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丝绸之路的资料范文

丝绸之路的资料范文

丝绸之路的资料范文丝绸之路简介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开辟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

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

从此,丝唐灭西突厥绸之路这一谓称[1]得到世界的承认。

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

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

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丝绸之路,在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

丝绸之路(Silk Road)古代贯通中西方的商路。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 丝绸之路thofen)命名。

不过他所指的是“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国于河间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

所谓西域则泛指古玉门关和古阳关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

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

因其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

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

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

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

隋唐年代(589年~896年)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

唐中叶战乱非常频繁,丝路被阻,后虽有恢复,规模远不如前,海丝绸之路风光集萃(19张)上丝路逐渐取而代之。

北方陆上丝路指由黄河中下游通达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丝路、沙漠绿洲丝路。

前者存在于先秦时期,后者繁荣于汉唐。

沙漠绿洲丝路延续千余年,沿线文物遗存多,是丝路的主干道。

其起点一般认为是长安(今西安),其实它随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转移而变化。

长安、郏鄏—洛阳、平城(今大同)、汴梁(今开封)、大都—燕京—北京曾先后为丝路起点。

草原森林丝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至中亚分两支,一支西南行达波斯转西行,另一支西行翻拉尔山越伏尔加河抵黑海滨。

两路在西亚辐合抵地中海沿岸国家。

沙漠绿洲丝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

东段。

自长安至敦煌。

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但长安以西又分3线:①北线由长安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

②南线由长安沿渭河过陇关、上邽(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

③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

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

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

中段。

敦煌至葱岭(今帕米尔)或怛罗斯(今江布尔)。

自玉丝绸之路风光欣赏(20张)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

自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为北道。

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间)。

北道上有两条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历史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

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

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路线▲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中南北三条线路。

东段东段:从洛阳、西安到玉门关、阳关,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汉代开辟)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

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以下为丝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称(括号内为古地名)。

三线均从长安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

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但路途漫长。

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

西安(长安):须弥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武威(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公元10世纪时期北宋政府为绕开西夏的领土,开辟了从天水经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

成为宋以后一条新的商路。

天水西宁伏俟城索尔库里盆地(索尔库里)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

他们把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

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

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历史背景当时,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是一个著名的“行国”,40万人口。

他们曾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被匈奴一再打败后,刚迁到这里不久。

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因此,大月氏与匈奴是“世敌”。

汉朝日趋强盛后,积极地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

武帝听到有关大月氏的传言,就想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又考虑西行的必经道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

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再从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

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由于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

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

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

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

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通过这条贯穿欧亚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

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陆路“丝绸之路”西汉时张骞于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丝绸之路”。

这条道路以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

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 __。

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

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

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

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

通过海路还可到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

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丝绸除了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亚、非、欧的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

西汉时期就有商人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

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

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统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

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番禺(今广州)、登州(今烟台)、扬州、明州(今宁波)、泉州、刘家港等。

同一朝代的海上丝路起点可能有两处乃至更多。

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

广州从秦汉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

明清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

泉州发端于唐,宋元时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口。

历代海上丝路,亦可分三大航线:①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朝鲜、日本。

②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东南亚诸国。

③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最长的国际交通路线,它是丝路沿线多民族的共同创造,所以又称之为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是亚欧非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非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亚洲、欧洲、非洲各国和中国的商贸往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