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阴虚胃阴虚

脾阴虚胃阴虚

脾阴虚论“古方理脾健胃。

多偏重胃阴而不及脾阴。

然虚损之人,多为阴火所灼,津液不足。

提出了外邪侵入人体,不但可以伤及脾阳,也能伤及脾阴,【“心阴虚则易汗,肺阴虚则多咳,肝阴虚则火升,肾阴虚则发热,脾阴虚则便秘。

”】“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

譬如釜中煮饭。

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

”“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治脾阴虚者,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

”“治阴症者,当以滋脾阴为主。

脾阴足,自然灌溉诸脏腑也。

”脾阴能濡养全身脏腑,组织,二、脾阴虚与脾阳虚、胃阴虚的区别脾阴主健运需要脾阴、脾阳二方面的配合,脾阳是脾脏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脾阴是脾脏运化水谷的营养物质,诸如营血,津液,脂膏等。

脾阳主温运,脾阴主融化,从作用上脾阴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磨谷消食,濡润孔窍的作用。

【脾阳虚者多因劳倦,饮食不节而致,其证多见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脘腹冷痛,食入难化,或食后腹胀,口不渴,舌淡苔白。

】【脾阴虚多由饮食不节,如恣食辛辣、香燥,酗酒等,导致火气伤中,耗伤脾阴,或积郁忧思,内伤劳倦等,使虚火妄动,消烁阴津,暗伤精血,从而损及脾阴,或因肾水亏乏,不能滋脾而致脾阴不足,此外,湿、火、燥等邪气久羁中州,或长期妄服刚燥辛烈之晶等,亦可导致脾阴亏损。

其证常见食少腹胀、腹痛消瘦,便结尿黄,渴饮不多、低热、舌红;并伴其脏腑虚衰症状。

从证侯鉴别看,脾阴虚和脾阳虚是不同的。

【脾阳虚,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腹中冷痛,食入运迟,大便溏薄,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脾阴虚,阴虚在生内热,津伤则化燥。

故颧红、唇舌红、口渴、心烦、脉细数。

脾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纳一化,脾为脏,属阴,藏精气而不泄;胃为腑,属阳,传化物而不藏。

脾阴主升,胃阴主降,脾阴主营血,胃阴主津液。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

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诸病,胃阴虚多为阳热诸病。

脾阴虚则不纳而便难,胃阴虚则津液受劫而口渴。

脾阴虚重在育阴和营,胃阴虚则偏于增液。

胃阴虚则常见于急性热痛后期,邪热伤阴所致,其证常有食少或饥不欲食、胃中灼热、嘈杂、呃逆、干呕、口燥、咽干等。

同时脾阴虚和胃阴虚也不同。

脾主运化,脾阴虚不足以运化,则腹胀便溏。

胃主纳谷,胃阴虚不足以纳谷,则纳呆或知饥不食,干呕作呃。

口干咽干,脉细数。

因此脾阴虚从生理病理证候上是有其实际内容的。

三、治疗脾阴虚的方药[“欲令脾实……宜甘宜淡”].[“甘淡滋脾”].[“甘寒益胃阴、甘淡实脾阴”]【组方遣药以存津液为要旨,阴阳兼顾]故理脾阴之药,当以芳香甘平,培补中宫,而不燥津液之品,务期燥湿合宜,俾脾胃复健,饮食日增,生化不绝,则虚损可望恢复。

【气阴两虚者,可配益气之品;阴虚化热者,当滋阴清热,适当用一些寒凉之品;湿热内蕴,热极伤阴,用甘淡之品;吐泻而渴者,配以甘酸化阴药物,可使营气上升,精气发散。

】常用中药如山药、沙参、太子参、扁豆、苡仁、玉竹、莲肉、白术、麦冬、石斛、云苓、甘草等药。

其中又尤以山药性平不燥,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近世张锡纯创一味薯蓣饮,单用山药一味,称其“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润滑又收涩,是以能补肺肾兼补脾胃”。

可见山药是补脾阴的良药。

山药入肺脾二经,《本经》曰“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

既能补阴,又能益气,与人参、莲肉配伍效果更能增强,故为补脾之良药。

胡慎柔在《慎柔五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补脾阴方药的煎法,认为应当去头煎不用,只服第二、三煎,头煎燥气尚未降尽,二、三煎则燥气尽,隧成甘淡之味,所谓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此无法中之活法也,可供参考。

