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民主制度: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改进什么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事实证明,中国的政治体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总体上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中国政治体制的比较优势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异表现,引发全球对其成功原因的探讨,不少人从中国政治体制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中不乏引人深思的评析。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中国的政治制度“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所设计、规划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温饱”、“小康”、“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进程,勾画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蓝图,把全国人民凝聚在明确的近期和长远奋斗目标上,从而激发了人民的向心力和创造力。
而在西方,政党轮替,政党之间是竞争对手甚至是政党恶斗的关系,政党轮换总要提出与对方相反的方针政策,难以形成长远的、可持续的国家政策。
“政党执政一般只有四年或八年,都是在炒短线,谁还管得了四年或八年以后的事情?”在中国,由于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每五年党和政府领导班子都要换届,但各届领导班子之间是接力队员的关系,目标一致。
虽然他们也会根据国情、世情、民情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政策,但绝不会偏离共同的奋斗目标和道路。
第二,中国的政治制度可以更好地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受“金钱是政治活动的母乳”的金权政治的左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按照这种制度,民意机关高于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要受民意立法机关的领导、监督,可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
我们的人民代表都是各行各业的先进分子和代表人物,他们的当选不受财团势力的左右,因而可以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
金钱和政治的联姻在西方是一种刚性的制度腐败,而这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绝对不能容许的。
第三,中国的政治制度效率高,“对出现的挑战和机遇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特别是在应对突发灾难性事件时”。
中国成功应对汶川、玉树、舟曲等特大自然灾害,成功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挑战,乃至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的实践,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这是因为,我们的民主制度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集中民意,及时有效地做出决策,并立即执行。
而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任何一项决策都要经过不同利益集团反复冗长的博弈,这是其低效率的根本原因。
而且,由于有共产党领导统筹协调,可以把工农商学兵等各行业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把政府、市场、社会这三驾马车驾驭在同一轨道上,这是其他任何政党难以做到的。
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与成效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我国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概要地说,包括:(一)实行宪法和法律改革,走上了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道路。
废止了“文化大革命”中“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所谓“四大自由”,恢复了社会主义法制;几次修改宪法,使之更适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至今已基本建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为法治奠定了法律基础;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立法、重大决议、国家领导干部选任和监督行政、司法方面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深入进行了公、检、法、司互相协调而又互相监督的司法体制改革等。
这些改革为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领导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废除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终身制,初步形成了规范有序、依法民主选举换届的制度,使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制定和完善考察、选任、监督、罢免干部等系列制度和法律,将党管干部和依法民主选举干部相结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路线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国务院部、委、办由最高时的100个精简为2013年的26个,计划经济体制下划分过细的政府专业部门转为行业协会或公司治理,同时,完善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机制,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政治制度的保障。
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中央、地方各级政权纵向分权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如中央、地方财税分立的改革、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等。
(四)推进基层民主制度改革。
废除人民公社条件下的政社合一体制,恢复乡镇设置,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造了前提和条件;实行村民自治,几亿农民通过直接选举选出村民委员会,这是中国在民主建设方面的伟大创造;探索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城镇化和半城镇化的发展,为最终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逐步创造条件等。
(五)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逐步完善。
越来越多的非共产党人士被推选担任国家各级领导职务,已形成为一种制度;协商民主日益完善,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有效形式,与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民主”相辅相成,对于更好地保护少数群体的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等方面有许多新的进展,等等。
三、人民民主依法监督执政权力有效机制的探索上述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积极推进,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够激发社会生机活力,而又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肯定的、满意的,但是对腐败高发,贫富差距拉大的倾向又很不满意。
反映到政治体制改革上,对权钱结合、以权谋私和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现象很不满意,强烈要求加强对执政权力的监督,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如何切实有效地完善执政权力的监督机制,已成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探索,我们找到了体现人民民主监督执政权力的总的原则:把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一直在努力把这个原则贯彻到全面监督机制的各个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不以领导人变换而变更的、有法律保障的、可操作的具体制度。
概要地说,包括以下方面。
(一)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改革与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是不能动摇的。
一是中国共产党要提出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施政纲领和政策,由国家权力机关贯彻执行。
二是党推荐自己最优秀的干部掌握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权力。
但是,这种施政纲领和政策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民主审议、修改,按法定程序通过,才能变成全国人民必须遵守的法律和决定,不是包办国家立法、司法、行政的具体工作。
党推荐的执政干部也要经过法定程序才能实现,而不是由党直接任命国家干部。
这种做法把共产党领导与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方向,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实现这三方面结合的制度保障。
三是党要起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汶川、玉树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中,党、政、军、民各界,企业、文化、社会团体等各种组织,协同动作,凝聚成巨大的向心力和战斗力,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和社会的有效形式,我们应当发扬这种优势。
另外,党还要管党,还要做好党务工作、群众的思想工作和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还要领导工会、妇联、青年团等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等。
做好这些工作的根本方法不是依靠行政权力,而是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在向依法治国方向改革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革和探索。
比如,要提高人大常委专职化比例,使其大多数人主要精力放在联系群众、汇集民意、立法研究、监督政府上。
再如,加强、改善党对行政的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学决策和对政策落实的监督方面,而不是过多干预政府的具体工作,其具体形式还需进一步探索。
第三,要坚持、改善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
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主要是管方向、管政策、管原则、管干部,不是具体代替法院和检察院对司法审判权和检察权的行使。
党管干部原则不能动摇,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党管干部和民主选举的关系,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过程中,不能让依法民主选举被虚化或者弱化,也不能盲目崇拜票选的自发性,削弱党的领导。
(二)不搞三权分立,加强权力制约现代国家权力机关内部都有立法、行政、司法的分工。
但在三权分立制度中,三权并立(鼎立),没有明确谁是全权机构,整个国家权力靠权力之间的互相制衡来运转。
这样做的好处是决策过程反复讨论,能够减少失误,但缺点是决策程序过于复杂,往往议而不决,贻误时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有立法、司法、行政的分工,但它是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下的分工,行政、司法都要受它领导,对它负责。
这种民意机关高于行政和司法的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本质,也可以使决策过程更有效率,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在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下,立法、行政、司法之间也需要权力制约。
我们要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加强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机制,使决策更为民主和科学,减少犯大错误的可能。
这种正确的改革思想,近年来越来越明确。
党的十六大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列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经过20年历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终于在2006年通过《监督法》,迈开了人大监督行政和司法的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公、检、法、司之间的相互监督也在加强。
“文化大革命”之后重新恢复了检察院,明确它是司法机关中的检查机关和法律监察机关,从多方面制止了随便捕人,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等,加强了对司法和执法的监督。
近年来,审计对财政、环保等经济建设的监督,国家行政体制权力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之间的相互制约,也在不断加强。
我们应当推进“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改革,使之成为共产党领导国家的一种有效形式。
(三)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并不是说公务员和执政的领导干部都要共产党员来担任。
事实上,我们已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省、市、县选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副省长、副市长、副县长。
目前,中国共产党有8000多万党员,而八个民主党派加起来80多万人,总数只约占共产党的百分之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各级国家的领导职务、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比例比共产党员要大得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可以更好地保护少数人的意见,更广泛地听取不同阶层的民意,协商出共同的意见。
这种协商民主制度我们党已经实行了半个多世纪,是我国政治体制的一个特色,应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