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1.学生活动: 2.讲诉自己认为幸福的事情!
幸福是有一个和睦的家庭
幸福是兄弟情 深
幸福是一个温暖的微笑
幸福就是早上起来,你还 可以看到蓝天。
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说:回家就是 幸福。
一个满头大汗的农民说:丰收就是 幸福。
幸福就是周到的关怀!
幸福是光明正大、宽宏大量!
父母在你劳累时候递上的温热的牛 奶。
《华严经》曰:“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 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作光明,于贫穷 者令得伏藏。”佛家幸福观认识到一切烦 恼、痛苦与罪恶的根源是对自我的执著,摆 脱现实社会的种种假象,超越自身的局限性, 认识世界的无限,使有限回归无限,便可从 现实的烦恼之中解脱出来。
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幸福主要来 源于人感性的自然欲望得以满足而获得的 快乐。 苗力田认为对感性主义幸福观的探讨 最早的是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三、幸福的类型
1.依据人的需要、欲望、目的的分类,幸福 可以相应地分为物质幸福、人际幸福(社 会幸福)、精神幸福。
人的需要:按著名心 理学家马斯洛的理 论可分为大三类: 从低到搞依次是物质 需要、社会需要、 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
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
2.人的需要还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 创造性需要与消费性需要,由此也可 以把幸福分为自我实现的幸福(创造性幸 福)和非自我实现幸福(消费性幸福)。
儒、道、佛三家幸福观的共同点: 首先,三者都强调追求幸福是人最终的 目的,同时幸福不仅包括个人的幸福还包 括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幸福。这从儒家的 仁者即为爱人、人与人的关系;道家的小 国寡民思想;佛教的乐于助人、助人为乐 中可见一斑。
其次,从获得幸福的途径看,儒家认 为有德、有仁才可得幸福,道家认为将人 的本性得以自然发展便可得幸福,佛家则 强调超脱、涅槃才可脱离苦海得到幸福。 虽然三者对获得幸福途径的出发点不同,但 均强调克制,认为只有控制住人自身的本能 欲望才能得善。中国文化的这三大思想更 多强调对个体自身本能欲望的控制,以德行 为前提去获取个人与集体的幸福。
衣食无忧
百万
千万
亿万 金钱收入
中国六城市幸福指数排行榜
2004 年,芝加哥大学奚恺元教授,对中国6 大 城市进行了一次幸福指数测试。 榜一:6 大城市当前幸福指数排行 测试表明,6 大城市的幸福指数从大到小依次 是:杭州、成都、北京、西安、上海、武汉。 榜二:当前幸福指数与人均月收入对照 上海人均收入最高( 月平均收入2847 元) ,幸 福指数排倒数第二; 成都人均收入最低(月平均收 入1515 元),幸福指数排第二位; 杭州人均收入居 中(月平均收入2300 元),幸福指数最高。
最后,三者均强调幸福来自于心。忽略 身体需求得以满足的快乐而强调更高层次 的快乐。精神上的幸福,认为只有如此才可 以得到最长久的幸福。
西方哲学中幸福观
• 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 • 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 • 基督教幸福观
西方幸福观的发展历程: 首先,对比感性与理性主义幸福观,可主要归纳 为快乐、德性与幸福三者关系的探讨。 感性主义幸福观主张福乐观,认为幸福即为快 乐,追求幸福即为追求物质与精神的感观快乐;而 理性主义幸福观则认为幸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快 乐,快乐只有在理性的调控下得以适当发展才可得 幸福。因此,理性主义幸福观强调节制、自控等美 德才是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进而提出了福德观、 德福观以及福德并存的不同理论假设。
通过比较1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地区的 调查数据得出全国中产家庭幸福指数平均 数,而在开展调查的10个地区中,北京、 上海、深圳、浙江家庭幸福平均指数略低 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四川、福建、重 庆家庭幸福平均指数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山东、广东处于全国平均水平。
调查显示,北京、上海、深圳、浙江四 个地区,家庭幸福指数均在合格线以下, 其中深圳和北京两地的家庭幸福指数更是 位居本次调查一个地区的倒数两位。住房 压力大、工作压力大、交通状况不佳、缺 少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是影响受访者幸福 感的重要因素。
总之,追求幸福的三大原则,是攀登幸福殿 堂的三阶梯,是幸福人生的三部曲。谁能 依次唱好这三部曲、顺序攀登这三阶梯、 谨慎遵循这三原则,谁就能求得真正的幸 福,谁就是真正幸福的人。
讨论:幸福在哪里? 什么样的人生最幸福? (范伟的言论是不是幸福的人生观)
幸福在哪里
• 小猪问妈妈:“妈妈,幸福在哪里 啊?”妈妈说:“幸福就在你的尾 巴上!”于是,小猪试着咬自己的 尾巴.过了几天,小猪又问: “妈妈, 为什么我 抓不住幸福呢?”妈妈 笑着说: “孩子,只要你往前走,幸 福就会一直跟着你……”
2.选择原则: 对幸福的选择与自己的才、力、命、德 相一致。 一个人对幸福的欲望、选择只有与 他的才、力、命、德相一致、相适应, 他所期望所选择的幸福才能实现。所 谓的“量力而行”即是这种含义。
3.行动原则 追求幸福的努力与修养自己的品德相结合。 有了正确地认识和正确的选择,只是幸 福的开始,要求的真正的幸福,还必须有 正确的行动。努力和修德结合起来才能实 现所选择破 除我执。 《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 是空,空即是色。”“色”指外在的物质 性,“空”指缘起性空。佛家认为,世间万物 的存在和败坏,皆由因缘决定,所谓“诸法 因缘 生,诸法因缘灭”;否定有独存、不变 的事物存在,一切有条件决定。
佛家的另一个理论是因果报应,善有善 报,恶有恶报,所以人应当积德行善,强调道 德和幸福的统一性。
利己和利他幸福可作如下区分
利他幸福 无私利他幸福=最高的正当幸福 为己利他幸福=基本的正当幸福
利己幸福 单纯利己幸福=最低的正当幸福 损人利己幸福=不正当幸福
四、幸福规律
1.体验律: 马斯洛发现,需要越底级,其心理体 验变越强烈;需要越高级,其心理体验变 越淡泊。但是,幸福越低级便越强烈,因 而也就越短暂;越高级便越淡泊,因而也 就越持久。
幸福真谛是什么
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 也无法进行比较,只要我 们在生活中用心体味,就 能品尝到幸福的味道。
幸福就是 张开双臂,为寒冷的人送去温暖 。 幸福是无私奉献、助人为乐! 幸福就是展露笑颜,给哀伤的人带来欢乐 !
