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三才
十二会各运行一万八百年,这个世界就告一段落,复归于混沌。但邵康节所说的天地终始之数,只是此次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生灭的一段过程,大概相当于佛学所说的一个“小劫”,而非地球“成住坏空”的大劫。佛家只是说理,邵子却能够用数字计算出来而且与轮回的道理完全契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个物质世界“本乎数”的道理之所在。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谁也不知道。存在决定价值,老祖先既然这样说,一定有它的道理。我们就姑且听之,留待未来的科学家去考证。
本人现在把这些材料公布出来。供关心此事者研究、讨论。需要说明的是:1,这些材料本人只是粗略加了一些标点,未及推敲,也不想推敲。因为研究者都有相当的古文水平,也用不着我去推敲;2,略去了一些。所略去的,是那些重复的,或是观点已经明确、无须再重复引证的。好在《四库全书》现在不是难找的书,如对这个资料不相信,可以自己去查。
比如二进制,比如相对论、互补原理等等。在某些“科学易”的研究者看来,凡是科学已经发现的一切,《周易》中早就有了。科学尚未发现的,《周易》中也早就有了,只等着我们去发现。因此,有人宣称,依赖《周易》,中国将称霸世界;依赖《周易》,将使二十一世纪成为中国的世纪。
“科学易”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周易》中的算命术也成了科学:预测学。于是,算命术就堂而皇之的混进了科学殿堂。而那位造谣说“党中央肯定了他”的所谓“易学泰斗”、实际不过是算命先生的邵伟华,他的代表作就叫做“周易与预测学”。可以说,“科学易”的研究,对科学的发展没见什么成效,倒是为算命术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学术保护。
《周易》在历史上和自然科学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纠葛。和天文、数学,和物理学的分支“音律学”,和医学、生物学,和古代化学,都有过纠葛。然而就本人所见的材料,则是应受批评着居多。在正史的天文律历志中,就可以找到不少用所谓“易数”去掩盖历法数据的真正来源的事例,也有用阳动阴静的所谓“易理”去否定天文学对日月视运动的观测数据的事例。而借助《周易》推动某项科学成就的诞生,或者推动某类科学发展的情况,则没有见到。近二十年来,所谓“科学易”的研究,其成果也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但未见这项研究能提出那怕一项确切的根据,说明中国古代某项科学成就的出现,某门新的学科或者分支的诞生,是由于《周易》介入的结果。或许,在“科学易”的研究者看来,中国古代这些成就是不足道的。所以他们从《周易》中,从河图、洛书中,从太极图中所找到的,都是外国人所发明的成就。
“天人合一”是经论:这是道家的基本理论之一,是哲学观的宗教体现,“三生万物”“天地人法”阐明人是万物的一部分,人须顺应自然规律——“道”这一世间真谛.
“天人合一”是方法:所有道家修行方法中都有天人合一的内容,这是道家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天人合一”是状态:这是在修炼中;身心对溶入自然的一种常见体会,是修行方法中的一个状态。
然而,要弄清这个概念的意义,不能根据我们当代学者对它的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看一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含义。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关键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么意义。
本人从《四库全书》中共找到二百余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发现“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为自然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内容,则一条也没有找到。
所有诸如命理与风水的相互关系,人生后天因素与先天因素的相互关系等等复杂的因素玄机都会浮出水面。即使是为什么祖先墓地可以影响后人这样复杂的问题也有了可以为现代思潮所接受和理解的契机。好吧,剩下问题的细节:在中国文明的哲学体系中,它是理论基石之一,“远求;近取,俯查;仰视,类比;取象。”,巧妙;严紧的将人与自然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模式展现给我们。
龙师伏羲氏观龙马之图始画八卦,一横为阳数之始,为法太极之道立于一;再画二横为阴数之始,即《易经》的九六之数,阴阳交变而有万物。三字的来源可是不简单,乃是一阳合二阴之象。宇宙形成之前,古人形容为“乾坤未判,天地未开”之初,名为混沌之世,还没有形成现在的物质宇宙,也没有日月星辰,此时为无极。无极静而生动出现太极,事物内部静而不动是无极,内部一动就是太极。由太极产生了宇宙大爆炸,形成了形而下的物质宇宙。形而下的特点是对立,任何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这就是太极生两仪(阴阳),由二再生三,就是三才。
另一需要说明的是: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然而和张载同时的程颐就不认可,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遗书?卷六》)依本人理解,张的“合一”,程的“无二”,其内容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个赋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个人们必须敬事的天,是一个可以和人感应的天,是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董仲舒论证天人同类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拷贝”。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天有日月;人为什么有四肢?因为天有四季;人为什么有喜怒哀乐?因为天有阴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头有三百六十节。如此等等。类似的思想发展到宋代,就出现了明确的“天人合一”说。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都被认为是讲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里讲的也是,人的仁义礼智本性是天所赋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它的原理是在“三才”之天、地、人的空洞、抽象概念上,使三界各以等级建立起如人世界的鬼和神的世界。仙居天上,鬼居地府,人居天地之间。
