随温度升高反而逐渐增长;当反应温度T ≥55℃时,溶液不再变蓝色。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产生了疑问:当反应温度T>30℃时,溶液变成蓝色所需的时间为什么随温度升高反而逐渐增长?升温至55℃时,溶液为什么不变蓝色呢?
(二)分析与猜想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笔者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仔细分析碘酸钾和亚硫酸氢钠在酸性溶液中发生的一些反应,离子反应式如下:
1、IO3 -+3HSO3 -→3SO42 -+3H+ +I -(慢)
2、IO3 -+5I -+6H+3→I2↓+3H2O(慢)
3、I2 +HSO3 -+H2O →2I -+SO42—+3H +(快)
以上反应速率是(3)>(2)>(1),反应速率由(1)(2)决定,I-被IO3-氧化生成单质的I2,而同时单质的I2又被还原成I-,只有当HSO3-被全部反应,溶液中才会有单质的I2存在,遇到淀粉溶液才变蓝色。

上述实验中加入的碘酸钾和亚硫酸氢钠的摩尔比为3:1,碘酸钾过量,亚硫酸氢钠被完全反应,溶液中应该有I2存在,溶液应该出现蓝色。


什么会出现上述异常现象呢?学生最先想到的原因是:I2在逐渐减少,而I2减少的原因可能是:I2易升华,随着温度升高,反应生成的I2 从溶液中慢慢逸出。

笔者首先充分肯定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然后进一步步的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并再次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以拓宽学生思路,学生最终明白了I2遇到淀粉溶液之所以变成蓝色的原因:淀粉为白色无定形粉末,由10%~30%的直链淀粉和70%~90%的支链淀粉组成,其中的直链淀粉具有遇I2变蓝色的特性。

溶于水中的直链淀粉借助分子内的氢键卷曲成螺旋状,螺旋状结构中有一定的空腔,I2 分子很小,能钻入空隙中,于是I2分子借助范德华力与直链淀粉联系在一起,形成蓝色的管道形包合物。

根据之前所学知识,学生清楚知道范德华力是存在于分子间的一种作用力,它比化学键弱得多。

学生由此猜想:I2 与淀粉结合生成的蓝色管道形成包合物的热稳定性较差。

(三)验证猜想
1、为验证I2是否随着反应温度升高而从溶液中慢慢溢出,笔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经讨论设计了以下装置,见图1:
三角漏斗内侧放置一张被淀粉溶液湿润过的圆形滤纸,滤纸大小基本与漏斗体积相吻合。

当碘酸钾与亚硫酸氢钠溶液分别加热至55℃时,将亚硫酸氢钠溶液立即倒入碘酸钾溶液中,开动磁力搅拌器的同时,将漏斗迅速倒扣在烧杯上方。

过几分钟后观察漏斗内侧的滤纸,如果有I2逸出,滤纸应该会变蓝。

实验现象:滤纸不变蓝。

2、为验证碘与淀粉结合生成的蓝色包合物的热稳定性,经过讨论,学生设计了如下装
置,见图2:
取3~5ml 碘与淀粉形成的蓝色溶液加入试管中,再将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进行水浴加热,并在试管旁放一温度计,使温度计球形部分与试管溶液的中部保持在同一高度。

实验现象:蓝色溶液加热至35℃时,颜色开始变浅;加热至40℃~45℃时,溶液呈浅蓝色;加热至53℃时,蓝色完全消失。

取出试管,放在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冷却,蓝色很快恢复。

(四)结论
学生通过分析、猜想、实验后证明:当反应温度T>30℃时,溶液出现蓝色所需的时间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长;当反应温度T≥55℃时,溶液不再变蓝色的原因是I2与淀粉形成的蓝色管道形包合物热稳定性较差。

三、探究成效
本次探究性实验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图书馆、阅览室、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了课堂之外;充分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发现,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及时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引导他们迎难而上,让学生不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教师进一步的引导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不再只当“收音机”而是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份子,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分围。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另外,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同时,其潜能也被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出来,有些学生的表现超出了教师的想象。

学生总体觉得这样的实验有趣味、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能真正培养他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承印:《化学教学设计与技能实践》,科学出版社,
2007 年。

[2] 肖常磊、钱扬义:《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化学
工业出版社,2007 年。

[3] 崔萍、明镜:《探究多彩的化学实验与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 曾德琨:《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5] 文庆城:《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