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武帝平定匈奴的历史条件和个人作用摘要:自汉高祖刘邦采纳刘敬的建议对匈奴和亲开始,历经惠帝、文帝、景帝,西汉前期七十多年对匈奴采取消极的防御政策。
汉武帝即为以后,变“无为”为“有为”,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收复了大量被匈奴占领的西北地区,基本解除了匈奴对西北边疆的威胁,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决于汉初以来社会所给他提供的历史条件,同时也离不开汉武帝的个人品格和才能的发挥。
关键字:汉武帝平定匈奴历史条件个人作用一汉武帝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8年),有40多年在同匈奴打仗,汉兵出击达18次之多。
从马邑之谋至元狩四年,汉军在反击匈奴战争中打了一系列胜仗,使匈奴奴隶主贵族遭受沉重打击,大汉王朝北部边患基本解除,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汉武帝也因为内兴制度、外御强敌的巨大功绩而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帝王。
历史活动家的成功,包括历史活动所受到一定限制的历史条件以及个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发挥的作用两个方面。
汉武帝改变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实行积极的反击战争,并且获得巨大成功,亦遵循此历史规律。
从汉武帝对匈奴战争取得胜利的历史条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有利因素:第一,汉武帝即位之时,汉代的经济形势有了很大的改观。
经济在战争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决定性的作用,战争对经济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必要的物质是军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汉初之所以对匈奴采取消极的防御政策是迫于当时贫困的社会经济形势。
史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1面对社会经济衰弱的状况,统治者推行“修养生息”的政策,恢复农业生产。
文帝常下诏鼓励农耕,景帝也曾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2都不如谷物1 (汉)班固.汉书[M].卷24上.北京:中华书局,2007.2 (汉)班固.汉书[M].卷5.北京:中华书局,2007.和丝麻。
汉初杰出政治家晁错提出“入粟拜爵”和“马复令”两项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的举措,人们通过用粮食买爵位和赎罪,使国家粮食储备大增,民家养马不仅免除徭役使农民获得更多的生产时间,而且为国家增加了抗击匈奴的武备。
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经过汉初七十多年的发展,到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西汉王朝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文景时期在削藩方面的努力为汉武帝解决内忧起推动作用。
西汉初期的王国势力一直是威胁中央政权的心腹之患。
早在文帝时贾谊就已经认识到王国的危害。
“治安策”说:“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3景帝时的晁错就“请诸侯之罪过,削其之郡”4,汉景帝按照晁错的建议削藩,引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
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叛军才被平定,七国被废除,汉景帝逐渐收回了地方的政权与军权,王国实际上变成了和中央直接统辖的郡一样的地方政权。
王国势力受到大大的打击,国内政权渐趋稳定,并且为汉武帝最后解决汉高祖以来王国势力对中央的威胁开辟道路。
第三,随着国内经济和政治形势的逐步好转,统治者和一些大臣重新考虑汉匈关系,为改变高祖以来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做准备。
汉初统治者试图通过“和亲”政策约束匈奴的侵扰,但是“和亲”并没有完全达到统治者的目的,匈奴仍时不时地南下掠夺,向汉政府挑衅。
例如: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入居北地,河南为寇”5、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卯,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
使骑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6。
景帝时匈奴曾入雁门,掠夺汉地人民财产。
匈奴一再违背约定,迫使西汉统治者对单纯依赖“和亲”消除匈奴侵边的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
文景时期,两位比较著名的政论家贾谊和晁错,他们反对被动的“和亲”并上书皇帝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试图改变被动局面。
贾谊主张设置“属国”,“因故而治俗”,3 (汉)班固.汉书[M].卷48.北京:中华书局,2007.4 (汉)班固.汉书[M].卷49.北京:中华书局,2007.5 (汉)班固.汉书[M].卷4.北京:中华书局,2007.6 (汉)班固.汉书[M].卷94上.北京:中华书局,2007.通过“三表”“五饵”来分化瓦解匈奴,最终“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令之”7。
晁错建议“以蛮夷攻蛮夷”克服匈奴的三技,使汉朝军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同时建议文帝调整防御战略,向西北边移民和入粟于边以拜爵、除罪,建立官营牧马苑和鼓励民间养马等积极防御措施。
晁错的措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汉文帝十分欣赏,“乃赐错玺书宠答”8。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汉武帝一朝对匈奴态度的转变。
二历史提供了反击匈奴、收复西北失地的有利条件和机遇,但是如果没有汉武帝个人对历史条件和历史机遇的把握,没有汉武帝个人杰出的才智和指挥能力的发挥,对匈奴的平定同样不会成为可能。
汉武帝才智的发挥及个人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武帝即位之初就试图改变汉初的“无为”政策,实现“有为”,他始终抱着一统天下的坚定信念和果敢意志,这是汉武帝抗击匈奴胜利的前提条件。
