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平乐.六盘山阅读答案

清平乐.六盘山阅读答案

清平乐.六盘山阅读答案【篇一: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清平乐六盘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毛泽东创作这首词的历史背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这首词。

教学难点:体会词的意思。

教具准备:课件(长征路线图)、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一、板书,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2.教师解释课题:清平乐是词牌名,是决定音韵和格律的。

3.教师简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二、读通词,掌握相关的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词,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尽量读出韵律来。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重点指导“缚”的声母是“f”,“陕”是卷舌音,“缨”是后鼻音;“雁”的里面是两个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

3.学生齐读生词后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懂课文,深入了解词的背景。

1.教师导读:这首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读中学习并掌握本课的其他生字新词,再和同桌说说毛主席创作这首词的背景。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3.指名反馈(要求简单地复述课文内容,也就说出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 4.教师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一边看图,一边介绍创作背景。

5.教师引导: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你能想象出毛主席当时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吗? 6.学生怀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一读,读出革命者对胜利的信心和期待。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毛泽东领导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挽救了中国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同学们课后还可以搜集有关红军的资料,加深自己对长征的了解。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熟读词,读出词的韵律来。

3.搜集毛泽东主席的其他诗词。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词,理解词的意思,体会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诵读毛泽东主席的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词,背诵这首词。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生字卡片、课件(配乐朗诵《长征》)。

认读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

二、理解词的意思。

意思。

(六盘山、望断、红旗、长缨、苍龙)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1.指名读词额上半阕和下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2.指名反馈: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 3.师导: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词。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6.指导有感情朗读。

三、品读,体会情感。

四、拓展延伸,读《长征》。

1.教师:同学们,翻过六盘山,红军长征即将胜利,能不高兴吗?在这漫长的长征路上苦难重重,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从未畏难过。

你们听――课件配乐朗诵毛泽东的《长征》。

2.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诗词,集体交流。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克服万难、流血牺牲争取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为祖国争光。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2.开展毛泽东主席诗词朗诵会。

板书: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情幸福而自豪对革命的坚定和信心【篇二:清平乐六盘山导学案】:审核:姓名:教学目标:1.自主积累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

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一、自主学习1、情境导入: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

翻越六盘山时,毛泽东作了《清平乐。

六盘山》。

《清平乐?六盘山》是一首词。

以“清平乐”为词牌名,“六盘山”是这首词的题目。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a 坐姿端正,自由出声朗读。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不准的字词多读几遍,读不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音,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b 同桌互听,交流词语。

二、自主导学1、看拼音,写词语()()()()2、这首词的作者是清平乐是这首词六盘山是这首词的3、词语解释望断;长城:缚:屈指;苍龙:长缨:4、理解句子含义。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三、合作探究1.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2、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这让他想到了什么?3、词的上阕远望六盘山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词的下阕作者看到了什么?由此景又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能力检测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①?[注释]①苍龙:传说中的一种凶神。

1.这首诗上阕一、二两句写出了六盘山秋天的景象,请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这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3分)2.这首词中能体现出作者的壮志豪情且常被人们引用以表示战胜困苦艰难决心的是哪一句?(2分)3.这首词下阕最后两句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篇三:11 清平乐六盘山教案】>汲冢镇多媒体小学五一班张冉教学目标:1.自主积累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

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课题。

1,谈话导入2,.板书课题:21.清平乐?六盘山3.,读课题。

你明白了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一首词。

以“清平乐”为词牌名,“六盘山”是这首词的题目。

5.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

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

4.多读几遍,讨论疏通词句。

交流搜集的长征资料,理解“第一方面军”“六盘山”“会师”“瓦窑堡”“陕北革命根据地”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曾称“中央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1930年8月由红军第1、3军团组成,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周恩来先后任总政委。

曾在江西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军四次“围剿”。

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次年10月胜利到达陕甘苏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115师,六盘山:中国西部山脉。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甘肃省东部。

南段称陇山,南延至陕西省西端宝鸡以北。

是近南北走向的狭长山地。

山脊海拔超过2,500米,最高峰米缸山达2,942米。

其北侧另一高峰亦称六盘山,达2,928米,由平凉至静宁的公路经此。

山路曲折险狭,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因此得名会师:行军时各路人马聚集于一处瓦窑堡:陕西安定(今子长县)是当时陕北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瓦窑是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心陕北革命根据地:共产党成立后不久,1922年8月,陕西也建立了党团组织。

陕西的党团组织成立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陕西的刘志丹和谢子长两位民族英雄,他们在家乡陕西北部开展革命斗争,先后组织发动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逐步把陕西的革命斗争推向高潮。

解放了当地,人民翻身当主人,人民再没有地主土豪的压迫和剥削,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保存的革命根据地,毛主席就是在这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8年3月28日才离开陕北根据地来到河北的平山县西柏坡指挥了全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取得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最终赢得了全国的解放。

5.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三、观看录像《长征》片段,创设情境。

1.想不想一起来看一段电视连续剧《长征》的片段?在观看录像的同时,老师简要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

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成了蒋介石的进攻重镇。

1934年10月,红军为了保存实力北上抗日,开始长征。

红军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翻越积雪千年的夹金山、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

英勇的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忍饥挨饿,终于胜利地走出草地。

党中央于9月12日开完俄界会议后,毛泽东就随一军团前进。

9月16日腊子口战役打响。

9月17日晨,终于占领了天险腊子口。

10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骑着马走进吴起镇,这一天被正式定为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日子。

四、理解课文,感悟朗读。

1.过渡: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历了千难万险,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来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的六盘山,这里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

翻过六盘山,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陕北革命根据地了,这就是我们这篇课文描写的情景。

2.谁愿意读读课文中描写的这番情景?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3.此时的红军,此时的毛泽东主席,心情怎样呢?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1)找出两个带有“一边……一边……”的句子“毛泽东同志一边和身边随行人员谈古论今,一边观赏着六盘山的风光。

”“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习惯地用右手摘下帽子,伸开双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远方,高兴地说……”(2)指名读。

说说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毛主席什么样的心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