屡屡用此法治疗小疳疾,大人虚劳,收效佳良。

论脾阴东垣善用风药之属,如升、葛、参、芪之品,偏于脾之阳气;香岩喜用甘凉之类,如沙参、麦冬等物,重在胃之阴液。

但历代医家对于脾阴一说,其论尚少。

正如清代医家吴澄所言:“古方理脾健胃,多偏补胃中之阴,而不及脾中之阴。

”“一阴一阳谓之道。

”万物负阴而抱阳,脾亦如此。

脾阴是指脾中较稠厚的精微物质,具有滋养濡润脾脏及他脏,营养肌肉,参与运化的作用。

脾为太阴湿土,湿乃脾之正气,脾若无湿则不为脾矣,此湿可作脾阴理解。

“甘淡补脾”为治疗脾阴虚的原则,此两处论述为脾阴学说的渊薮,而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已经有了治疗脾阴虚的方剂,如麻子仁丸、小建中汤等。

为何“其脾为约”?只因“胃气强”。

胃热亢盛,煎熬阴液,脾阴则少。

脾阴不足,其“脾气散精”功能失常,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而致小便数。

尤在泾曰:“麻仁、杏仁、芍药所以滋令脾厚。

”“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

”吴澄在《不居集》中亦指出“脾经虚分阴阳”,并创制了中和理阴汤、理脾阴正方等行之有效的方剂。

[“脾称湿土,土湿则滋生万物,脾润则长养脏腑。

”]脾阴能助脾之运化,并能濡润五脏,营养肌肉筋骨。

脾阴不足则脾运化失常,胀满、便溏之症生矣。

《景岳全书》:“劳倦伤脾而发热者,以脾阴不足,伤则热生于肌肉之分。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脾主四肢,故脾阴虚患者可见四肢烦热之症。

取名建中者,建立中气也。

此脾阴阳双补之剂,方中倍用芍药,以疗脾阴之虚也,故手足烦热之症能除矣。

临床上脾阴虚的患者多见不知饥饿,脘腹胀满,大便溏薄,手足烦热等症,其舌多见淡红少苔或无苔,脉多细数。

脾阴与胃阴的区别脾者,藏精气而不泻也,脾阴重于从饮食水谷而化的精微物质,较之胃阴则更黏稠,更精微。

胃者,传化物而不藏也。

胃阴则重于胃中的津液,助于胃腐熟水谷并向下传导。

临床上,嗔怒忧愁,思虑过多之人,往往伤及脾阴。

而外感热邪,吐泻之后,多伤其胃阴。

脾阴虚多表现为不饥不食,手足烦热,脘腹胀满,大便溏薄。

胃阴虚则多表现为饥而不欲食,咽干口燥,胃脘灼热,大便干结。

脾阴虚与脾气虚的区别临床脾阴不足与脾气虚弱往往症状相似,常可出现脘腹胀满,大便稀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症。

脾阴虚与脾气虚,重在舌脉以别之。

脾阴不足,患者多脉细数,舌淡红苔少或无苔。

而脾气虚弱者常脉弦缓而无力,舌淡胖而大,多伴有齿痕。

原脾气虚弱之人泄泻不已,长年累月,伤及阴分,故对一些久治不愈之泄泻,可气阴双补以调之。

世人遇到脘腹胀满,大便稀溏之症,多用黄芪、白术、人参等补气之药,佐以木香、砂仁等行气之属,或效或不效。

究其原因,因其只知补气升阳,而忘乎滋阴补脾。

本是脾阴虚之症,反用木香、砂仁之辛燥,脾阴之伤重矣。

《岳美中医话集》中有一案例,诚如是然。

一医遇一脾虚气滞患者,重用木香而无效。

询其祖父翟老医生,老医嘱其查舌,见苔白而薄,遂曰:“此脾阴不足之象,焉能再动之燥之,徒加木香,脾阴更虚,拟先加山药一两,养其脾阴,服至舌苔厚腻后,再加重木香,则可痊愈。

