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帛书已经有“以清煮胶”的记载。
此书成书于战国或更早,说明中国阿胶的药用在我国至少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
主心腹内崩,血脱之疾。
劳极洒洒如疟状,劳倦则脾伤而血亏,此肝脾之寒热,故如疟也。
腰腹痛,四肢酸疼,血枯之疾。
女子下血,安胎。
养血补血自止而胎安。
久服,轻身益气。
补血则气亦充。
阿井为济水之伏流,济之源为水,自水以至于阿井,伏见不常。
若《夏书》所谓溢为荣,出于陶邱北者,皆伏流从下泛上者也。
阿井在陶邱北三百里,泉虽流而不上泛,尤为伏脉中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
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
以之成胶,真止血调经之上药也。
其必以驴皮煎者,驴肉能动风,肝为风脏而藏血,乃借风药以引入肝经也。
又凡皮皆能补脾,脾为后天生血之本,而统血,故又为补血药中之圣品。
《新修本草》味甘,平、微温,无毒。
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
久服轻身益气。
一名傅致胶。
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
出东阿。
恶大黄,得火良。
出东阿,故名阿胶。
今都下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胶则有清浊。
凡三种∶清薄者,书画用;浓而清者,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用之皆火炙,丸散须极燥,入汤微炙尔;浊黑者,可胶物用,不入药也。
用一片鹿角即成胶,不尔不成也。
《雷公炮制药性解》味甘咸,性微温无毒,入肺肝肾三经。
主风淫木旺,肢节痿疼,火盛金衰,喘嗽痰血,补劳伤疗崩带,滋肾安胎,益气止痢。
明澈如水,质脆易断者真。
山药为使,畏大黄,蛤粉炒成珠用。
按∶阿胶用黑驴皮造成,黑属水,专入肾,能克火,盖以制热则生风之义,故宜入肝。
且火得制则金亦无侵,故又宜入肺。
夫东阿井系济水所生,性急下趋,清而且重,用之煎煮,搅浊水则清。
故治瘀浊及逆上之痰也。
《汤液本草》气微温,味甘平。
无毒。
甘,平。
味薄,气升阳也。
入手太阴经、足少阴经、厥阴经。
《象》云∶主心腹痛内崩。
补虚安胎,坚筋骨,和血脉,益气止痢。
炮用。
《心》云∶补肺金气不足。
除不足,甘温补血。
出东阿,得火良。
《本草》云∶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
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
虚劳羸瘦。
阴气不足,脚痛,不能久立。
养肝气,益肺气。
肺虚极损。
咳嗽,唾脓血,非阿胶不补。
仲景猪苓汤,用阿胶,滑以利水道。
《活人书》四物汤加减例,妊娠下血者,加阿胶。
《本草求真》阿胶(专入肝,兼入肺肾心)。
味甘气平,质润,专入肝经养血。
何书又言除风化痰。
盖以血因热燥,则风自生。
阿胶得阿井纯阴之济水,又得纯黑补阴之驴皮。
(宗曰,驴皮煎胶。
取其发散皮肤之外也。
用乌者取乌色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如乌卵乌鸡之类皆然。
)气味俱阴,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
水补而热自制,故风自尔不生。
(藏器曰,诸胶皆主风,止泄补虚,而驴皮主风为最。
)又胶润而不燥,胶性既能润肺,复能趋下降浊,使痰不至上逆耳。
至于痔漏肠风,衄血血淋下痢。
(痢因热成。
)暨经枯崩带,胎动痈肿,治克有效,亦是因血枯燥,伏热而成,故能得滋而解。
此为血分养血润燥,养肺除热要剂,不似首乌功专入肝,补血祛风,乌须黑发,而于肺经润燥定喘则未及。
鹿胶性专温督与冲以益其血,而于肺经清热止嗽则未有,龟胶力补至阴,通达于任,退热除蒸,而于阴中之阳未克有补。
古人云,阿胶养神,人参益气,正谓此也。
以黑光带绿,至夏不软者良。
削炒成珠,或面炒,蛤粉炒,(去痰)蒲黄炒。
(止血)或酒化水化为用。
以山药为使,恶大黄。
牛胶功与阿胶相似。
(陈自明云,补虚用牛皮胶。
去风用驴皮胶。
时珍曰,阿胶难得。
真牛皮胶亦可权用,其性味皆,宜于虚热。
若鹿角胶则性味热补,非虚热者所宜,不可不详辨也。
)治能养血祛风,然总不如阿胶养血治风之为最耳。
《本草备要》甘平。
