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使用

电子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使用

艺术学苑/电影文学M O V I E L I T E R A TU R E2009年第12期109 电子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使用■韦玲玲(江苏工业学院艺术教育中心,江苏常州 213164)[摘 要] 电子音乐与电影都是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电子音乐从其早期的实践运用开始就与电影息息相关。

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发展,电子音乐成为了电影配乐的重要形式,散发出蓬勃的现代气息。

本文从音乐本质的角度,分析了电子音乐与电影配乐的关系,剖解了电子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风格流变、表现形式,探索了电子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电子音乐;电影音乐 电子音乐是一种新型的科技音乐,是近现代科技的产物。

它颠覆了传统音乐的概念与形式,经过近百年的历程,电子音乐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音乐内容,于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听,特别是在电影音乐中被大量运用。

电影与电子音乐,作为两种新兴的科技与艺术的产物关系密切,它们共同发展,共同创新,成为息息相关的两种现代艺术。

一、电子音乐与电影音乐的关系电子音乐是20世纪新兴的音乐类型,它是先锋派的音乐家们在西洋古典音乐发展到了巅峰后,探索出的一种新的音乐创作方式。

它完全抛弃了传统的十二音体系,转而借助音频技术的发展。

[1]电子音乐的产生使得“音乐”的内涵被重新定义,它不仅扩展了乐器的种类,不再局限于以往交响乐队中的传统乐器,还扩展了音乐的含义,即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自然界的一切声响,无论是乐器的演奏,街头的嘈杂都可以成为音乐的元素。

此外,电声不仅改变了音乐的聆听方式,更是扩展了音乐本身。

20世纪下半叶的新乐器如电吉他、采样器等对于音乐的演奏、创作手法甚至音乐内涵的扩展带来的变化超乎想象。

电子音乐这些有别于传统音乐的特点,成为了其与电影音乐合作的重要基础。

电影是一门内容丰富多样的艺术,反映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之相适应的音乐表现也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电子音乐对传统“音乐”的扩展满足了这一要求,使得音乐的表现与种类更加丰富;同时,电影艺术又是高于生活的,电子音乐在科技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时代性,表达出传统音乐所难以展现的现代人类情感体验。

电子音乐在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并不被人们所关注,初期的电子音乐被认为不过是一些知识分子们的音乐试验。

但是颇具商业头脑的电影人与有着敏锐嗅感的配乐者们将它首先付诸于恐怖片中,作为背景音乐。

如泰勒明琴(There m invox ),这种初期的电子乐器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产生,但最早广泛拿来当乐器演奏,却是在后来五六十年代许多的惊悚电影的背景音效配乐里。

可见,电子音乐的重要特征:丰富的音色变化和音响效果,很早就已经被电影音乐的工作者们发现,从此,电子音乐成为电影音乐的重要风格类型。

电子音乐初在电影配乐中的使用,主要是泰勒明琴等电子乐器的使用,但它们的运用只是出于一种点缀的性质,因为这一阶段的电影配乐仍然是以传统的管弦乐队音色为主。

不久,首部全电子乐器配乐的影片就诞生了,这就是1956年的《弃星之旅》(Forbidden Planet )。

《弃星之旅》的配乐完全使用电子合成器(早期的合成器)。

担任配乐的巴隆夫妇完全使用电子乐器的音色来勾勒影片,虽然在技术上还不太成熟,但对音效的追求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因此,《弃星之旅》还曾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提名。

《弃星之旅》配乐的成功对后来《星球大战》一类科幻片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成为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科幻片,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的电子音乐时代的开端。

[2]39从早期的泰勒明琴等电子乐器,到后来的合成器,电子音乐在电影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至20世纪90年代杜比数字立体声被广泛应用于电影,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影声音创作与制作的格局。

采用数字技术和电脑合成的方式,简化了作曲家音乐创作的过程,省略了二度创作对作品理解造成的缺失,使编创者、演奏者合二为一,为电影声音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同时还可以运用先进的剪辑技术将音乐分解组合于不同的情节。

如《十面埋伏》中“牡丹坊”一段,音乐制作是从几千个鼓声中挑选出十几个鼓声,有礼炮似的鼓声,有甩袖子发出的鼓声,大概有七八种声音组成一声鼓声,此后再经过缩混剪辑制作。

“牡丹坊”中的鼓声一共有103声,然而却是每一声都不一样,通过这种数字科学技术,此时的音乐形式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器乐或是乐器形式。

二、电子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风格流变电子音乐在电影配乐中早期主要用于惊悚片,常作为背景音乐,侧重于音效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利用了电子音乐的科技成分,游离于传统的“音乐”的概念。

如第一部恐怖片《科学怪人的新娘》(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年)中就使用了电子音乐,配乐者弗兰茨・瓦茨曼采用了一种早期的电子乐器———马特诺电子琴(Ondes Mar 2tenot )来做效果,制造阴森恐怖的影片气氛。

与马特诺电子琴相似的还有后来在好莱坞常用的泰勒明琴,都是电子管的。

泰勒明琴是1922年由俄国人烈恩・泰勒明(Leon There m in )发明的,1927年作为早期的电子乐器被介绍到美国,它可以演奏出一种十分神秘又略带恐怖的声音,给人诡谲的感受,一进入美国就被美国人买断了它在电影配乐方面的使用权。

如20世纪40年代希区柯克两部“黑色电影”名作《爱德华大夫》与《失去的周末》中就使用了电影文学/艺术学苑O V I E L I T E R A T U R E 这种乐器。

这两部影片的配乐作曲家罗萨(M ikl os Rozsa)还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

