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分析暨学年备考建议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分析暨学年备考建议

河南省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析暨2020至2021学年备考建议2020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

根据“课标”,全面考查考生在语文学业方面达到的水平,促进考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体来看,试卷难易适中,没有偏题、难题、怪题,注重考查考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理解与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渗透对“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

试题体现了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也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的考查内容中。

一、命题理念及特点1.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契合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2.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重价值观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

3.注重从运用的角度考查学生语言与文学、文化积累。

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察知识的运用,注重用学科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注重语文与其它课程及生活实践的联系,加大内容整合力度。

突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性,将知识按照问题情境的逻辑关系和思维脉络的有序性整合在一起,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5.减少了“是什么”的问题,增加“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不仅考察思维的结果,更考察思维的过程。

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6.体现了语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特点。

7.强化了写作时对文体属性的要求,注重文本写作方法和写作意图的探究。

二、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第一版块:积累与运用(一)试题分析第1题:字音题,今年的字音题考察方式由往年对多音字、形近字字音的比较转变成对常见字音的拼音认读考查。

考查的数量由往年的24组词语减少为12组词语,增加了12个拼音。

考查的依然是以常用字中的多音字、有形近字的形声字、受方言影响易读错的字为主,其中多音字5个,超过三分之一。

比之往年,此题降低了识记性基础知识考查的难度。

但今年的0分率高达54.3%,人数之多,令人意外,甚至惊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究其出错原因是相当一部分孩子不会拼音。

往年只需会读即可,今年此题不仅要求会读,而且还要求精准书写认识拼音。

如本题易错点有:A项,“鲜(xiān)”应为“xiǎn”;C项,”脯(pǔ)应为“fǔ”;D项,“徊(huí)”应为“huái”。

学生易犯错误:“脯”不会读,“徊”平时易错写成hui。

“剖”字易错写成po 。

加强拼音认读和书写的训练,已刻不容缓。

第2题:字形题,本题在法治主题的语段中考查同音形近字的辨析。

设题形式由2018、2019年的“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改变为“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在运用中考查积累,把以往对汉字简单的识别变为在具体的语境中辨别考查,重视的是“语言运用”,落实的是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中的“语感”、“语境”。

词语考察数量由20个词语降到6个词语,难度降低。

该题平均分1.82分,得分率90.90%,比去年有大幅度提高。

形近字的辨析就是准确掌握每个汉字的义项,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汉字。

“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悍”是“勇猛,凶狠,蛮横”的意思,所以应为“捍卫“;“遵”是“依照”的意思,“尊”是“敬重,尊崇,地位或辈分高”的意思,所以应为“遵守”;“践”是“踩,履行,实行”的意思,“饯”是“饯行”的意思,所以应为“践行”。

第3题:古诗文默写,选用语料为《论语》《礼记》《岳阳楼记》《次北固山下》《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句子。

该题重在考查考生必备知识的积累,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和“传承”。

由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联想考察选用《次北固山下》中辽阔宽广,波平浪静的诗句,《山坡羊潼关怀古》当中雄伟险峻,气势磅礴的句子。

试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试题,引导考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很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题默写的内容都是中考中最有据可依的,即课标要求背诵的23篇古文和40首古诗中的句子,并且名句居多。

所以此题是同学们复习时最有抓手的一题,只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临考前再筛查一遍遗忘的篇目,就很容易得分,但往往由于审题不认真、提取信息不准确、书写不规范或书写有错别字,得满分也不容易。

8.14%的零分率,也反映了部分考生对古诗文完全不理解并且放弃背诵,内容如此固定且几乎近于没有太大难度的高分值题型,轻易放弃,这折射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个人意志品质的问题,这是令人堪忧的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中第(1)小题和第(3)小题全对的最多。

易错点是:第(1)题把“志”写成“智”;第(2)题是新增篇目,不会背诵默写的较多,或易错把“故"写成"固”;第(3)题,易错把“之"写成了“知",把忧”写成了“悠”;第(4)题,把“潮”写成了”朝”,“阔”写成了”扩”,“悬”字多写了一横,"聚“写成了”据”,“峰峦如骤, 波涛如怒",默写不出来的孩子较多。

第4题:名著阅读,依旧为二选一作答。

考察的名著是《红岩》《简•爱》都是2011年课标新增篇目,一部是红色经典,七下自主阅读篇目;一部是外国小说经典,九下必读篇目。

今年的名著试题让许多老师大呼意外,老师重点复习的《水许传》和《西游记》不见踪影。

今年首次将红色革命小说《红岩》搬上中考试卷,充分体现了教材改版后新变化,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体现,读红书,抒红志,懂感恩,明报国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的主旋律。