清肺养肝,滋肾益气(肺主气,肾纳气),和血补阴(肝主血,血属阴),除风化痰,润燥定喘,利大、小肠。
治虚劳咳嗽,肺痿吐脓,吐血衄血,血淋血痔,肠风下痢(伤暑伏热成痢者,必用之。
妊娠血痢尤宜),腰酸骨痛,血痛血枯,经水不调,崩带胎动(或妊娠下血,酒煎服)。
痈疽、肿毒及一切风病、泻者忌用(大抵补血与液,为肺、大肠要药。
寇宗曰∶驴皮煎胶,取其发散皮肤之外。
用乌者,取其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故又治风也。
陈自明曰∶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
杨士瀛曰∶小儿惊风后,瞳人不正者,以阿胶倍人参服,最良。
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
按∶阿井乃济水伏流,其性趋下,用搅浊水则清。
故治瘀浊及逆上之痰也)。
用黑驴皮、阿井水煎成(苏颂曰∶《本经》阿胶亦用牛皮,见二胶可通用。
牛皮胶制作不精,故不堪用),以黑光带绿色、夏月不软者真。
锉炒成珠,或面炒、蛤粉炒(去痰)、蒲黄炒(止血),酒化、水化,童便和用。
得火良。
山药为使。
畏大黄。
《本草思辨录》阿胶为补血圣药,不论何经,悉其所任。
味浓为阴,阿胶之味最浓,用必以补,不宜补者勿用。
白头翁汤加阿胶,则曰下利虚极。
内补当归汤,则曰去血过多加阿胶。
仲圣、孙真人皆有明训。
然非填补比,不得与熟地山药同论也。
阿胶以济水黑驴皮煎炼而成,性易下行,且滑大肠,于下利非宜。
何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下利?不知此乃滞下之热痢,正借其滑利之功。
故张洁古加减平胃散治热痢,以脓多而用之。
渴者非热烁其液,即下焦阴液不上朝。
阿胶不能清热而性下行,何能止渴;乃猪苓汤治发热而渴,又治下利而渴,证不宜阿胶而偏佐以阿胶。
不知此皆因热而渴而利,水畜于中而热与水得,液既大伤,更与以猪苓辈淡渗燥劫之物,液不几涸矣乎。
佐阿胶所以润液而救猪苓辈之偏,非治其渴与利也。
推之黄土汤燥湿,鳖甲煎丸破结,温经汤行瘀,大黄甘遂汤下血逐水,亦断非滋柔浊腻之阿胶所能为力。
盖其补血润液而下行,不致掣燥湿、破结、行瘀、下血、逐水之肘,且能辅其不逮,故有需于阿胶。
若执黄土汤诸方,而以燥湿各事责阿胶,则何异扪烛扣之见矣。
1.1 阿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中“出东阿,故曰阿胶”。
盆覆胶始于《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胶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书画用;厚而清者,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浊黑者,可胶物用,不入药也”。
《齐民要术》煮胶第九十,煮胶法中:“用盆凝胶后合盆于席上”,有“盆覆胶”之意,但文中没有此名。
1.2 傅致胶始于《神农本草经》。
由公元2400年前,古东阿黄帝侄子张挥第74世孙张傅“百义堂”发明用牛皮熬胶救人,为了纪念他,人们称牛皮胶为“傅致胶”“致”通“制”,取“张傅制造的胶”之意,张傅早诛杀,其子熬胶谋生,孙子张铭(张氏76世传人)专门成立“百义堂”专业制作阿胶。
1.3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中有“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一语,意思是说再灵验的物品其作用也并非无限。
这是现存史籍中关于阿胶一名的最早记述,说明那个时候的阿胶已名闻天下。
另外,从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也已经有“以清煮胶”的记载。
1.4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
这本书是最早把阿胶列入方剂治疗疾病的书籍。
书中记载了许多以阿胶为主药的著名方剂,如:黄连阿胶汤、胶艾汤、炙甘草汤等,现在都已经是传世名方。
1.5三国时东阿王曹植赞阿胶赋云:“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1.6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曰:“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也。
