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教学策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五年中,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基层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基层各学校能够全面开展活动。

乡镇以双丰、大岭乡、平山镇为代表,区直以实验小学、继电小学、龙涤小学、永红小学为代表,全面实施了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起到了引领作用。

阿什河中心校以乡为单位进行区域教研、由兼职教研员(学科组长)统筹管理,提高教师组织开展的能力,提高了乡校活动的质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同时也是地方指导和学校开发实施的课程。

在学校实施管理方面,由最初的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向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课程转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管理上课程定位曾经成为课程发展的瓶颈,实验点校和管理意识超前学校的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

如实验小学、龙涤小学、继电小学、平山中心小学等以专职教师为主组织开展活动,总结提升的经验在国家、省、市、区教研活动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这些学校专职教师的实践研究为我区开了好头。

双丰中心小学、阿什河南城小学、大岭中心小学等学校以兼职教师为主组织实施活动,又使我区活动开展向前迈出一大步。

一、“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的一些探索实践活动是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最新亮点,却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职教师,让老师步履蹒跚,农村又面临经费紧、培训少、实施难、设备差等困难,怎样全面继续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进一步完善这一门课程,探索出一条将综合实践活动理念转变为可操作的一套完整规程,使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逐步走向“常态化”,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任务。

结合课改五年来下面我们谈谈“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的一些探索。

(一)立足本地资源,体现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活动作为一类非学术性、非学科性的新型课程,必须而且也最可能使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如、小岭乡的“人间处处有真情”、“走进十月”、“家乡的多恼河”等;阿什河乡的“白菜丰收引起的思考”、“我眼中的昆虫”、“大棚蔬菜的种植”;双丰乡的“砖”;大岭乡的“我是小小的气象家”;玉泉镇的“历史的天空”、“喜迎奥运”;料甸乡的“雪的世界”、“吉祥满族”、“走进纸的世界”:蜚克图乡的“走进民工”、“金鱼的颜色观”、“寻根农村话三农”等课题。

农村学校特别要先立足本地,从本地区的人文环境、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具体情况出发,并有机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

如农村学校当地的自然资源、旅游景点、古代建筑、历史名人、民情风俗、传统工艺、民间艺人、爱国华侨、革命前辈、革命圣地、珍贵动物、珍稀植物、特色产业等来确定活动主题。

这些课题活动内容可操作性较强,更能凸显本地特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农村学校应摆脱单一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

实践证明,农村学校实践的内容同样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

在农村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农村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二)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整合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从其本质和实际发挥作用的角度看,更主要的是实施过程所凭借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是应当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内容和所有过程中的主导性学习方式,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新的教育教学观、课程价值观在课程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研究性学习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在研究过程上二者都要遵循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形成解释、总结成果这样一个基本的研究程序。

但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种基本方式,作为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一种研究体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目的、研究重点、结果要求等方面又与成人的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不同。

在活动中,指导老师负责课题设置、总体计划的起草、宣传及学生的组织、分组、分工,活动计划的制定、审核,学生材料的收集、筛选、整理、修改和再实践方案指导以及指导各小组长协调各组成员完成结题报告的系列工作,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一起管理,并及时提供应有的帮助。

结合农村实际,中小学课题研究的可参照下列程序:1.选择课题,调动热情——动员学生全员参与,确定研究课题。

2.筛选课题,研讨论证——师生共同讨论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为下一步具体实施研究计划奠定基础。

3.探究课题,激励指导——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师生之间完全是平等关系。

4.展示成果,多样创新——展示成果的形式可以多样,重在激励进取。

5.课题延伸,不断探索。

6.课题评估,多元灵活。

在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过程中,更要整合课程,争取做到:以劳动技术教育为基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主题探究为基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以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为突破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如阿什河乡东关小学何云老师的《大棚蔬菜的种植》就利用了东关村的特殊的社区环境开展了这样的主题。

东关村是阿城区的种植基地,家家都以大棚种植蔬菜为生,所以在自家的大棚的边角空地自主耕耘种植,建造自己的“实践园”。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欢分别在“实践园”里种植菠菜、香菜、柿子等植物,紧接着在园里播种、浇水、移栽、施肥、拔草、遇到疑难问题时向家长请教。

当植物成活时,又分组开展护理活动,并定期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并进行及时的记录,在主题活动时进行交流汇报。

“实践园”的开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劳动锻炼的场所和机会,使学生在劳动参与中增长知识,培养劳动技能,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陶冶美好情操,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做到的。

以主题探究为基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围绕四大领域,以整合方式进行,以主题活动(文化艺术类主题、社会生活类主题、科学技术类主题、科技制作发明类主题、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展开,以小主题,短周期;大主题,长周期模式实施。

如小岭西川小学姚金霞老师的《走进十月》,运用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分别就欢度之声、迷人秋色、黄金之旅、心灵记忆这个四个小组以二级主题进行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照相绘画,上网查询、电脑制作,进行了大量的富有实效性的工作,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当时成果展示形式多样,有图片展览、诗歌演讲、快板、调查报告、倡议书等,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活动过程中,学生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精诚团结,通力合作,刻苦攻关,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不辞辛苦;同时,学会了分析归纳,学会了交流写作,学会了信息的收集、筛选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和问题意识,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机智与才能得到充分地体现与展示;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智慧,增强了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信心,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培养了他们关注社会服务人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理想观、人生观。

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让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资源不再单调。

有师资、硬件条件的农村学校可以信息技术为探究的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课时安排上,可以单独设置每周一节或集中几周的课时,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但必须以任务驱动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实施。

信息技术教育要注意“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和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原理、总结方法、积累经验。

如小岭一中隋雪艳老师开展的“家乡的山野菜”的主题活动。

资料组同学以小记者的身份调查采访家长、邻居、亲友、老师和同学,向他们了解山野菜的种类、特点、作用以及经济价值、药用价值等,然后回到班级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在资料组同学调查采访、汇报交流的基础上,由全班同学到微机室上网进一步搜集关于山野菜的相关资料。

现在的中学生,对微机上网很感兴趣,他们在网络中了解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

如隋丹同学了解到了山野菜有100多种,刘谛同学搜集到山野菜图片20多幅。

通过上网,大多数同学至少了解了3种以上山野菜的特点、作用以及经济价值等,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的能力在学生充分了解山野菜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老师组织采集小组的同学到户外去实地采集各种山野菜。

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快乐地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

在挖回来山野菜之后,他们就开始小组讨论、分析研究、制作标本。

有的同学把标本进行了塑封,显得特别精致和珍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实践,亲自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在整理、编辑文字资料的同时,有一部分同学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制作了电子相册视频。

如金宇南的《美味山野菜》,胡宪明的《采集山野菜》,郑成亮的《山野菜标本》等。

这些电子相册视频的制作与形成,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成果。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还建立了电子文件夹,制作了许多标本和电子相册。

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如何在茫茫的网络中搜集各种资料,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同学们的互相监督无疑也会为他们自己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以开展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探究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

在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开发、研究与实施,从根本上突破了封闭的教材,封闭的课堂,把学生个体与生活、实践、学科综合在了一起。

二、对阿城区农村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一)问题陈述我们在从2003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以来,相当数量的农村学校的教师开始提出了许多困惑和问题,将这些加以归类,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条件差。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图书,需要信息技术、科学工具等硬件设备,需要各种社会(诸如科学馆、少年宫、相关科学技术部门等)力量支持。

但是,因为农村穷,不具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硬件条件,所有这些,制约了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地开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