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路改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公路改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公路改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第一篇、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第一章编制依据一、通过现场考察、了解工程施工环境,当地公路工程施工材料供应情况。

二、本公司具备的公路工程施工的施工技术、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施工机械。

三、本公司通过长期施工公路工程总结的施工技术及施工经验。

四、国家现行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公路工程验收标准。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4)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J076-95(5)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JTJG10-2006第二章编制原则本施工组织设计以确保施工安全,确保施工工期,确保工程质量,创一流管理的指导思想进行编制。

一、在施工组织机构建立上立足专业化,选用最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具有技术专长的技术人员组成强有力的管理核心层,全面负责工程的施工进度、工程质量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和安全保证等。

二、在机械及检测仪器配置方面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机械化施工和劳动生产力,为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工期提供有力的物资条件。

三、在工程施工上,仔细分析,合理安排施工计划,用统筹方法组织平衡流水作业和立体交叉作业,不断加快工程进度。

四、在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工艺的选择、施工技术的实施方面立足规范化、标准化,落实各项施工技术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工期。

五、精心进行现场布置,组织文明施工,搞好环境保护。

六、严格执行施工验收规范、有关操作技术规程,加强生产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工程工期和施工安全。

七、实施“精品工程”战略,通过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保优质、创信誉,向业主交一个质量优良,用户满意的工程。

第三章工程简介一、项目地理位置本项目D17合同段的起止桩号:K278.000~K301+3977.614,路线全长23.397502公里。

二、工程概况国道318线是四川和西藏间的省际干线公路,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8条干线公路之一,本路段处于高海拔地区地形地质复杂,公路病害多,加之近几年投入较少,整体路况差,通行能力弱。

三、工程设计概况本项目为原路改建工程,按三级公路标准执行,设计速度4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8.5米。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第四章施工组织机构的设置我公司若能中标,将把本工程项目的实施作为公司的重点工程来进行组织管理。

针对本标段项目的特点,拟建立完善的施工组织机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安全保证体系。

项目经理部为承建合同的主体,对工程建设全方位、全过程负责管理,按项目法要求,全权负责本合同工程的技术、质量、进度、安全及经营活动等管理工作,严格按照高速度、高质量的标准,使工程满足合同中的各项要求。

项目经理部设施工技术部、质监部、试验室、安全保卫部、机械材料部、经营计划部、财务部。

每个施工队根据各自工程任务和施工特点划分若干班组,采用平行流水作业法施工。

班组的建制和施工任务量一般不固定,对于进度快、工艺操作规范、施工成品质量好的班组,随时可根据工程总体计划调整其任务,以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也确保了工期和工程质量。

第五章项目经理部及各部门职责一、项目经理部职责项目经理部是代表我公司履行工程合同的主体,是对工程全方位、全过程负责的管理实体。

二、各部门职责施工技术部:主要负责工程的技术、计量、测量、工程档案等工作。

质监部:主要负责工程的质量检查及过程控制、工程质量验评等工作。

实验室:负责本工程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送检,现场土方试验及过程检验、试验工作。

安全保卫部:负责本工程的施工安全及消防、治安保卫、现场文明施工等工作。

机械材料部:负责本工程的材料、机具、设备的供应、调度等工作。

经营部:负责合同、预决算、成本等工作。

财务部:负责本工程的成本核算及资金管理等工作。

第二篇、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方法与技术措施第一章施工测量一、测量复核开工之前应对业主提供的导线点、水准点、中线及断面高点进行全面复核,作出测量资料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后作为土方计量和施工控制依据。

二、测量控制根据业主提供的导线点,经过复核后进行施工控制测量,并将测量资料提交监理工程师核查,作为施工放样的依据。

各段(项)工程的平面定位测量,必须引用两个以上控制桩予以联测,在每段(项)测量完成并经监理工程师核查前,该段(项)工程不能动工。

三、标桩设置、保护对于所有永久性标桩,包括中线桩、转角桩、水准基点、三角网点以及放样和检验工程所必须的标桩,应埋设在便于施测、保护、稳定和不影响施工的地方,采用永久性的混凝土标石。

第二章路基工程一、一般路基路线上的挖方一般可作为利用填方填筑路堤,对个别欠方地段或对填料有特殊要求路段需采用借方填筑。

路基压实标准按重型压实标准执行,路基填筑前应视情况清除耕植土及原生地表土,并集中堆放供绿化利用,填方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填料最小强度和填料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要求,否则需视情况分别采用夯压密实、加强排水、换填等措施进行处治。

路基压实标准(重型)及填料强度与粒径控制要求下表。

路基压实标准(重型)及填料强度与粒径控制要求表二、路基填方施工路基土石方工程以机械为主辅以人工施工,挖方工程路段在核实其长度和工程数量的条件下,尽最布置多个作业面以推土机或挖掘机作业,配以装载机和自卸翻斗车运至填方路段填筑路堤或弃于废土场,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专业队伍,也可采用铲运机进行连续挖运作业。

填方工程则以装载机械或推土机伴以人工找平,能采用平地机找平更好,碾压密实,作业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注意调整各种机械的配套,避免发生窝工现象。

应根据地形、地质、开挖断面及施工机械配备等情况,采用能保证边坡稳定后方法施工,不得采用大爆破施工。

承包人应确定爆破危险区,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畜、建筑物、环境敏感点,和其他公共设施受到危害和损失。

