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和电解质代谢

水和电解质代谢


第二节 电解质代谢
(Electrolyte Metabolism)
体内的电解质主要为各种无机盐,主要的阳离子为K+、Na+、Ca2+和Mg2+,主要的阴离子为Cl-、 HCO3-和HPO42-等。
一、电解质的功能 (一)维持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1. Na+、Cl-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K+、 HPO42- 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 体液中的HCO3-、HPO42-等及相应的酸类可形成缓冲对;K+可与H+和Na+进行交换,维持 和调节体液酸碱平衡。
Na+ 10~30 20~60
148 130~140 100~142
K+ 15~25 6 ~7
7 7 ~10 10~50
Ca2+ 1.5~4
3 3.5~7.5 -
Cl10~30
145 40~80
110 80~105
HCO310~20
80~110
40 30~75
分泌量 1000~1500 1500~2500 1000~2000 500~1000 1000~3000
(二)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1.神经、肌肉兴奋性∝
2.心肌兴奋性∝ (三)构成组织细胞成分
[ N a+ ] + [ K + ] [ C a 2+ ] + [ M g 2+ ] + [ H + ] [ N a + ] + [ C a 2+ ] [ K + ] + [ M g 2+ ] + [ H + ]
2. Na+、Cl-主要由尿伴行排出,尤对Na+排出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即“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 排”。肾钠阈为110~130 mmol/L。汗液亦可排出少量的Na+、Cl-,故大汗后应适当补钠。
三、钾代谢
(一)含量与分布
1. 体内钾的含量为31~57mmol/kg体重。 2. 约98%的钾存于细胞内,浓度约150mmol/L ,而血清钾浓度仅为3.5~5.5mmol/L。
所有组织细胞都含电解质,如钙、磷和镁是骨、牙组织中的主要成分;含硫酸根的蛋白多 糖参与构成软骨、皮肤等。
(四) 参与物质代谢
构成多种酶类的激活剂或辅助因子,Ca2+还参与凝血过程等。
二、体液电解质的含量及其分布特点
(一)体液电解质的含量
电解质
Na+
K+ Ca2+ Mg2+ 总计 ClHCO3HPO42SO42有机酸 蛋白质 总计
水和电解质代谢
二、水的摄入与排出
(一)水的摄入
成人每天需水 (2500ml)
饮水(1 200ml) 食物水 (1 000ml) 代谢水(300ml)
(二)水的排出
1. 肺排水 成人每天由肺以水蒸气形式排出水约350ml。 2. 皮肤排水 成人每天非显性出汗 500ml;显性出汗量与环境温度、湿度及活动强度有关。
饮水 食物水 代谢水
总计
成人每天水的摄入与排出量 水的摄入(ml/天)
1 200 1 000
300
2 500
呼吸 皮肤 粪便 肾
水的排出(ml/天)
350 500 150 1 500 2 500
正常需水量 2 500ml;最低需水量 1 200ml。 正常尿量 1 500ml;最低尿量 500ml。
血 mmol/L
血浆
142
5 2.5 1.5 151 103 27Eq/L 血浆
142
5 5 3 155 103 27 1 2 6 16 155
组织间液
mmol/L 水
mEq/L 水
147
147
4 1.25 1 153.25 114 30 1 0.5 7.5 0.125 153.125
汗液是低渗溶液,大量出汗可导致Na+、K + 和Cl-等电解质的丢失。
3. 消化道排水 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每天约8000ml,其中绝大部分被肠道重吸收,只有150ml左 右随粪便排出。
各种消化液的pH、电解质含量(mmol / L)及每天分泌量(ml)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胰液 胆汁
小肠液
pH 6.6~7.1 1.0~1.5 7.8~8.4 6.8~7.7 7.2~8.2
4 2.5 2 155.5 114 30 2 1 7.5 1 155.5
细胞内液
mmol/L 水
mEq/L 水
15
15
150 1
13.5 179.5
1 10 50 10 7.88 78.88
150 2 27
194 1 10
100 20 63 194
(二)体液电解质分布的特点
1. 体液电解质含量以mEq/L表示,细胞内外阴、阳离子相等而呈电中性,以mmol/L表示无此特点。 2. 细胞外液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Cl-和HCO3-为主;细胞内液阳离子以K+为主,阴离子以 HPO42-和蛋白质负离子为主。 3. 以mEq/L表示,电解质总量细胞内液较外液高,但渗透压基本相等,是因为细胞内液含产生的渗 透压较小的蛋白质和二价离子较多所致。 4. 血浆与组织间液的电解质组成及含量较接近,但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远大于组织间液,此差别有利 于血浆与组织间液之间水的交换。
3. K+、Na+在细胞内外分布极不均匀,除细胞膜上钠泵的主要作用外,还受物质代谢等的影响。 (1) 合成或分解1g糖原,约有0.15mmol的K+进出细胞。高血钾时可用葡萄糖和胰岛素降低血钾浓度。 (2) 合成或分解1g 蛋白质,约有0.45mmol的K+进出细胞。创伤、感染、缺氧时,蛋白质分解增强,创 伤恢复期,蛋白质合成增强,应注意血钾变化。 (3) 酸中毒可引起高血钾;碱中毒可引起低血钾。
二、钠、氯代谢 (一)含量与分布 1. 体内钠含量为40~50mmol/kg体重。其中约 40%结合于骨基质,约50%存在细胞外液,10%存在细胞内液。故血清钠浓度平均为142mmol/L。 2. 氯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血清氯浓度平均为103mmol/L。
(二)吸收与排泄 1. 人体所摄入的钠与氯主要来自食盐,需要量为4.5~9.0g/d,几乎全部被消化道吸收。
在呕吐、腹泻、胃肠减压、肠瘘等时,导致不同性质的失水、失电解质,故补液时应根据丢失消化 液的性质决定其应补充的电解质种类。
4.肾排水 (1) 正常人尿量约1 500ml/d,受饮、排水量影响。 (2) 成人由尿排出至少35g/d代谢废物,溶解1g需15ml水,故最低尿量为500ml。低于此值称少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