道教教义之一《太平经》说:“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明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此为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思想的运用和发挥。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来讲,必然有其信仰,它的信仰就是在现实世界中对神、鬼、人的信仰。三者中,崇尚上帝与众神,那是修行积善而得“道”成仙的缘故;在人的一生中,不虚度年华,努力修“道”成仙成了人生最大的事业;不积善而失道者,坚信必遭报应而入鬼道。这实际上是中国远古时期天、地、人“三才”之“天人合一”传统思想发展延续的模式,只不过是在此基础上随着远古鬼神崇拜的民间信仰的发展变化而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和以理论根据建立起来的道教教义体系。
天人合一是医理:臓象学说;运气学说;经络学说。。。无不是以天地时气变化对人的直接影响为主线而展开的防病治病的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明哲学体系的基本成份之一,它深深的渗透到我们的意识;思维;甚至遗传中,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昌明发达,和谐自然——是这一理论的最好的实证.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些年来,学界谈论甚多,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对于易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天地宇宙都是相对而生,互存共荣,在天为阴与阳,在地曰柔与刚,在人为男和女。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人有三尊君亲师。
我们这个物质宇宙存在的时间,佛家称为一劫;而人类世界的历史寿命(这一冰河时期的人类文明)为一元,其数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这是宋儒邵康节在《黄极经世》中提出的“元会运世”的概念。现代科学证明,地球诞生于五十亿年以前,而人类只有五百万年的历史,五百万相对于五十亿,简直是电光石火的瞬间。这五百万年的历史,也还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冰河时期,人类文明又不知生灭了多少次。邵雍认为,人类世界的历史寿命,由开辟到终结为一元,共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其间又分为十二会,按照十二地支的顺序命名,每会一万八百年。一会有三十运,每运十二世,一世是三十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月三十天,一天十二时辰,这是最基本的时空之数。既然世界的开辟到终结分为十二会,于是“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观念又与“三才”混合起来,成为后世阴阳家说理的工具。
再后,天人合一思想就成为解读《周易》的基本思想,易学中,“天人合一”的概念多起来了;天人合一也成为解读古代其他经典的基本思想,在对于其他经典的解读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来了。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为中国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赋予了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与自然和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意义。
三才是天才、地才、人才,三光是日光、月光、星光。不要小看了这个三,整个物质世界都是由三而来的。三既是物质运动的结构也是物质运动的极限,小到原子结构中的电子多数是分三层轨道围绕原子核运转,大至宇宙天体按照“理数相”的法则在运转。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一而再还可以,再而三就不行了,所以老子才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形而上的本体,它永远生生不已,这是道的第一层功能;所形成的天地宇宙,是道的第二层功能;地球上出现的人类社会则是道的第三层功能,所以宇宙开始于零、开始于一。
再往前追溯,则此一思想的发明者可以归于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当然,也是一个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应、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在董仲舒那里,“天人一”的“一”,是“一类”的意思。因为在董仲舒当时,由于自然科学新的发现,人们知道,物与物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是可以发生感应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们认为,感应的发生,是由“气”在做着它们的中介。同时人们还发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是有条件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铁,但不能吸铜;琴弦的共振,也是宫弦和宫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牛鸣牛应、马鸣马应一样。于是得出结论:只有同类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董仲舒为了论证天人可以感应,首先需要论证天与人同类。这是天人合一的现实背景。
从两家引言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为元气,“二”为阴气和阳气,“三”为天、地、人“三才”。天是阳气,地是阴气,人在天地之间必然就是阴阳调合的“和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