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查报告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最基础学科,为深化素质教育,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民主性、实践性,通过学科教育,最大限度地幵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大胆尝试,乐于探究,培养创新、热爱数学;同时新的教学思想也要求我们,要以人的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全过程中去,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自主学习,就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教师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能想的,让学生自己想;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形成教与学的真正和谐,我们提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研究主题。
从2000年9月幵始我校就把“如何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这一问题作为研究的先行点。
经过实验研究,认为利用尝试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是达到培养小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数学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经过近3年的实验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现将这次教师问卷调查情况作如下总结:一、选择题部分(调查人数11人)调查问题供选择项目选择人数百分率简要评析教材的使用按部就班0 /调查显示有效地发挥教材的功能,在具体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充分兼顾本班学生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对实验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再创造,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实践。
视学生情况和自我认识作调整6 54.5%能整体考虑优化组合,作二次幵发5 45.5%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能9 81.8%调查显示我校数学教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有时能2 18.2%不能0 /常用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解决问题7 63.6%调查结果显示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面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加强对反馈信息的控制和调节,指导教学,使教学处在动态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要善于捕捉反馈的信息,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听取学生的发言,查看他们的练习,了解问题,启发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知识。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4 36.4%教师讲解解决问题0 /挑战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能11 100%实验结果表明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
不能0 /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经常用3 27.3% 1 、实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得到了迅速提高。
2、实验教师的教科研水平,计算机操作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3、在课件的制作上,不仅要增加数量,更要提高质量,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使多媒体技术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有时用8 82.7%基本不用0 /课堂上学生交流的方式同桌交流3 27.3%调查结果显示小组合作讨论是一种群体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利用学生在学习中能取长补短,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
四人小组交流7 63.6%允许下位交流1 9.1%学生在课堂上会不会发现和提出问题会7 63.6%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会学习的重要一点就是学会质疑,学会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
从另一角度说,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就要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提出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教为学服务。
通过实验我们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更多的是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有时会4 36.4%不会0 / 课内作业的时间基本没有0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已意识到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所需的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通过练习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格、身心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通过练习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检验学生学习教学的能力,评价教与学的水平。
5分钟左右8 82.7 %10分钟左右3 27.3 %学生回答错误或提出无价值问题时如何评价鼓励11 100 %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比较薄弱,典型表现有三类:一种是不会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另一种是不愿或不敢提出问题,还有一类就是提出了一些错误或无价值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教学中已注意到如何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们都知道造就创新人才,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激疑,科学地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批评0 /置之不理0 /学生有无机会自主评价没有0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是具有生命的人。
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指令者" 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是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因此,教师在“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要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断地引导学生评价自己、评价同伴,而且还可以评价教师。
把评价的过程当作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自我调控和自我塑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正确看待他人,正 3确看待自己。
经常有10 90.9 %很少有1 9.1 %二、问答部分(调查人数11人)1、如何理解“主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1.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
素质教育思想有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探究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
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探究,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系列,即智力因素系列与非智力因素系列。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这两个方面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过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认为,“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力差异”,而学习速度的差异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差别所致。
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
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两大系统水乳交融,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如果离幵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离幵了学生的拼拼、比比、摸摸、看看、量量、画画,以及操作实践,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认识是相当困难的。
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小学生好动,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多给学生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成学生的积极有效的自主参与;没有了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4.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减负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可分为“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两类。
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习者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意义、效率和效果,他们只有学习的压力而没有学习的动力,只有学习的苦恼而没有学习的快乐,他们视学习为包袱,视学校为“监牢”,视考试为“刑场”。
他们不仅有认知方面的重负,更有精神方面的枷锁,不仅有体力透支,更有心力憔悴。
而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所产生的学习效率则截然不同。
面对同样的“学习量”,主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质量高,精神面貌也好。
故而,我们认为“减负”就其实质而言,涵盖着两个层面:一是减轻学生知识学习特别是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负,如减少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等;二是减缓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抑,解放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变消极、被动地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主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时有何困难?调查表明问题主要是如何做到“全员参与”。
面向每一个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
因此,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实际活动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成为陪客。
如教学“不连续进位加法的列竖式计算” 这一教学内容,按传统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指名让学生逐一回答每一步应该怎样列式,从形式上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还是听别人的“说”而学到的,特别是中差生是否真正掌握,只能从“懂不懂”、“会不会”的询问中有一个表面的了解。
而如果运用现代教育理论, 由教师先启发诱导,提出整体要求,再让全体学生都动手尝试列式,人人参与探究过程,人人动脑思考问题,那么全体学生的学生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3、什么问题主动探索最有效?我们知道,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法。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贯彻始终。
例如,在教学“27+5=?时,按照以往传统的方法,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法去理解满十进位,然后再进行计算训练。
用摆小棒的方法强化满十进位,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定格在这一种方法上,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
所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这一弊端,要求把教材中“讲解式”的呈现形式改变为主动探究的“问题发现式”,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电脑演示):妈妈让小明计算27+5=?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巧妙的方法来计算27+5=?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想出了多种方法:有一根根数的;有把5分成3和2,用27+3+2=32;有把27分成25和2,用25+5+2=32;有把27看成30,用30+5-3=32 ;有用竖式计算;有把27分成20和7,用7+5+20=32;还有把27分成22和5,用5+5+22=32等等。
这些不同的方法,无不是学生们智慧的展现,所以,数学课堂新的教法要求给予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得到主体地位的同时能够主动的获取新知,从而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发现数学规律。
4、当学生不感兴趣并不愿意听时,你该如何?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