”后从其言,果愈。

脾阴虚的治疗脾为太阴湿土,[无湿则不能行稼穑之能,湿盛则壅滞,]故滋补脾阴之药多为甘淡之药,甘则能补,淡则能利,补而不腻。

山药、白芍、薏苡仁、莲子、黄精、芡实、白扁豆等,皆为补脾阴之良药。

山药,《本草求真》载其“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气虽温而却平,补脾肺之阴。

”寿甫喜用山药,对于阴虚泻痢之症多用之。

其薯蓣粥,薯蓣鸡子黄粥等方,验之临床,简便且灵验。

薏苡仁甘淡平和,服之能益阴利湿。

《本草乘雅半偈》:“薏谐意,意者,脾藏之神用,故主脾藏失用。

”莲子,《本草求真》:“气禀清芳,味得中和,甘温而涩,究皆脾家药也。

”黄精,色黄入脾,质黏软而滋阴。

《本草求真》:“究其黄精气味,止是入脾补阴,若使挟有痰湿,则食反助痰。

”芡实,《景岳全书》谓其“味甘,气平,入脾肾两脏,能健脾养阴止渴”。

白扁豆,《名医别录》谓其“味甘,微涩,主和中,下气”。

观吴澄《不居集》之理脾阴正方,中和理阴汤等诸多滋补脾阴之剂,多以上述诸药为主,佐以补气行气之品,使其补而不滞。

胡慎柔在论述补脾阴时曾言:“煎去头煎不用,止服第二煎,此为养脾阴秘法也。

”并叮嘱说“师师相授之语,无轻忽焉”。

张锡纯颇认同此说,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说:“慎柔和尚治阴虚劳热专用次煎,取次煎味淡,善能养脾阴也。

”胡慎柔曾载一案,用头煎无效,改用次煎则效果显著。

所以,临床上此煎煮方法方面亦应引起注意。

脾阴学说的应用张锡纯曰:“治阴虚专责重于脾,人亦多不解,陈修园谓: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

故治阴虚者,当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也。

”临床上滋补脾阴法可广泛用于治疗肺痨、虚劳、泄泻、咳喘、风证、消渴、肿瘤、厌食症等疾病。

肺痨、虚劳、泄泻、咳喘从脾阴论治古已有之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脾阴不足,不能濡养肌肉筋脉,故而生风而颤。

滋养脾阴,筋脉柔和,从而息风止颤。

山东省老中医张志远善从脾阴虚论治颤证。

消渴一病,世人皆知胃阴虚,不知有脾阴虚。

脾阴不足,精微不奉,则身体羸瘦,神疲乏力,运化津液失常则多尿,精微不足,食水谷以自救则多饮多食。

所以,消渴可从脾阴论治。

恶性肿瘤的患者、厌食症患者往往不思饮食,临床上可试用滋脾阴之法以治之。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

饮食无规律,思虑过多之人不在少数,因而出现不欲饮食,头目不清等亚健康状态,亦可从脾阴而治。

嘱其熬制山药薏苡粥等食疗之品,既治病又实惠,不失为保健养生之良方。

病案举例袁某,女,38岁.腹泻9年,症见面色萎黄,困倦乏力,泄泻溏薄,泻而不畅,量时多时少,有不消化食物。

一日八九次,无腹痛。

若食油腻,辛辣食物或水果等,则腹泻加重,并时有矢气。

纳食尚可。

食后脘腹痞闷不舒,口中有味,燥而不饮,心烦失眠。

午后足跗肿,小便黄。

伴有齿衄,晨晚为甚。

舌嫩红少苔,脉细弱。

证属脾阴亏耗,运化统摄失司。

治宜敛养脾阴,佐以益气。

处方:怀山药30g,谷芽30g,冬瓜仁30g,粳米30g,太子参20g,石斛15g,莲肉15g,白芍12g,炒乌梅9g,佛手花6g,甘草6g,荷叶4g 。

服上方12剂后,大便成形,1日2次,齿衄减轻,精神睡眠如常。

此系脾阴渐复之象,于前方加炮姜4g,冀其阳化阴生,运化有权。

又服6剂,大便每日1次,(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腹泻痢疾卷》)笔者按:此乃四川省老中医唐良佐之验案。

患者腹泻长达9年之久,长期腹泻,渐伤脾阴。

脾阴不足,运化不及,则生胀满、泄泻等症。

脾阴亏虚,虚火上炎,则有失眠、齿衄等症。

长期泄泻,必耗人体之正气,故治以养脾阴兼佐益气,药用怀山药、粳米、石斛、莲肉,白芍滋补脾阴。

太子参益气养阴。

谷芽、炒乌梅、佛手花疏肝和胃。

冬瓜仁、荷叶祛湿醒脾。

方证相应,故9年之疴疾治疗脾阴虚的秘方脾阴,是指营养濡润消化道的物质及各种消化液,如胃液、胰液、肠液、营血等。

脾胃阴虚的人,津液亏虚。

在上部的表现是口干舌燥,嘴唇经常干裂,唾液分泌减少,消化能力减弱;在下部的表现就是肠道不够滋润,经常便秘。

这里介绍一个由于脾阴虚导致肠燥便秘的秘方:松子仁10g甘杏仁6g核桃仁12g花生仁8g鲜竹笋15g梗米100g,煮粥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