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篇一: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
因此,为进一步科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相关说明《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主要是在《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基础上,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等6个维度,包括18个要素、37个指标。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1个要素,3个指标。
1.1宽带网络建设水平。
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建设应用水平。
包括3个指标。
1.1.1家庭光纤可接入率。
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
光纤接入覆盖率是反映了城市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水平核心指标之一。
1.1.2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
指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
1.1.3户均网络接入水平。
指城市内每户家庭实际使用网络的平均带宽(包括各种家庭网络接入方式)。
2、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核心领域,主要包括智慧化的政府行政、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监测、安全防控、能源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是城市居民生活智慧程度和幸福感的直接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8个要素,16个指标。
2.1智慧化的政府服务。
指当地政府部门整合各类行政信息系统和资源、提供开放协同、高效互动的行政服务方面的发展水平。
包括2个指标。
2.1.1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水平。
指可实现全程或部分环节网上办理的区域内行政审批事项占总数的比例。
2.1.2政府非涉密公文网上流转率。
指政府非涉密公文通过网络进行流转和办理的比例。
2.2智慧化的交通管理。
指通过信息化技术,改善车辆通行效率,提高交通流畅度,优化市民出行体验,使城市交通管理更为精细化和智能化。
主要包括2个指标。
2.2.1智能公交站牌建设水平率。
指智能化的电子公交站牌(指至少能提供车辆位置信息,包括轨道交通)在城市所有公交站牌中的比例。
2.2.2市民交通诱导信息使用率。
本指标针对驾车出行的市民。
指在驾车出行的市民中,经常使用交通诱导信息提示的比例。
2.3智慧化的医疗体系。
指市民可切实享受到的具有便捷性、准确性的医疗卫生服务。
主要包括2个指标。
2.3.1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
指拥有电子健康档案的市民所占的比例。
2.3.2病历电子化率。
指城市内实现病历电子化的医院占医院总数的比例。
2.4智慧化的环境保护。
通过各种传感终端和感知网络,对环境进行实施监控的水平。
主要包括2个指标。
2.4.1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比例。
指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大气和水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的比例。
2.4.2重点污染源监控水平。
对城市内重点污染源的信息化监控比例。
2.5智慧化的能源管理。
指城市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这是体现城市绿色低碳的重要指标。
包括3个指标。
2.5.1家庭智能表具安装率。
指居民家庭中安装智能型电、水、气表具的比例。
2.5.2新能源汽车比例。
指新能源汽车在城市所有机动车辆中所占比重。
2.5.3建筑物数字化节能比例。
指城市乙级以上办公楼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节能降耗的比例。
2.6智慧化的城市安全。
包括城市应急联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消防管理、防控犯罪等领域。
主要包括2个指标。
2.6.1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建设率。
指城市管理各个领域中对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化应急系统的建设水平。
2.6.2危化品运输监控率。
指对各类危化品运输车辆的实时监控比例。
2.7智慧化的教育体系。
指市民获得各类教育资源和信息的便捷、精准程度,以及教育设施的信息化程度。
主要包括2个指标。
2.7.1城市教育支出水平。
指用于教育方面的硬件和软件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地区GDP的比例。
2.7.2网络教学比例。
指通过信息化手段接受网络教育的人群比例。
2.8智慧化的社区管理。
指依托信息化手段,对社区(以居委为单位)管理中的居民管理、信息推送、养老服务等提供便捷。
主要包括1个指标。
2.8.1社区综合信息服务能力。
拥有各类综合性信息服务系统的社区在所有社区中所占的比例。
3、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主要指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而催生衍化或支撑智慧城市建设运行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主要包括2个要素,5个指标。
3.1产业发展水平。
指城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实力。
主要包括2个指标。
3.1.1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主要用于衡量信息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
3.1.2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
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
3.2企业信息化运营水平。
指通过信息化系统支撑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水平。
主要包括3个指标。
3.2.1企业网站建站率。
指拥有网站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
3.2.2企业电子商务行为率。
主要指企业在采购和销售等过程中是否具有电子商务行为。
3.2.3企业信息化系统使用率。
指企业在研发、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使用各类信息化系统的比例。
4、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主要衡量市民对智慧城市发展理念的认知、对基本科学技术(包括信息化技术)的掌握,以及市民网络化程度等。
主要包括3个要素,4篇二:_智慧城市_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年第期《发展研究》“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邓贤峰[内容提要] “智慧城市”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其建设也在许多城市逐渐展开,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鲜有研究和分析。
本文通过对城市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研究,根据“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特点,总结提炼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智慧南京”为案例,具体计算、分析了“智慧南京”评价指标值及未来五年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指标解读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670(2010)12-0111-6前言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但是由于缺乏一套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导致许多城市盲目建设,“形象工程”大行其道,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使决策层及相关机构能够很好地把握“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对于具体实施机构来说,也可以通过“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建设项目进行正确的评估,以便找出不足之处予以纠正,从而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城市信息化测评方法分析对“智慧城市”的评价是以城市信息化测评为基础的,因此需要分析城市信息化测评的方式和方法,以便在此基础上研究“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化测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近三四十年来在信息化测评研究方面积累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个主要分支:一是从经济学范畴出发的以信息经济为对象的宏观计量,以此来反映社会信息化水平,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波拉特等人;二是从衡量社会信息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能力等来反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主要依据某些综合的社会统计数字来构造测度模型,其典型的代表是日本提出的信息化指标。
1.信息产业测评法信息产业测评法这里以“波拉特法”为例。
“波拉特法”即“经济结构法”,在宏观层面分析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评价方法中最早和最具影响力的,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1977年在其专著《信息经济》中建立的。
它以信息经济学为理论依据,侧重信息经济的测评,吸收和发展了“后工业社会论”和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工理论,利用投入产出法和部门分类法,将信息行业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逐一识别出来。
利用两个数据库.即美国劳动统计局的“产业-职业结构矩形”数据库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的“产业- 资本流通矩形”数据库,计算出三项指标① 信息劳动者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② 信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③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而评估出信息经济对GDP 的贡献率。
该方法运用严谨、规范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反映出信息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但是数据整理比较复杂,测算时需要与之相应的统计体系与口径,应用具有一定难度。
2.信息社会测度法用于评价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代表方法是日本电信与经济研究所在1965年建立的“指数测评法”。
该方法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选出与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系数有关的十一项指标,组成一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
(1)信息量:包含人均使用函件数、人均年通话次数、每百人年报纸期发数、每万人一年内书籍销售点数、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等五个指标。
(2)信息装备率:包含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每万人拥有电子计算机数等三个指标。
(3)通信主体水平:包括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百分比、每百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等两个指标;111社会探索(4)信息系数:包含一个指标,即个人消费支出中除衣性,历史、当前数据的采集是容易和科学的;二是指标体系食住外杂费所占的比率。
与波拉特法相比,日本的指数测具有可加性,可按区域划分进行数据采集和汇总;三是指评法具有统计数据容标体系具有认知性,数据来源具有可靠的依据,指标体系衡量结果能得到认可。
易获得、操作过程简便易行、测评结果直观清晰的特点。
但是,在指标设立上对信息产业的作用强调不够,有些指标如根据这三项建立原则,考虑到“智慧城市”的特征、建“人均发函件数”影响较小也较为陈旧。
设的基本思路和推进模式,其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智慧城市”网络互联领域、城市智慧产业领域、城市智慧服务领3.中国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方案随着我国信息化域、城市智慧人文领域四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