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隐喻

隐喻


古典范畴理论和现代认知范畴理论的分类等级系统中,都 存在基本层次(basic-level)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层 面:
上位层次(supe次(basic level)
下位层次(subordinate)

椅子
猎犬 摇椅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概念隐喻自由度的选择通常定位在最 高层,也就是上位层次上,上位层次上单一特点的意象图 式可以反映到整个概念范畴当中,是最先并且是最容易被 人理解的。
具体的结构隐喻实例
‚争论是战争‛ 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第 一章中就列举了结构隐喻的句子,他较为有名的例子就是 ‚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具体举例如下:
你的辩驳是抵挡不住的(站不住脚的)。
他对我观点中的每一处薄弱环节进行了攻击 他的每一处批判都正中要害
莱考夫曾指出‚隐喻是人类借助对客观世界某一领域的认 知来诠释解读另一领域的认知。‛
西方隐喻研究理论视点
替代论
比较论 相似论 互动论(Interaction Theory) 和Black(1962) 映射论(Mapping Theory) Richards(1965) Lakoff(1980, 1987) Fauconnier
混合哲学
混合哲学是乔姆斯基 转换语法的哲学基础,是基于笛卡 尔哲学(二元论、天赋论)和形式主义哲学的混合观点。 笛卡尔认为,因为所有的自然运动都可以用数学或物理定 律证明,唯有人类的精神运动无法证明,它是另一种形式 的存在,既然思想和身体是两种不同的存在,那么,其中 一种存在就不需要依赖另一种而存在。乔姆斯基受笛卡尔 天赋论的影响比较大,认为人的心智和认知能力是人类大 脑固有的。后期形成了心智主义,批评了笛卡尔和乔姆斯 基的观点。
隐喻
隐喻的学术背景 隐喻的类型 结构隐喻、本体隐喻、方位隐喻
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的学术背景
一、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的哲学背景
早在 2500 年前的古希腊,隐喻的定义就被提出来。从亚里 士多德、柏拉图、昆提良、洛克到康德、笛卡尔、分析哲
学、乔姆斯基,从理查兹、布莱克到莱考夫、约翰逊,人
们对于隐喻的研究从未中断过。传统隐喻观通常将隐喻看 成一种修辞现象,隐喻的地位只是辅助的表达,认为隐喻 可以传达出比直接表达更加丰富的意义。
(三)对乔姆斯基的反叛
乔姆斯基的贡献之一就是肯定了心智的作用,认为语言是 一种认知现象,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认知转向。乔姆斯基学 派认为:‚思维是模块的(modular)各模块有不同的认 知能力,如范畴化、概念化、审美等,并且这些功能是独 立存在的。因此语言知识也是模块的,有不同组成部分, 如,句法、语义、语音等‛。但是他特别强调语言的模块 控制等假设,引起了莱考夫、兰盖克、菲尔摩等人的反对 意见,
唯心与唯理的争锋---认知主义哲学的基础
哲学基础主要是英美分析哲学(形式主义、日常语言学派) 和先验哲学,另外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唯心主义(理 性主义、先验论)和客观唯理(唯物主义经验论、逻辑实 证主义)的争锋,争锋中有些思想也被融入到认知科学哲 学基础中。无论是哪种意识形态,他们共同之处就是都 把客观事物与主观认识相分离,认为外部物质世界可以 脱离人的经验感知而独立存在。莱考夫把这些都统称为 ‚客观主义‛。客观主义代指西方所有传统哲学,真理 通过这种大杂烩的融合足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经验论的观 点是人获得的知识来自自身的感觉经验,理性主义认为客 观事实通过人的推理判断得到。在这个基础上,莱考夫提 出了‚非客观主义‛的观点,非客观主义不是主观主义, 是经验现实主义。
说话者将思想(物体)放入词汇(容器)中,然后(沿着某种 管道)传递给受话者,受话者再将思想(物体)从词汇(容器) 中提取出来。这就是管道隐喻的基本模式,它对之后莱考夫的 概念隐喻的提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雷迪将语言的表 述说成是容器,因此管道隐喻又被称作‚容器隐喻‛。 为莱考夫概念理论做好了足够的准备。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 存的隐喻》中还较详细地描述了管道隐喻的理论方法。
根据语言学上显示出来的证据,莱考夫发现大部分普遍的 概念系统其本质都是隐喻的,即隐喻是概念性的,它更多 作用于人们的心理,特别是对于抽象概念的形成是至关重 要的,意义不能脱离人类的心智而存在,语言虽然不是隐 喻的关键,但是研究隐喻必须经由语言。
概念隐喻的类型
莱考夫和詹森(Lakeoff&Johnson)把概念隐喻分 为‚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本体隐 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方位隐喻 (Orientational Metaphor)或者空间隐喻‛。
结构隐喻作为概念隐喻的必要组成成分,最直接的是反映
到语言的词汇上。我们先来看一些死隐喻的词汇:山头、 山腰、山脚、桌腿、桌脚、火柴头、大头菜。这些词汇都
是取之于人类身体部位的名称,把‚山‛、‚桌子‛、
‚菜‛都当作了人,可是人的身体部位那么多,却没用到 眼睛、胳膊、肩膀等词语,可见隐喻在词语的选择上是具 有一定范围或者说具有一定自由度的。
隐喻的重要性
莱考夫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明确指出了隐喻的重 要性。
据统计人们日常语言中大约由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 念。
刘宇红(2005)指出,若人类一旦离开隐喻,就会患上 ‚失语症‛,因为人类在日常交际中大概每分钟要使用四 个隐喻,一生大概使用2100多万个隐喻。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隐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产物, 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借助于言而表现出来的 思维方式。
(二)管道理论
