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4.1 种群的特征ppt课件
4.1 种群的特征ppt课件
2
种群特征种群有的,但个体没有的特征。 二、种群的空间特征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
1.种群密度 种群在_______单__位_或面_积_________中的个单体位数体量积。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4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5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逐个计数法:
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
2、估算法:
调查分布范围较大,个体较小的种群时。
(1)样方法 (2)标志重捕法
6
植物、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量时,遇到的问题之一是边缘效应,即如何处理样方边缘 上的个体。一般而言,样方顶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 计(即计左不计右,计上不计下)。
7
标记重捕法步骤: 1、取样标记 2、放回后充分混合 3、再取样 4、计数
8
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对某地段鼠的种群密度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2只鼠,第二次捕获30只鼠,发现 有标记鼠10只,求该地段鼠的总量。
X/32=30/10 96只
9
M×n
N= m
N:种群数量 M:标记个体数 n:重捕个体数 m:重捕中被标记数量
24
5.在田野的不同地点施放性引诱剂,最直接的效应是( ) A、害虫死亡率D增高 B、害虫种群密度下降 C、害虫出生率下降 D、害虫种群性别比例失调
25
6、为A、B两个地区的人中年龄组成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增
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 )
B
A.a>b B.a<b C.a=b D.a≈b
23
3、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 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B 度 B.目前的年龄组成 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4.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时( )
•• A.种群密度 C.性别比例
B.年龄组成
D
D6 8.9 7.5
12
计算苍南2008年人口的出生率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苍南县户籍人口126.53万, 全年出生人口18860人, 死亡人数4838,
出生率15‰,死亡率3.9 ‰ 人口自然增长率11.1 ‰
13
3.迁入率和迁出率 某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 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第1节 种群的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变化
本节聚焦
1、怎样估算种群的密度? 2、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
1
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
B
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
C、一颗树上的寄生物
D、一座山峰上的树
同种生物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________的___________的总和。
全部个体
10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出生或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增加 降低
11
1998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
世界 中国 孟加拉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出生率 22.2 16.0 27.8 26.5 23.2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其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20
决定种群个体数目外变界动环的境关系图
年龄组成
出生率 死亡率
性别比例
预测
决定
影响
种群数量
制约
种群密度 决定
迁移率
基本特征间的关系
21
二、种群的空间特征
集群分布 瓢虫
均匀分布
14
4.年龄组成 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组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年龄的三个阶段: 幼年(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有生殖能力) 老年(丧失生殖能力)
15
生殖后期 生殖期 生殖前期
增长型 ♂♀
稳定型 ♂♀
衰退型 ♂♀
A
B
C
16
年龄组成一般分三种类型
增长型 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稳定型 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衰退型 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随机分布 水稻
杂草
22
巩固练习
1. 某旅游区内有8群猕猴,共240只,我们称这些猕猴为( )
A. 8个种群 B B.一个种群
C. 8个种族
D. 一个群落
2、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C2户养的是
山羊,这些羊是( )
A.一个种群
B.一个群落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17
性别比例
➢概念: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比例
雌雄相当:
如高等动物人等
➢类型
雌多于雄:
如人工控制的种群鸡、羊蜜、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 物等
雄多于雌:
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等
18
19
为什么大多数生物种群雌雄性别比率约为1:1?
我国男女比例失调,0-4岁 婴儿性别比逼近120:100 远超国际认同的最高警戒线107:100