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
首先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视频《龙船调》
这是宋祖英2003年11月在世界最高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的实况录像,她以一首风趣幽默的中国民歌赢得了满堂喝彩。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与其说宋祖英登上了世界最高音乐殿堂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不如说中国民歌登上了世界的舞台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那么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呢?(提问)对,典型的中国民歌《龙船调》,它属于哪个地区,是哪个民族的民歌呢?我们对中国的民歌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近中国民歌。
一、民歌的概念
民歌即民间歌曲。
是一种由普通民众即兴创造、口头传唱,词、曲紧密结合,篇幅短小,题材、体裁多样化的民间歌唱艺术形式。
它是劳动人民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创作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风俗和自然环境,尤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
大家都知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几千年的音乐文化底蕴,同时也积淀了丰厚的音乐文化遗产。
而作为这笔遗产之一的中国民歌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二、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那么中国民歌到底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呢?首先,一说到歌,大家自然会联想到唱,那么歌唱是怎么产生的呢?公孙尼子在《乐记》里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衷,故形于声”;也就是说,一切声音或音乐的产生都来源于人的内心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触动就靠声
音来表达。
而声音的表达方式很多啊?
在《礼记.乐记》中子贡问乐于师乙的时候,师乙提到了:“言、长言、和嗟叹”三种声音的表达方式。
那么这段话怎么理解呢?就是说,当说话、朗诵不足以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歌唱的形式来加以补充和延伸。
而这种补充和延伸就标志着歌唱以及中国民歌的诞生。
中国民歌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候的“弹歌”,而《诗经》则是我国最早的民歌歌词总集,而后是《楚辞》,到汉代的《乐府》、唐代的“曲子”、以及明清时的说唱艺术(时调、小曲),都是中国民歌的前身。
直到上个世纪才统一称之为民歌。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民歌必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
它所反映出的内容和形式也显得丰富多彩:
三、中国民歌的分类及特点
传统中国民歌可以按体裁、题材、民族、地域和历史进行分类。
从题材分类看,主要有反映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社会矛盾方面的,也有反映婚姻爱情和宗教信仰方面的。
而按体裁分类则是最为普遍简洁的一种方式,它把中国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三大类。
今天我们就主要从体裁分类形式来了解中国民歌。
对于劳动,大家并不陌生,它是促进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能够进行协作性较强的集体劳动。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常常会因为身体负重而本能地发出一些吆喝或呼号声,而这些吆喝、呼号声后来逐渐又被劳动人民所美化,从最初简单的、有节奏的吆喝声,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和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
而这种被劳动人民美化的吆喝声就是中国民歌的第一种体裁形式:劳动号子。
(一)劳动号子,是人们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劳动节奏紧密结
合,带有呼号的民歌。
它主要是以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其特点短小精悍,节奏较为固定,音调铿锵有力,风格粗犷豪放,时而还有些诙谐俏皮。
在协作性较强的集体劳动中,劳动号子具有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动作、鼓舞干劲、解除疲劳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劳动号子的风采:《石工号子》。
从这首劳动号子,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更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在搬运石头时的劳动号子。
而劳动的场景很多啊,不止是搬运石头才有号子啊,比如建筑工地有建筑号子、撑船的有船工号子、务农有农事号子、打渔的有渔船号子、打夯的有打夯号子等等。
几乎是有什么样的劳动就有什么样的劳动号子。
或许有人觉得劳动号子对于我们来说显得很陌生,其实,劳动号子经常会在我们身边唱响,不信请听《军民大生产》(播放视频),这首歌叫《军民大生产》,原名《边区十唱》。
是1945年人民艺术家张寒晖(板书)同志为了响应党中央、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的号召,根据一首陇东民歌《推炒面》改编而成的,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也富有强大的鼓动力。
而今天,我们部队最常用最流行的拉歌调,就是根据《军民大生产》改编而来的。
所以说劳动号子就在我们身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从集体劳动中脱离出来,形成个体劳动。
清晨上山砍柴放牧,空气清新,心情舒畅,看到太阳冉冉升起时,就会情不自禁的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欧啷啰。
”这一唱就唱出了中国民歌的第二种体裁形式:山歌。
(二)山歌,是劳动人民在个体劳动时,在山区、高原、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
它主要是以独唱或对唱的形式演唱,山歌因为产生于山区、高原等地方,其旋律显得高亢嘹亮、奔放悠长,节奏自由、
舒展。
它主要是在个体劳动时用来抒发思想情感,消愁解闷。
下面我们又一起来感受一下山歌的韵味:《上去高山望平川》。
这是一首青海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它把山歌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多数山歌的歌词为即兴创作: 看见太阳唱太阳、看见月亮唱月亮、看见高山唱高山、想起大河唱大河(请人现场举例);同样也会看见蓝天唱蓝天,看见大地唱大地,想起姑娘唱姑娘,想念小伙就唱小伙。
因此山歌还常常作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如山西民歌《想亲亲》。
除此之外,其实山歌和我们还有很深的革命友情,我们很多革命歌曲和军旅歌曲都有山歌的影子,歌曲《东方红》就是根据陕北民歌《骑白马》改编而来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也是根据陕北信天游改编而来的。
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推动着中国民歌的不断发展。
人类的生活已经由乡村发展到城镇,唱歌也不再只是产生和服务于与劳动,更多的是满足于人们休闲娱乐时的精神需求。
而这种产生和服务于非劳动的民歌,就是中国民歌的第三种体裁形式:小调。
(三)小调,也叫"里巷之曲",一般指人们在休闲娱乐时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
其演唱形式主要以独唱见多,而且这时还出现了一些职业艺人和半职业的艺人,并在歌唱时加上了少量的伴奏乐器。
也正因为小调有了这些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和加工,因此在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
其结构均衡﹑节奏规整而富于变化﹑曲调细腻﹑旋律柔婉。
它主要是在人们休闲娱乐时用来叙事和抒情。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小调的风情:《茉莉花》。
这首熟悉的民间小调就是江苏民歌《茉莉花》,它却有着中国“第二国歌”的美誉。
前边说劳动号子和山歌与我们有很深的革命友情,其实小调也并不例外,我们很多革命歌曲和红色歌曲都来源于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
如《三
大纪律八项注意》、《十送红军》和《八月桂花遍地开》都是根据鄂、豫、皖地区的民间小调改编而成的。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有哪些根本差别:
首先,劳动号子产生于集体劳动,以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节奏统一规整,旋律粗犷豪放;山歌则是产生于个体劳动,以独唱或男女对唱的形式演唱,节奏舒缓自由,旋律高亢嘹亮;而小调却产生于休闲娱乐,以带伴奏的独唱形式演唱,节奏平稳工整,旋律婉转细腻。
接下来我们结合以上几个特点来听听下面的三首中国民歌,看看它们各自属于中国民歌中的哪种体裁形式?
播放录音:云南民歌《放马山歌》,四川民歌《盼红军》,川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
最后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这段视频,请大家注意里边的画面和音乐:播放《图兰朵》片段。
看到这个视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里边的人物是外国人,而听到这段音乐大家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对,就是《茉莉花》的旋律,这就是意大利歌著名剧大师普契尼(板书)创作于上世纪20年代的著名歌剧《图兰朵》,而在那个年代中国民歌《茉莉花》就被西方歌剧所吸收,可见中国民歌的魅力所在。
所以说,她被誉为了“中国第二国歌”。
其实,中国民歌的魅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和形容的,要想真正感受中国民歌的无穷魅力,就只能靠我们用心去细细体味、细细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