管道隐喻又叫传导隐喻或者导管隐喻(conduit metaphor), 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雷迪(Michael Reddy)1979 年在《传 导隐喻:语言中关于语言的框架冲突的个例》中提出的。在雷 迪看来,隐喻不仅仅是修辞工具,人类的思维便是隐喻性的, 它更渗透在人类的日常交际中,交际的语言 70%都来源于隐喻。
概念合成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1997)
《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王文斌
比较论
比较论也可以称作相似论或类比论。这一理论强 调,隐喻中两个概念(即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 的特征比较是构成隐喻解读的基础过程,其实质 就是比较,是对分别源于不同义域里的词彼此之 间的相似性经过比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联系。换 言之,比较论认为,隐喻是某种相似性或类比的 一种陈述,是某种压缩对的或省略性的明喻。
(2)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指将‚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空间方位映射到费空间概念上而形成的一系列 隐喻。
人类的空间方位感知是赖以生存的基本生存能力,因此人 类借助空间方位中获得的基本经验去理解情感、数量、健 康情况、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
形式空间假设
人类的方位感来源于人类自己身体对外部物理环境的感知, 空间概念是人类从出生开始便感受得到并伴随一生应用的 概念系统,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概念, 诸如上—下、前—后、里—外、深—浅、中心—边缘等。 这些感知形成的基本空间关系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概 念。人类经常把身体体验作为衡量周遭世界的标准,由体 验去感知世界,再由感知形成概念,由具体概念逐步推理 出具有抽象意义的概念,概念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可以说 ‚体认‛是认知的基础,也是我们思维活动的起始点,更 是十分重要的‚隐喻源‛。
互动建构论是皮亚杰在洛克(Locke)‚白板说‛和斯宾 塞(Spencer)经验论的影响下提出的观点,他认为: ‚认知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相互作用论强调认 知结构是后天建构的,智能、知识来源于后天的经验、活 动和实践。‛
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不是天生就决定的,后天的经验和实 践可以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这一点与天赋论正好相 反,与莱考夫派的观点是相符合的。
人类是通过身体与世界的互相作用来与世界相连,我们整 天生活在客观世界中,无法与其分离。使得认知、心智、 知识成为可能的只能是我们的身体经验,是想象力,而绝 不是什么超验。
二、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的心理学背景 ( 一)完形心理学(二)建构论
完形主义心理学 20 世纪初开始在德国兴起,也称格式塔 心理学。‚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一词的音译,意思为 ‚完形‛、‚样式‛、‚结构‛、‚组织‛。它是一种整体 感知的理论,强调人类感知的整体性。当我们对某个特定对 象进行感知的时候,我们所体验得到的应该是整体结构的效 果,而并不是分离对象的格式重组。格式塔心理学派坚持认 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都是一个‘被分离 的整体’。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综合,整体不是由若干元素组 合而成的;相反,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 质和意义。完形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知觉组织原则,主要包括 邻近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闭合原则、图形原则、 同域原则。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基本观点开始受到重 视,莱考夫也是从研究语言整体句义出发,论述中提到的原 型范畴、意象图式、图形背景等内容也与格式塔的整体感知 理论紧密相关。
(1)结构隐喻
赵艳芳曾对莱考夫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进行
综合性的概括:‚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 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
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于是产生了一词多用的现象。‛
结构隐喻比之于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最为常用,一种概念 结构固定了,可以衍生出更为广泛灵活实用的句子。
三、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的语言学背景 (一)互动论
互动论的提出者是英国新批判派的创始人理查兹(I.A. Richards)。他突破了传统隐喻观的局限,在《修辞哲学》 (1936)一书中,最先提出了著名的‚互动论 (InteractionTheory)‛。理查兹认为:隐喻是人类的语 言,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我们的 口头语言表达中平均每三句话就会出现一个隐喻。束定芳 在《理查兹的隐喻理论》(1997)中对该理论加以详细论 述,认为理查兹对于隐喻的理解是更加宏观、全面的,隐 喻更需要语境,语境固定语义随之固定,并且因本体 (tenor)和喻体(vehicle)之间的互动而产生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