作为一位配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罗萨曾经说过:音乐的功能不是图解而是产生心理上的特殊效果![2]17而罗萨在影片中对电子乐器泰勒明琴的巧妙运用,正适应了影片的风格基调,将影片中的紧张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战之后,电子音乐已经传遍全球,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盛行的史诗片、冒险片、科幻片中大放异彩。

这些影片中,电子音乐的使用不再仅仅局限于音效的特征,而开始展现出音乐的特性,特别是在乐器音色的使用上。

影片中,电子音乐常常是用来营造一种异域风格或是特殊的音乐风格,它解决了作曲家在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影片时,特色乐器使用的问题,扩展了作曲家对乐器的操控。

电子音乐不再仅是一种产生某些特殊音效的乐器,而是根据剧情,可以被作曲家用来表述或是表现的工具了。

首先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史诗片中,获益于立体声录音技术,电影音乐作曲家们开始创作出许多配合史诗影片大气磅礴的“大片”配乐,电子音乐被适时地使用进来,常用来烘托影片的气氛,营造故事的特定氛围。

如在史诗片的重要作品《十诫》(The Ten Command ments)中,配乐者就使用了一种早期的电钢琴“诺瓦科德电风琴”,用其演奏表现影片中古埃及或是希伯来的音乐风格。

又如在史诗片《斯巴达克斯》中配乐者使用了一种类似于电子琴的乐器“欧蒂兰”(Ondi oline),它的音色像木管、曼陀林和打击乐的混合,为影片营造出特殊的音色效果。

又如在1962年奥斯卡最佳配乐奖的《阿拉伯的劳伦斯》中作曲家莫里斯・贾里(Maurice Jarre)为影片写了一段主题音乐,其中富有阿拉伯色彩的第二音乐元素,就是采用了马特诺电子琴(OndesMartenot)来演奏的,它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现时展现的就是日出时分的沙漠。

从遥远的天际传来马特诺电子琴演奏的空谷足音般的主题音乐,渲染了画面中的无垠沙漠。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电影音乐又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电子音乐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影配乐中,特别是在带有魔幻色彩的冒险片和科幻片中,用来营造、渲染影片的魔幻气氛。

《弃星之旅》的电子配乐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又如在20世纪福克斯50年代最卖座的科幻片之一《地心游记》(Journey t o the Center of theEarth)的配乐中,作曲家伯纳德・赫尔曼(Bernard Her2r man)采用了超大编制的弦乐组和五台管风琴以及电颤琴等电子乐器,描绘出一个人类从未见过的幻想中的地心世界;特别是在发现亚特兰蒂斯城的一场戏中,圣咏风格的音乐在管风琴、电颤琴的伴奏下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从50年代到70年代,随着科幻片不断地发展壮大,作曲家们为了追求效果,寻求古怪的音响,大量地使用电子乐器,从而使电子音乐成为这一时期此类影片的主要配乐形式,直至1977年《星球大战》的出现,科幻片的配乐形式才有所改变,回归于传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音乐已经融入了流行音乐中,出现在各种类型片中。

电子音乐的音效特性与音乐性被更深层的挖掘,开始与其他音乐类型一样可以成为电影内容表述的重要工具,电子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电子音乐以其自身特有的现代气息,爆发出比之其他音乐类型更强的生命力。

如60年代中期希区柯克的代表作《鸟》(B ird)中,作曲家赫尔曼根据剧情,用电子乐器模仿群鸟鸣叫的声音,用于影片的很多场景中作为配乐,给观众造成了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此后,在70年代初展现少年暴力犯罪的代表作《发条橙子》(Cl ock work O range)中,配乐者温迪・卡洛斯采用了“对位”的创作手法,将音乐与画面形成风格“反差”,从而产生强大的戏剧力。

影片中的音乐都是非原创的古典音乐,但卡洛斯却将乐曲进行了改变,全部采用摩戈电子琴(Moog Synthesizer,电子合成器的一种)来演奏,这样的改编手法,使得影片的音乐别出心裁,令人印象深刻,成为此后电影配乐中的常用手法。

80年代,电子音乐又在励志影片中出现,如1981年的《烈火战车》(Chari ots of Fire)。

配乐者作曲家凡格里斯(Vangelis)是希腊人,擅长电子音乐的制作,他在影片的开始就使用了电子合成器,营造出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与影片中的慢镜头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凡格里斯因此曾获得奥斯卡最佳音乐奖。

电子音乐还出现在宗教题材的影片中,如80年代末的《魔宫传奇》(The Nameof Rose),影片中使用电子合成器营造了具有神秘感的音乐氛围。

90年代,电子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使用更加普及多样,在1997年的影片《泰坦尼克号》(Titanic)中,为了表现影片中的史诗性,加强影片的配乐气势,作曲家詹姆斯・霍恩(James Horner)大量地使用了电子合成器,创造出一种类似管风琴的效果,营造出宏大的影片气氛。

自50年代电子合成器产生,至60年代被广泛地实际使用,合成器对电影音乐的影响巨大,成为60年代至90年代电影配乐中的主要手段。

现在,电脑音乐也开始普遍运用于电影音乐中,电脑音乐的介入提高了音乐制作各方面的效果和技术指标,[3]如影片《十面埋伏》《英雄》等。

三、电子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表现形式电子音乐在电影中的使用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体现音效的特点,也可以体现音乐的表现力;既可以与其他形式的音乐共存,也可以通片独立担当;既可以演奏古典音乐,又可以演奏现代音乐;既可以营造氛围,也可以刻画人物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