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013-8-13
3
2.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

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 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 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 地。 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 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 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 居地。 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 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 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使居住区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安全,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 行; 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小区内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居住区道路:指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小区路:指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 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 组团路:指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 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 宅间小路:指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 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 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停车库等小建筑宜与住宅或公建 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 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2013-8-13
22
四.住宅用地规划设计
1.住宅建筑的合理选择与布置
一.住宅建筑选型要点 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 置方式、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确定。
住宅按层数划分如下: 一、低层住宅为一层至三层; 二、多层住宅为四层至六层; 三、中高层住宅为七层至九层; 四、高层住宅为十层及以上。 住宅设计必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遵守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约用地、节约能 源、节约用材、节约用水等用关规定。 住宅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及居住区规划的要求,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创造方便、舒 适、优美的生活空间。 住宅设计应推行标准化、多样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促进住宅产业现代 化。 住宅设计应在满足近期使用要求的同时,兼顾今后改造的可能。 住宅设计应以人为核心,除满足一般居住使用要求外,根据需要应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的特殊 使用要求。

其他用地
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
5
2013-8-13

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下 表规定
2013-8-13
6
三.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1.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 区、小区、组团三级。其规划组织结构可 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 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 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 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2013-8-13 23
住宅建筑的常用术语
住宅 residential buildings 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 单元(板)式高层住宅 tall building of apartment 由多个住宅单元组合而成,每单元均设有楼梯、电梯的高层住宅。 塔式高层住宅 apartment of tower building 以共用楼梯、电梯为核心布置多套住房的高层住宅。 通廊式高层住宅 gallery tall building of apartment 以共用楼梯、电梯通过内、外廊进入各套住房的高层住宅。 跃层住宅 duplex apartment 套内空间跨跃两楼层及以上的住宅。
2013-8-13
19
二.公建系统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 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 行政管理和其他八类设施。
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 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 规范>规定。
2013-8-13
14
围合式布局
2013-8-13
15
五.集约式布局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 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 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 内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 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 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这种 布局形式节地节能,适合在有 限的空间里满足现代居民的 各种要求.
2013-8-13
24
2.9 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套内使用面积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套内使用面积包括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卫生间、餐厅、 过道、前室、贮藏室、壁柜等的使用面积的总和; 2、跃层住宅中的套内楼梯按自然层数的使用面积总和计入使用面积; 3、烟囱、通风道、管井等均不计入使用面积; 4、室内使用面积按结构墙体表面尺寸计算,有复合保温层,按复合 保温层表面尺寸计算; 5、利用坡屋顶内空间时,顶板下表面与楼面的净高低于1.20m的空间 不计算使用面积;净高在1.20m~2.10m的空间按1/2计算使用面积;净 高超过2.10m的空间全部计入使用面积; 6、坡层顶内的使用面积单独计算,不得列入标准层使用面积和标准 层建筑面积中,需计算建筑总面积时,利用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反求。 阳台面积应按结构底板投影面积单独计算,不计入每套使用面积或建 筑面积内。
2013-8-13
10

轴线式布局
2013-8-13
11

三.向心式布局 将一定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 地位的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 强烈的向心性,中心感很强.
2013-8-13
12
向心式布局
2013-8-13
13
四.围合式布局 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 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围合成的中央主导空间往往尺度较 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 位.
2013-8-13
16
六.隐喻式布局
将某种事物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 的某种联想与领悟.实例见教材.
实际设计中往往不是单纯一种布局形式,而常常以一种形式为主兼容其 他多种形式而形成组合式或自由式布局.
2013-8-13
17
3.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分析
一.道路系统 道路网布置基本形式:贯通式、环通式、尽端式.2013-8-137来自2.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
一.片块式布局 将用地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2013-8-13
8
片块式布局
2013-8-13
9
二.轴线式布局 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 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 空间序列.空间轴线可见或不 可见,可见者常为线形的道路、 绿化、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 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 性和导向性.
2013-8-13
4
3.居住区用地项目构成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两类: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

居住区用地
是可规划可操作用地,是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 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它们即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结.
1.住宅用地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 间小路等)的总称。一般占45%以上,是比重最大的用地 2.公建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 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 车场等。 3.道路用地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 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4.公共绿地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 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 块状带状绿地等。
2013-8-13 21
四.空间环境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 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组织管理;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有利安全防卫; 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
2013-8-13
20
三.绿化系统 公共绿地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 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绿地率 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 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 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 居住区内绿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展垂直绿化;宅间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 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不同的布局方式、环境特 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并宜 保留和利用规划或改造范围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 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 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 戏场和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公共绿地的位置和规模,应根据规划用地周围的 城市级公共绿地的布局综合确定。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2/人, 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并应根据居住 区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 标的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