对《简爱》爱情故事的考查,打破了以往保守的思维模式,扩大了多元文化视野,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便于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名著作品是新增篇目,考点设置并不难,注重考查学生阅读书中人物或情节带来的情感体验和人物的可贵品质,难度系数相对较低。

但该题的平均分为2.02分,得分率并不乐观。

原因是部分学生缺乏精准审题的意识,或扣题不严或答非所问。

也有部分学生丝毫没有读过原著,张冠李戴,胡乱作答。

如第(1)选项,“结合故事,说说这一形象给你带来哪些情感体验”,相当一部分同学未结合故事,缺少情节概括;或未关注“哪些”二字,缺少分条作答。

第(2)题是考查“在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中体现的简爱的品质”。

部分学生没有审清题意,写简爱具有反抗精神,在表兄殴打简爱时,她奋起反抗等。

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阅读书籍,把情节张冠李戴,特别是第( 1)题所涉及的名著《红岩》,甚至连小萝卜头的名字都不知道,胡编乱造凑答案。

由此可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去读统编教材要求读的名著,而且要熟读,读透,否则,光靠背诵应付考试就只能"望题兴叹”了。

考题再次提醒我们课标中“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要落实到位,再不能投机性的只复习《西游记》《水浒传》两部经典,也不能只靠背记压缩饼干式的内容梗概来应对考试,要落实真正的阅读,要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第5题:关联词填空和补写句子,本题考查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当中的“语言”。

所选文段属于议论性题材。

由于现代文阅读第2个短文是说明文,所以这里选用议论文段使整张试卷更丰富全面。

此题包含两个小题,第(1)小题是选择题,考查关联词语的正确运用,此题难度小,学生做题准确率高。

第(2)小题考查句子的街接与连贯,难度适当。

但一些学生阅读理解有偏差,致使补写的句子出现病句现象甚至与原意相悖。

如学生补写成:取决于创作者有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两面只写一面)。

另一种补写:是决定有深刻的思想,高远境界的关键(意思反了)。

总之,今年的关联词填空和句子补写题相比往年的排序题和根据文意补写题,难度系数降低不少。

该题从去年开始一题多点考察,即在有限的分值内,尽可能多的考察题型。

所以平时要注意多种题型的糅合训练,如句子排序、补写句子、句子连贯,病句修改等组合题型。

第6题:以“老家河南文化旅游”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是一道语言的运用题。

考查的是语文核心素养当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具体考察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此题巧妙地借助地域文化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整合概括能力、图文转换能力。

这道题创设了特定情境,选择了极有时代感的图片素材来考查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理解力、表达力等综合能力,贴近生活,培养创新意识,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求较高。

此题体现出河南中考语文试卷一贯侧重河南本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增强文化自信的特点。

第1问是整合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用一句话概括,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有较强的概括能力。

但有些学生概括能力欠佳,全部抄写材料的观点判零分;还有部分学生抄写材料二中的第1、2句中的部分内容,自己写少量的句子,这样的观点失分较多;有个别学生审题不清,写了与要求无关的内容也判零分。

第(2)题是图文转换题,提供的是组合图,让学生说说宣传卡片设计的巧妙之处.注重在真实的情境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有些学生没有完整描述卡片上的信息,得分仅为1~2分;有些学生仅仅描述卡片上的信息,没有情感的表达,得分为2~3分,失分较多;还有些学生详细描述了宣传卡片上所有信息还加上情感(思乡)表述,加上对外省人员的欢迎,这样的回答是满分。

该题总体得分较高,许多学生字体工整美观,值得肯定。

(二)问题反思及备考建议1. 明确课程目标与内容,夯实字词基础对于第(1)(2)题“读音、字形”,要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 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这是建筑语文大厦的砖石,没有“砖石”何来“大厦”?很多学生眼高手低,对基础知识不重视。

字音、字形的掌握一直是难点。

难的原因是识记方法单一,没有借助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进行识记,没有掌握汉字的规律,缺少在具体语境中对汉字形义的精准把握。

试题降低了考查难度,但不会降低考查的标准。

根据现实情况,学生可能面临的新危机是拼读能力不足导致的失误,因为平时极少书写、拼读拼音,对拼音规则和声调极为陌生,这将是今后需要注意弥补的。

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以下建议:①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例如:七年级时可通过古诗记成语,通过古文记成语,演讲成语故事,词语接龙游戏,汉字听写大会,每天一对一同位十词斩,办不同主题的生字词大观园板报等,提高孩子对字词及拼音书写拼读兴趣。

但复习形式无论多么缤纷,也不要忘记重点还在平时的对教材的“随文学习”中,尤其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部分。

②加强对拼音认读写的训练,建议在七年级阶段对学生的拼音进行一段强化训练;③注意对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训练,关注字音字形字义的辨析训练,强化拼音字形的书写美观和书写速度的实践活动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