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哲学】亚里士多德

【西方哲学】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三贤之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然而学说与其师颇多相异之处,诸如对柏拉图的理念论造成的“分离问题”则持反对态度,他认为事物与概念本是一体,不可分割。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经验因素很重,且重新恢复了被柏拉图摒弃的自然哲学,其名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是其一生学术光辉之写照。

所以说,柏拉图是欧洲哲学之典范,亚里士多德则是古希腊哲学之集大成者。

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其波澜壮阔之人生经历更可谓传奇。

1 科学认识分类
柏拉图的思想体系,还是一个综合笼统的整体,到亚里士多德已经完成了科学认识形式的分化。

与柏拉图那种综合思辨的思想体系不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是分析且实证的。

正因如此,他成为欧洲多门学科之鼻祖。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的分析性,指他对许多学科进行专门研究;实证性则指研究的出发点是经验现实。

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事物是第一性的实在,是实体。

从亚里士多德的分类科学说明——首先,他已经认识到了各门学科具有不同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其次,他把研究的对象作为科学分类的依据;再次,他已经区别了各学科的社会功能。

2 原因论——“四因说”
1
亚里士多德对以往的哲学进行了总结和概括,认为以往哲学是为了探索事物的“原因”(并非我们所说的因果关系的原因,而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条件和根据)
在他看来,任何事物生成和存在都必不可少四种根本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质料因:质料指由事物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之因。

无论抽象物还是可感物都由质料构成,质料在事物生成和存在中起基础作用。

形式因:形式分为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内在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念”同词源;外在形式指形状。

动力因: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是指让任何事物运动初始的因素。

目的因: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存在和生成都并非无缘无故的,而是一定目的的无论是自然物还是技术物,都追求“善”。

经过亚里士多德“三因合一”将“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通称为“形式因”。

形式和质料作为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因,在同一事物中彼此对立不能转化,但超出这个范围,则可以转化。

当亚里士多德在说明世界生成变化时,使用了“潜能”和“现实”来解释形式与质料的关系。

他认为任何实体的运动状态都是由潜能到现实,这对应着质料与形式,当质料尚未获得一定的形式是,以潜能状态存在,获得之后成为现实的存在。

基于此,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批判。

第一,理念作为事物的形式或共相,只能存在于事物之中,而不能独立存在;第二,论证理念的方法缺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