在危险区的边界应设置明显的标志,建立警戒线,显示爆破时间的警戒信号,在危险区的入口或附近道路应设置标志,并派人看守,严禁人员在爆破时进入危险区,必要时役置拉网隔备施工,以防飞石或抛石伤人,破坏生态环境。

由于爆破引起的松动岩石,必须马上清除,施工影响区内不得留下任何安全隐患,居民集中区不得夜间爆破影响居民生活。

施工便道必须全线贯通,并尽量与现有的国、省、县道相接,以防止施工中出现任何安全问题后及时得到排查和处治。

路基施工影响的环境破坏必须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三、特殊路基及不良地质路段路基的施工处治1、特殊路基的处治(1)零填挖处治本标段有13处零填挖段,处治路段共长1336m,采用换填片碎石或砂砾石处理。

(2)纵横向填挖交界段处治本标段段有3处陡坡路堤,处治路段共长530m,采用开挖台阶十土工格栅处理;本标段有12处纵横向填挖交界段,处治路段共长1230m,为了避免填挖交界处路基不均匀沉降过大造成路面拉裂破坏,采用开挖反向台阶、设置渗沟、铺设土工格栅及于过渡段填筑级配较好的片碎石处理。

(3)深挖路堑本标段有1处深挖路堑段,最大挖方高度为40米,采用锚杆框架梁进行加固防护,边坡坡率为1:0.75~1:1,框架梁间距为3.0m,锚杆框架梁呈菱形布置,截面尺寸为0.3× 0.35m。

锚杆采用1孔一根HBR335螺纹钢筋,直径28mm,锚孔成孔直径110mm,锚杆下倾15~20%D,第一级锚杆长7m。

第二、三级锚杆长12m。

框架梁间采用客土喷播防护。

顶上两级边坡采用湿法喷播或者挂三维网植草防护。

(4)高填路堤填方边坡高度大于18米的路堤视为高填路堤。

对于高填路堤,本路主要以增设宽度≥4m的反压护道及加铺土工格栅、加强发育基底处治作为填高路堤整体稳定性的保障措施;程中按填高8m的间距进行强夯处治;对于高填路堤范围内的软基根据软弱地测采用换填、塑料插板等措施进行处理。

本标段无高填路堤段。

(5)斜坡路堤地面横坡陡于1:5地段的填方路堤均视为斜坡路堤。

本路斜坡路堤结合废方处理,分别采取开挖宽大台阶、铺设土工格栅、设置路堤桩板墙、重力式抗滑挡墙、设置反压护道等措施进行防护处理。

(6)软弱地基路线通过山丘间冲沟、谷地时,由于沟谷纵坡平缓,地表水机地下水排泄不畅;而部分沟谷中残坡积、冲洪积低液限粘土、低液限粉土呈软塑~极软塑状,厚度达几米至十几米不等,承载力低,抗剪强度小,力学性质较差。

对于有一定填土高度的路堤,地基软弱土体易产生剪切滑动致使路堤失稳或产生过大的工后沉降变形,需要处理。

按照路堤填筑期6个月、预压期(静置期)6个月的、稳定系数不小于1.2、工后残余沉降不大于5厘米的原则,结合软弱地基特性及场地条件,进行软弱地基处理。

根据本路段软基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厚度的软基和构造物,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处理:①软基厚度h<4.0m路基段:浅层处理,以换填、片石排水盲沟为主。

②软基厚度4.0m≤h≤10.0路基段:厚层处理,以塑料插板为主,碎石桩为辅。

③软基厚度h≥10.0.m路基段L厚层处理,采用碎石桩方法为主。

④必须设于软基处且厚度h≥4.0m涵洞基底:厚层处理,采用碎石桩处理。

本标段有软弱地基1段,累计处治长度545m,采用换填2.9m进行处理。

(8)崩塌落石本标段崩塌路段采用较缓边坡坡率,并用挂网客土喷薄进行防护。

2、不良地质路段路基的处治工程区地处川西高原,气温低,气候干燥,风沙大,日照充足,年、日温差大,无霜期短,虽总体降水量少,但降雨集中。

另外,由于区内地形较复杂、构造作用强烈、植被稀少,因此沿线不良地质发育。

不良地质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涎流冰、积雪、暗冰路段、水毁、路基沉陷及特殊性岩土(冻土、软基)等类型。

(1)滑坡Dl7合同段无滑坡段。

(2)泥石流区内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全年降雨量497.0~1001.30mm。

虽然降雨量较小,但降雨多集中在5~8月,一次降水强度较大,旱雨季节十分分明。

另一方面,降水有自河谷向两岸分水岭地带逐渐增强(即向泥石流沟的沟源方向降水逐渐增大)趋势,且每年夏季高山积雪融化,雪融水及降水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工程区内谷坡大多基岩裸露,植被稀少,岩石风化破碎,沟谷内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较为丰富,植被差,丰富的松散堆积物来源为泥石流的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区内地形较为复杂,山高坡陡,谷坡坡度一般为30°~50°,沟床比降大,为泥石流的流动创造了良好的地形条件,上述情况表明,工程区基本具备有泥石流形成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区内泥石流多发育于近谷岸地段、支沟沟口,以浅切割沟坳型泥石流、坡面泥石流为主,具有规模小、搬运距离短、爆发频繁等特点。

由于泥石流规模小,可以通过疏通沟槽,加大沟槽纵坡,设置桥涵,在桥涵进出口段设置排导沟,上游设置必要的导流措施,让泥石流迅速通过,且于上游设置集石坑等措施相结合。

(2)崩塌落石路线通过地段由于构造作用及风化卸荷影响,岩体破碎,土体松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