老子说正确的幸福观,是“知 足之足常足矣。”为了维护这 个幸福观,要“不尚,贤使民 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 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 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 民无知(知无不是不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
北京
上海
杭州
武汉
西安
成都
2012全国各大城市幸福指数排名
• 根据央视的调查,幸福感排名前十的省会 城市(十大幸福之城)是:拉萨、太原、合肥、 天津、长沙、呼和浩特、石家庄、济南、 银川、重庆。
•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排序
•
收入水平(55.53%)、健康状况 (48.91%)、婚姻或感情生活状况(32.09%)、 社会保障(28.72%)、人际关系(27.96%)、 道德风气(21.39%)、事业成就感(21.37%)、 环境卫生(15.95%)、自身性格(12.72%)
幸福就是为了家庭而忙碌地工作
•
幸福,是在一定条件下, 人感受到目标和理想实现 后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二、幸福与金钱的关系
1.金钱不是幸福的全部内容或决定因素 2.有钱是幸福的一部分,但还要看钱是 如何得到的。
有钱才 幸福
简朴是 幸福
幸福满意度
30
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图
25
20
15
10
5
0
食不果腹
2.价值律: 一方面是同一等级的幸福价值的大小; 另一方面是不同等级的幸福价值的大小。 不同等级的幸福,其价值的大小与其等 级的高低成正比:幸福越高级,价值便越 大;幸福越低级,价值便越小。这就是幸 福的价值规律。
• • • •
3、实现律: 幸福有需要、欲望、目的到实现,必须具 有四大要素:才、力、命、德。 才就是一个人的天资、天赋才能。 力就是一个人的努力。 命就是一个人的环境、境遇、机会、机遇。 德就是一个人的品德。 才、力、命、德是幸福实现的四大要素 而与其成正比:天资越高、努力越大、机 遇越好、品德越优,幸福便越易于实现; 反之则难于实现。
幸福是善解人意、无微不至!
幸福就是朋友的默默支持
广西留守儿童
稻子黄了,外出打工的父母就要回来收获了,孩 子们知道,大人回来丰收的是粮 食,他们即将 收获的是那渴望已久的亲情。于是他们在田间地 头,房前屋后尽情地庆祝就要到来的幸福。
一个身患恶疾 的人说:健康 就是幸福!
李靖,7岁,出生在 鄂西五峰土家族自治 县的一个偏僻山村, 土地贫瘠,资源贫乏, 父母勤耙苦挣也仅能 填饱一家人的肚子。 小李靖聪明灵动,考 试总能拿个第一,课 文朗读得也有板有眼, 普通话还很标准的。 虽然家庭贫困,但小 李靖却快乐幸福的生 活着。
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幸福远远高于非 自我实现的、消费性的幸福。后者随着消 费而逝,不可留存;前者则是不朽的。 这种不朽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那就是 我国古人所说的三不朽:立言、立德、立 功。这三种幸福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3.利己幸福和利他幸福
从人我关系的角度看,幸福可分为利己与利他。 所谓利己幸福就是利己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 也就是对一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利己的需要、欲望、 目的得到实现的快乐; 所谓利他幸福也就是利他目的得到实现的幸 福,即对一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利他的需要、欲望、 目的得到实现的快乐。
幸 福
一、幸福是什么?
著名演员范伟曾有这么一段经典台词: 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 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 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 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 你就比我幸福。
中国哲学中的幸福观
• 道家幸福观 • 儒家幸福观 • 佛家幸福观
传统文化的儒道释三家,从不同的层面 给当代人一种终极关怀的幸福观: 儒家要求人们积极“立言、立德、立 功”,实现人生的三不朽; 道家要求人们平等、坦然地看待一切, 不为功名利禄所束缚,回归本真的世界和自 由的状态,达到与天地万物“逍遥游”的境 界; 佛家则为人们建立了一个清静的彼岸 世界,可以把人们从物欲纷争中彻底解脱出 来,实现人生的超凡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