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word学

【考纲课标解读】
考纲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程标准: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差不多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点概括梳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1)
(2)
2、内容(1)农业:①



(2)工业:①

③[
5、评判:进步性
局限性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1)
(2)
(3)
(4)
2、结果(1)
(2)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1)
(2)
(3)
(4)
(5)
3、结果
4、失败的缘故①



【重点难点突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打算终止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从斯大林要紧关怀的世界实力平稳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

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

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大夫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
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专门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因此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进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依照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打算给苏联经济社会进展带来的阻碍。

(2)依照材料二,苏联当时由哪位领导人执政?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缘故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考点强化演练】
1、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判,不正确的是
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具有探干脆和开创性
C.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2、观看以下两幅漫画,依照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定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3、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
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上述观点说明赫鲁
晓夫的改革
A.完全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抛弃了以打算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大力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要紧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排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猛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状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路
D.缺乏丰富的从政体会、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5、(12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要紧弊端是什么?
(2)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缘故有哪些?
(4)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有何联系?它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高考真题再现】
1.(09广东文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差不多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全然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明白得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差不多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2、(09广东理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打算只是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打算或许并不是唯独的、也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明白得是
A.打算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截了当关系
B.打算经济的做法关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打算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打算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能够看出打算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重点难点突破】
答案:(1)积极阻碍: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养,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

(4分)负面阻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分)(2)戈尔巴乔夫,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

(2分)缘故:“加速进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成效不佳。

(3分)(3)认识: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进展水平;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和谐进展;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能保持经济社会进展的活力;经济体制改革要关注人民生活水平。

(2分,任答两点即可)解析:第(1)问,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一分为二,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回答,同时要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如在科技和医疗水平方面,劳动者的积极性等。

第(2)问的缘故分析有一定难度,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3)认识要表达出改革适应生产力的进展要求,经济要和谐进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

【考点强化演练】
1-4CCCC
5.(1)高度集中的打算经济体制,企业没有自主权;片面强调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忽视经济规律。

(2分)(2)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侧重于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方面制定经济进展的“加快进展战略”,用经济治理方法代替原先的行政命令。

(3分)(3)没有从全然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2分)(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缘故;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成效不大,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截了当缘故。

(3分)启发:改革是社会进展的重要杠杆之一,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应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

(2分)
解析:本题要紧考查基础知识,难度不大,(3)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要分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