”这即是说梁朝以前的“阿胶”一般都是用牛皮、猪皮、旧杂皮、烂皮、动物碎骨等熬制而成的阿胶,使用驴皮熬胶的很少,1.7到了七世纪,《食疗本草》记载道,牛皮作之谓“黄明胶”,驴皮作之则称之为“阿胶”。
这说明阿胶的原材料发生了重大变化,驴皮取而代之,医家认为牛皮胶,猪皮胶等其他动物胶熬成的胶都统称成“黄明胶”。
1.8八世纪的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云:“诸胶俱能疗风止泻补虚,而驴皮胶主风为最。
”沿用了唐代陈藏器“驴皮胶”而“黄明胶”不是阿胶的说法1.9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翼方》说:“阿胶味甘,微温,无毒,主心腹内崩劳极。
”驴皮胶始于《千金•食治》。
当时牛皮、驴皮和马皮等皆用于加工阿胶,但驴皮胶已被医家所单独认识。
1.10宋代寇宗《本草衍义》称:“驴皮煎胶,取其发散皮肤之外。
用乌(驴皮)者,取乌色属水,以制热生风之义。
”1.11沈括《梦溪笔谈》中说:阿井水“性趋下,清而重”、“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
《1.12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称:“阿井水煎乌驴皮如常煎胶法”。
明确指出阿胶用阿井水煎乌驴皮。
1.13金元时期王好古《汤液本草》称:“阿胶益肺气。
肺虚极损,咳嗽唾脓血,非阿胶不能补。
”1.14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在《秋夜梧桐雨之锦上花》写到:“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
”道明了阿胶美容养颜的特殊功效。
1.15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阿胶“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
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
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
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圣药也”。
将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
李时珍被誉为药圣。
他为驴皮与牛皮之争说了句公道话,算是盖棺论定,从此一语定乾坤。
在他那本传世名著《本草纲目》中,李药圣很学术的写道,“大抵古方所用多牛皮,后世乃贵驴皮。
”牛皮者定位在黄明胶,而驴皮定位在阿胶,《本草纲目》盛称阿胶为“圣药”。
1.16直至十一世纪,出了本《博济方》,开始很严肃的告诫医家和消费者,要用“真阿胶”,而牛皮制作的胶开始被指斥为“假阿胶”1.17清朝吴仪洛《本草从新》载有“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
1.18清末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曰:“阿胶出山东东阿县,以纯驴皮、阿井水煎之,故名阿胶。
其色光洁,其味甘咸,其气清香,此真阿胶也。
”1.19九天贡胶源于清代。
阿胶作为皇室贡品最早见于《水经注》“岁尝煮胶以贡天府”。
当地传说1871年清朝派四品饮差大臣监制“九天贡胶”,当时皇家专放养12头黑驴于狮耳山上,冬至时,宰杀取皮,煮熬八天成汁,第九天切胶成长方块状,凉干后进贡朝庭,此名当源于此。
1.20今《中国药典》中写道: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
——此后问世的《新修本草》、《图经本草》、《本草崇原》、《中国药学大辞典》及《中国药典》等书中均有关于“阿胶”的记载。
北魏(公元420年)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经东阿县故城北,古卫邑也,应仲缓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
唐贞元十七年杜佑《通典食货典》载“济阳郡贡阿胶二百小斤”。
宋《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也有济州贡阿胶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