他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作为其施政的指导思想。
而“大一统”是基本观点之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9。
对于自汉初用女子与匈奴“和亲”的政策,汉武帝并不拥护。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春,诏问公卿曰:‘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侍命加谩,侵盗亡已。
边境被害,朕甚闵之。
今欲举兵攻之,何如?”10显然,汉武帝对“和亲”的弊端有了清醒的认识,考虑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匈奴之害。
虽然之后的“马邑之围”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它揭开了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序幕。
第二,继续实行“与民休息”政策,以农为本,为抗击匈奴做充分的物质准备。
《汉书·食货志上》描写汉武帝初年的社会情况:“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11。
除了继承“文景之治”的经济基础外,武帝即位后7 (汉)班固.汉书[M].卷48.北京:中华书局,2007.8 (汉)班固.汉书[M].卷49.北京:中华书局,2007.9 (汉)班固.汉书[M].卷56.北京:中华书局,2007.10 (汉)班固.汉书[M].卷6.北京:中华书局,2007.11 (汉)班固.汉书[M].卷24上.北京:中华书局,2007.也一直重视农业的发展,实行屯田,如元光六年“秋,匈奴盗边。
遣将军韩安国屯渔阳”12,为抗击匈奴作准备。
第三,对诸侯国实行“削”、“夺”政策,彻底解决王国割据问题。
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继续实行景帝的削藩政策。
《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粱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13。
即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以在王国中封侯,这样王国越分越小。
后来又夺去大批诸侯的爵位,王国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对外战争要取得胜利,国内政局的稳定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内患的消除,使汉武帝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领导和指挥对匈奴的作战。
第四,派张骞出使西域,争取抗击匈奴的后援力量,以此孤立匈奴。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共有两次。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月氏抗击匈奴。
张骞被匈奴扣留十余年,后来终于到达月氏,虽然没有达到联合月氏抗击匈奴的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物产,有利于大汉与西域的交流。
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武帝为了“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结昆弟,断匈奴右臂”14,“拜张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带到乌孙、大宛、康居、月氏、大夏。
乌孙“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15。
张骞死后,“乌孙竟与汉结婚”,加强了汉通西北民族的交流。
通过两次西域之行,汉与西域加强了对各自的了解,对后世留下深远影响,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第五,汉武帝善于发挥和利用优秀人才,发挥集体智慧,博采众人之长。
奴隶出身的卫青和霍去病是被汉武帝提拔和任用的杰出将领,为平定匈奴立下汗马功劳。
元光六年,“拜(卫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16。
封霍去病为票姚校尉,去病“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得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12 (汉)班固.汉书[M].卷6.北京:中华书局,2007.13 (汉)班固.汉书[M].卷6.北京:中华书局,2007.14 (汉)班固.汉书[M].卷61.北京:中华书局,2007.15 (汉)班固.汉书[M].卷61.北京:中华书局,2007.16 (汉)班固.汉书[M].卷55.北京:中华书局,2007.产,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二千五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17。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有三次带有关键性的大战,卫青、霍去病发挥了重要作用,见下表经过三次对匈奴的大战,大汉王朝收复了被匈奴占领的大片失地,尤其是第三次夺取了匈奴在大漠以南的所有土地,使匈奴“北蛮”大国的地位根本动摇。
汉初几十年来,时时入侵,为害北方的匈奴问题,到汉武帝时终于被解决了。
三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
在汉初经历了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雄厚、人民富裕的情况下,汉武帝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内兴制度、外御强敌,使长期影响中国人民正常生产生活的边患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汉武帝时期积极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采取反击匈奴、开发西北边疆的积极政策,是可取的、适当的。
但是,当匈奴势力不能再威胁汉西北边境的时候,汉武帝依然执着于开辟疆土,继续发动对匈奴的战争,深入到匈奴腹地,并为此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使国家陷入十分困顿的境况。
尽管如此,汉武帝仍然继续大规模征伐匈奴,彻底解决边患,建立万世霸业,结果招致失败,汉朝也由此走向衰弱,这种教训是值得深思的。
17 (汉)班固.汉书[M].卷55.北京:中华书局,2007.18 (汉)司马迁.史记[M].卷110.北京:中华书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